孫悟空的英雄史:走進孫悟空的世界
- 發布時間:2016-02-21 20:39 瀏覽:加載中
次
-
《西游記》是孫悟空的一部英雄史,也是他的一段人生歷程。在這部書里,孫悟空完成了從石猴到人,再到佛的蛻變。在這段向西的旅程中,與其說孫悟空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不如說是他的社會屬性和職責發生了變化。也因為這種變化,孫悟空便一直在自由與禁錮之間,迷茫,徘徊……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
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
這是孫悟空第一次作為石猴出現的描寫。這時的它還沒有名字,只因為從石縫中蹦出而被稱為石猴。猴子生理結構與人類相近,也有一定的社會結構和地位。自從 帶領花果山眾猴進入了水簾洞,因為之前一句“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眾猴“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 ‘千歲大王’”。自此,美猴王之名便誕生了。此時的孫悟空是最自由的,沒有任何約束和限制。
在猴群中有了一定的社會階層,也就有了一 些類似人類的屬性,比如欲望。不過,此時的欲望是比較單純的,希望吃好喝足,長生不老。于是美猴王坐竹筏前往南瞻部洲(人類地界)學習長生不老之術。一旦 登上這塊人類的土地,穿人類的衣服,“搖搖擺擺,穿州過府,在市塵中,學人禮,學人話”,終究會染上人類的色彩,具備一些社會人的特點。
當美猴王終于找到菩提祖師拜師求學時,祖師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孫悟空。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 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 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么?’”
從此時起,孫悟空真正從一只石猴過渡到了人的階段,終日在菩提洞中學道。因其本性不與人同,菩提祖 師悄悄授與些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筋斗云,后來卻因為炫耀本領怕其惹出禍端,便將孫悟空趕出洞外。與那些真正的人相處了十年之久,孫悟空多少有點同化 吧。不然,一個猴子怎么會有炫耀、驕傲這樣的人類獨有的情感呢?
回到花果山之后,孫悟空從龍王處得到金箍棒,到閻羅殿勾去生死簿上的 名字,真正實現了“長生”這個追求已久的夢想。但孫悟空怎會就此滿足?他現在已經是一個人,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要知道人的欲望是可以無限膨脹的,而現在對 它又恰好沒有任何約束,于是他憑借自己的本領,開始了與神仙之間的一段矛盾。
與其說大鬧天宮是神與妖之間的戰爭,還不如說這是人與人 之間的戰爭。孫悟空是為了抵抗天兵天將,繼而為了要求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權利而戰斗;而玉皇大帝和眾神則是為了清除異己而戰。每次被任命,孫悟空很快就會 發現神仙們只是敷衍他,給一個無名小官做做,這樣根本無法滿足他,總是要求更高的官位,直至冊封“齊天大圣”。然而,“齊天大圣”最終也不過是個名號,實 際上卻是一個蟠桃園的守門人!這種矛盾的體現在“蟠桃盛會”達到了巔峰。雖然號稱“齊天大圣”,像這樣的一個盛會居然不邀請他!于是,一場更大的鬧事便真 正地掀起了。同樣都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眾神仙的手段似乎更加卑鄙,甚至請來了如來,用哄騙的手段把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這樣的神仙還能稱之為神仙嗎? 當然,如果這能夠被眾神所認可,也就成為了神仙這個社會階層的標準之一。那我們只能這么說,神仙不如我們以往想象的那么美好。
天條和五指山,成為了孫悟空受到的第一個禁錮。這個約束是如此之緊,綁得他無法動彈。遇到觀音,走上取經之路是孫悟空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在這個旅程中,孫悟空從一個人漸漸走向了佛。
