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和格言_《中國人自畫像》
- 發布時間:2017-11-19 21:48 瀏覽:加載中
次
不同于所謂的“思想”,有些道理可以用獨特的方式,清楚明白且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這就是人人公認的諺語。
諺語被當作民族的智慧,它有不尋常的特權,從來沒有人對其提出異議,而且原汁原味、經久不衰、流傳千古。
我曾好奇地研究過西方國家的諺語,發現它們與中國諺語有很多共同之處。由于諺語大多是言簡意賅,除了在研究中獲益頗多外,我也因此對各民族的才智和品德有了深入了解。我在大量的實例中激動地發現,人,這一反復無常的奇特生物,他們的奇思妙想被不同國家的諺語描述時,居然驚人的一致。他們總是胡思亂想著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事情,但事實證明只有一樣東西,他們能堅持下來,那就是自身的毛病。
我有個好主意:可以給各地的諺語貼上標簽,這個想法并不牽強,因為各地的諺語有其自己的特色,這么做倒也符合實際。依我看,法國諺語如一位舉止莊重的公民而不是花花公子,言簡意賅,沒有華麗的修飾,語調親切而溫和,它們是祖母的話語,更多的帶著歡愉而非悲哀。相反,中國的諺語卻往往穿著“繡花長袍”,差不多成了關于人性的哲理。我們在這點上不愧是東方人,東方向來是產生寓言的土壤。我們的寓言從“自然”這本書中尋找人性的出處。這也許并不是最糟的。
歐洲人差不多與自然不溝通,這一點從其諺語上便可見一斑。西方人也渴盼幸福,對幸福也有著與中國人相同的表現方式。我們常說“樂如游魚”。許多套話都說履行責任的、節制欲望將帶來幸福,這是經不起推敲和檢驗的。
宣稱魚兒生活幸福的那句才是真正高明的諺語。因為魚兒別無他求。只有一無所求才能獲得幸福,這是一條普世準則。
比利時人喜歡“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諺語,它說的不錯,因為團結的確屬于一種社會的完美?删鸵驗樗昝,要體驗它就不同尋常。依我看,這句諺語顯得有點過于逞強和野心勃勃了。而我們中國人一向謙和,對同樣思想的表達也更為直白:“獨木不成林!笔聦嵅谎宰悦,道德寓意隨后自現。
所有諺語在表示人與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狐貍的狡詐和山羊的蠢笨等方面,都是差不多的。我們說“為他人狩獵”,就等于“火中取栗”。還有所謂“人人都愛談他的本行”,也是一個能諒解的人類通病,連我們本身都不免,若斯(Josse)先生就曾不厭其煩地對其加以譏嘲。
我們也有“巴汝奇”之群——并不是我熟悉的巴汝奇本人,而是指他那些與我們相似的羊,在我們那兒像羊一樣彼此盲從的人數不勝數。
“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一句世界各地“臨街而號”的諺語。欲望越多越強,力量就越少越弱:欲望越少越弱,力量倒越大越強。這是個多少強弱的問題。
中國有句諺語叫“聾子聽戲”,在“Juvenal”中,我也曾讀到過太監有情人之說,兩者都同樣是裝模作樣,自欺欺人。
想來大家都知道青蛙想要吞掉鸛的故事,這與拉·封丹筆下的青蛙多么相似。這樣的青蛙到處都是。
假如你想聽忠告,我們的諺語中也俯拾皆是,如“與其一日暴富,不如日進薄利”,這不正應了法國那句“有價值的火是能夠持續燃燒的火”的諺語?
“街上不要亂講,路下即有耳朵”與我們的“隔墻有耳”是另一種巧合的例子。
另外,我們也有“掛網接雨”的傻瓜,他們總是和那些“畫餅充饑”的人握手。
還有許多好諺語,只好忍痛割愛了。讀者不妨去作更多的對照,通過閱讀膾炙人口的重要諺語,相信人們定會對這些至理名言深信不疑,因為它們來自于相互友愛的精神,反映了歷史上人類徒然與之抗爭的那些原則!妒ソ洝飞暇蛯@樣的人類友愛的教義大肆宣揚過。遠在耶穌紀元之前三千年,我們也提出過類似的教義,中國曾有本古書上清楚地寫道:“四海之內皆兄弟!