孫悟空被五指山壓了五百年后,遇到了去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的觀音菩薩。這時,他渴望自由,不得已,只能向那些條條框框低頭。他懇求觀音菩薩:“我已知悔 了,但愿大慈悲指條門路,情愿修行。”要是在以前,在花果山稱王時,他又怎肯低頭求人呢?這不禁令人想起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 兩者皆可拋。”也許用在這里不甚恰當,但為了擺脫束縛,孫悟空寧愿放棄一些舊性情和私欲。畢竟,他也嘗到了禁錮的苦果了,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更加地向 往自由。
待唐僧揭了如來的封皮,把孫悟空從五指山下解放出來,他這才過上了一段相對自由的日子。雖然跟著師父上西天取經也非他本意, 但總也算是自在,更何況師父乃是救命恩人,自當全力保他(當然,這也是人類才擁有的道德準則)。然而,孫悟空不受約束、我行我素的性格,和佛門出身的唐僧 相差實在太大,因而矛盾很快就顯現出來了。對于行惡之人(或妖),孫悟空的觀點是以暴制暴,堅決保護師父;而唐僧卻認為佛家不可殺生,要循循善誘。這對矛 盾在他們碰到強盜時終于爆發了。由于悟空打死了幾個殺人的強盜,兩人有了爭執才意識到想法的不同,于是分道揚鑣。但孫悟空若是不保唐僧取經,就不能修成正 果,唐僧想要取得真經也離不開孫悟空,最終在觀音的調解下兩人又一同上路了。觀音在調解的同時還留下了一樣東西,它使孫悟空又進入了另一個束縛,這就是緊 箍咒。一旦孫悟空戴上了緊箍,他就注定在這趟旅程中要永遠聽從唐僧,永遠不能變回原來的他了。也許這是件好事,能度他成佛。但如果不從佛家的角度來看,只 是把佛神菩薩當成是另一個社會群體,我們就會發現,在這樣的佛界、人界與妖界構成的社會中,孫悟空是個弱者,因為斗不過如來——佛界的最高領袖,就只能聽 從于他,遵守佛界定下的行為準則,還不得不努力向佛靠攏。其實,孫悟空還是有點向往花果山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吧,修成所謂的“正果”是否真是他想要的,就不 得而知了。
緊箍與緊箍咒,是孫悟空第二個枷鎖,雖然不是一直造成傷害,卻也須得時時提防,不敢越雷池半步。
雖然這趟取經之路也有不少坎坷,師徒間也有過不少摩擦,分分合合地也鬧過幾回,但最終他們還是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孫悟空被如來封為斗戰勝佛,并因此去掉了頭上的緊箍。
“‘孫悟空,汝因大鬧天宮,吾以甚深法力,壓在五行山下,幸天災滿足,歸于釋教,且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斗 戰勝佛’……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
這十多年旅程中的枷鎖終于去除了,孫悟空看起來似乎是回歸了自由身。沒有了緊箍咒,不需要再向師父言聽計從了,可以為所欲為了嗎?不要忘了他已經身歸佛界,作為一個佛,身上所要背負的行為準則應該更多、更嚴格了吧。
仔細想一想,從大鬧天宮開始,孫悟空就已經是一個悲劇人物了:巨靈神、四大天王、李天王和二十八星宿之流根本無法和孫悟空相比,從能力上來講,他絕對配 得上天神的名譽;他沒做過任何壞事,卻被一班庸才誹謗為妖猴。大概可以和他相提并論的,想來只有哪吒和楊戩?蛇@兩個人,也是天庭的另類,也都反過天庭, 一個被招安,一個去隱居。孫悟空的悲劇性可見一斑:要對抗天庭,卻和自己的潛戰友打得不亦樂乎!到了保唐僧西天取經時,就表現得更加清晰了。黑風洞黑熊精 竊取袈裟,孫悟空將其制服,結果是幫觀音收服了一個打掃竹林、看護庭院的家奴;平頂山的金角、銀角大王,在敗給孫悟空之前,不知害了多少人命,只因為是太 上老君的丹童,就得以逃脫懲罰;朱紫國的妖怪居然搶了國王的王后,而它又是觀音的坐騎!觀音為了保面子,居然說“若不是你盜了紫金鈴,十個悟空也不是它的 對手”!還有更加可氣的,也是在這一回,紫陽真人把紫霞仙衣穿在金圣娘娘身上,卻不去救她,見死不救的行徑,哪像個得道的真人?又或許他知道妖怪是觀音的 坐騎,觀音還沒管束,他插手不合適?最可悲的要數對付黃袍怪:黃袍怪是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君,是天庭上仙,可他犯下的罪行,哪一條提出來不是可誅之罪?他 強虜公主在先,施與誘奸在后,謊言與威逼并舉,殺害生靈無數,僅僅是玉帝把他召回了事,還說是懲戒以滿,回天庭復職?!再往后,唐僧師徒在天竺降服犀牛 精,還要對他客客氣氣的!整部《西游記》,這樣的情形數不勝數,幾乎百分之九十的戰斗都以“有高人相助”收場,到最后,所有妖魔都是有背景的,不是這個大 仙的家奴,就是那個菩薩的寵物或坐騎?傊,不管妖魔做了天大的壞事,也殺不得?梢,即使孫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他的“斗戰勝”也無從談起。一個伸張正 義的英雄,卻要屈服于他所應該反抗的陰暗勢力之下,是何等的悲!不對妖魔斬草除根,能保證他們不再出來害人嗎?更何況妖魔還有主子的縱容和保護!現實對 英雄的折磨在大雷音寺達到了頂峰,如來座下弟子阿難、伽葉向唐僧師徒索要“人事”,就連豬八戒和沙僧都看不下去了,而孫悟空卻在和如來的理論之中沒有堅持 自己的原則,也許這時的英雄已經看倦了天神們的表演,為了取經大業而甘愿隱忍,可不料就連首次傳經也是騙局。事實上,整個取經過程何嘗不是個騙局?面對善 良而質樸的百姓,佛界的掌權者用迷人心智的經書來達到增加自己香火的目的,而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孫悟空的存在,明確地說是孫悟空的自由的心的存在。他 們不害怕孫悟空的神力,而是怕這種自由的、不屈的精神在百姓之中流傳開來。所以,他們選定了由孫悟空保護唐僧去西天。唐僧在書中是一個沒有自己靈魂的人 物,他平時誠實善良、平和溫文,是善良百姓的代表,但他對神靈的盲目崇拜使他在一個時期內對孫悟空十分不信任。三打白骨精時,一個并不高明的把戲就讓他毫 不猶豫地趕走孫悟空,內心的冷酷讓人不寒而栗。這代表著人們可以為了一己私利而拋棄一切,包括自己的恩人和朋友。不幸的英雄要報護這樣一個師父到西天,內 心的疲憊和壓抑可想而知,可沒有辦法,這是佛為他選擇的宿命。郁達夫在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中說,沒有偉人的民族和國家是悲哀的,有了偉人(或英雄)卻不知 道去愛戴,則更加悲慘。代表人民的唐僧驅逐他本應愛戴的孫悟空(英雄),對郁達夫這句話是不是一個標準的魔幻主義似的注腳?等到唐僧了解了孫悟空“不是一 個妖猴”時,孫悟空已經被殘酷的現實變得麻木了。就如上文中提到的,他保護唐僧的目的之中,不知不覺地有了一個得道成佛的隱目的,這標志著孫悟空的信仰由 道轉釋(孫悟空的師父是道家大圣),即由自由走向束縛。
“自由”這個概念是相對的。當人進入一個相應的群體,只有在普遍認可“正確” 的背景下,自由才有其實際的含義。當孫悟空在花果山當他的美猴王時,因為他站在這個群體的至高點,所以他即是標準,他的所做所為都能被認為是正確的,此時 的他是最自由的;當他開始在南瞻部洲學習法術,具有了人的社會屬性,他的行為是否被認可就要看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或者說,在菩提洞的那幾年,他的對與錯 都由菩提祖師所定的標準來衡量;當他和神佛打上交道,走上取經之路時,他的言行都要由佛祖來評價。孫悟空一次次地從一個群體跨入另一個群體,而每次進入新 的群體,難免會對新的行為標準不適應,難免會有所越界,于是懲罰也就一次又一次地降臨,于是就會有暫時的不自由。只有當他適應了這個群體里的標準,他才能 得到相對的自由。就這樣,孫悟空在自由與禁錮之間徘徊,努力尋找出路,但結果只能適應這個環境,最終又失去本我。
我們也無法得出一個 肯定的結論,到底孫悟空是在花果山時較為自由,還是成佛后自由?到底哪個好?這樣的道德倫理問題不是用“好”與“不好”就能回答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 背景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最根本的答案應該還是在孫悟空的心里,看他是否滿意這樣的生活。然而,故事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書中對孫悟空的心理描寫也太少, 我們無法從中推測出什么。
一開始,孫悟空在花果山當他美猴王時,他的愿望很簡單,只是想要長生不老而已。當他坐著竹筏離開花果山去求 學時,他應該不曾想到,最后竟會走到這樣的地步。一切都變得很復雜,正確和錯誤用條條框框劃分得清清楚楚,每走一步如履薄冰。“人之初,性本善。”簡單的 人生何必要弄得如此復雜,心靈的負擔又是何其之重。
-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舌头伸进我下面好爽动态图,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香蕉久久人人97超碰CAOPROEN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