在研究這些諺語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參悟人類的共同起源,領會那些可以被稱作人類本性的東西。我們承認古老諺語的正確,以致得到人性不變的結論,即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有些諺語讀來高深莫測:就像銘刻在古代騎士盾牌上的圖案,有時意思不甚明了,擔心因此遺人口實,不被遵循。但圖案本身還算清楚,因為它代表一種榮譽原則。但諺語則不然,它們經口耳相傳,歷經周折才佚名流傳下來,正如那些圖像已模糊不清的古錢幣,只有專門的學者才可以從某些獨特的標記中辨認出來。
諺語是記憶的殘片,這樣便不難理解它們為什么會簡潔而深邃!案F年憂黎元”是一條引人注目、發人深省的中國古諺,它說出了以天下幸福為己任的仁人志士們的實踐中令人沮喪的結局。雖然如此,它依然百分百正確。這些仁人志士成功時,會把個人所得獻給社會,若失敗,就會獨自吞咽苦果。
諺語還常借用自然現象來說明事理!八涫觥卑涤麟[藏的惡行終將暴露;“片片草葉有露珠”意指天道的公平。有些諺語甚至太過詼諧,巴黎有段時間就曾流行過這種“過頭”的詼諧。他們用“掉進大海還要抓些泡沫”來形容我們所說的“雁過拔毛”的吝嗇鬼,這難道不是一種“過頭”?但是我并不打算為我的同胞爭取優先發明權,只是想表明:太陽底下是沒有新東西的。
誰能相信,中國也有對婆婆毫不留情的挖苦,因為全天下都一樣。我們不無刻薄地說:“婆婆的臉,五月的天(說變就變)”,常常!用詞多么冰冷,又多么活靈活現!
我們不妨再聽聽與家庭問題有關的更刺耳的諺語:“丑媳婦總要見公婆”。一點沒說錯,如果婆婆們賞光讀了我的書,想必露出滿意笑容的會不在少數,她們會自言自語道:原來還有這樣替人報仇雪恨的地方。
很抱歉,諺語只能就此打住。我能說出許多諺語來證明中國人的洞察人性,了悟人生。當然這不只是表現在諺語上。我們也有自己的“格言”,雖然世人沒聽說過我們的帕斯卡爾(Pascal)或拉羅什?疲≧ochefoucauld)們——我絕對沒有詆毀這些偉大的思想家的意思,中國人對那些能引發世人思的思想家向來都是十分崇敬。
我收集了一些格言,不是全部,若收全它們則能編成一部書。我只收集了流傳在文人中比較膾炙人口的那一部分。
下面,我憑記憶按照次序把這些格言寫出來,其中不乏精妙之論: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海寬也有船遇時。
發財容易守財難。
真金不怕火煉。
風燭殘年。
樹高千尺,葉落歸根。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事非經過不知難。
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無愁月影斜。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天不生無祿之人,地不生無根之草。
江南雖好是他鄉。
勇者無懼。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兒孫自有兒孫福,何必為之作馬牛。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官府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人去財空。
善欲人知非真善。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酒后吐真言。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從門縫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好馬配好鞍。
遠親不如近鄰。
千金之軀,不坐危堂'。
求人不如求己。
口蜜腹劍。
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
自古雄才多磨難。
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癡人畏婦,賢女敬夫。
好馬無需多打,明人不用多說。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酒不醉人人自醉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一失足成千古恨。
智者如水,上善若水。
這些格言都是佚名的,但被人們記住了,并用之于交談和寫作,這已變成人們的一種思維習慣。
另外還有一些寫實主義的格言,由于擔心不被那些趣味高雅、神經脆弱者所接受,我便偷偷將其刪了。我的水平還不足以將其譯成拉丁文,出于某種顧慮,我也不夠有勇氣把它們全錄下來,只好挑出一些譯為法文;蛟S有一天。在我研究拉伯雷后,會再談談這些諺語和格言。
教育
我給自己制定的目標是描述中國文明的本來面目,分析它的特點,確定它的起源。但凡見過雕鑿而成的同心象牙球的人,都會對它那精巧的制作工藝大加贊嘆。這些象牙球真的是精湛的技藝與極大的耐心相結合的產物。工匠為制作它們,要將彎曲的鋼具探入球體內部,用特殊的技法將那些小同心球分離開來,然后又在這些小球表面雕刻各種各樣的圖案。這些和象牙一樣堅硬的針雕,展現了我們中國人堅韌的民族性格。我們總是有條不紊,謹慎細致,想方設法,以極大的耐心去竭力完成每一件工作。
教育對一個國家的命運有重要影響,一個社會的繁榮昌盛依賴于教育的作用。我們的政府很早就意識到在整個國家內普及教育的必要性。我國公元前的一部著作中,就曾提到過“古時的教育體制”。根據這一體制,每座城鎮和鄉村都得開辦一所公共學校。
一般地來說,中國教育的精神,即它所追求的目標,是傳播知識給大眾,以求出現有真才實學的人,能為國效力。
我們決不隱藏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傾向性,因為我們只能理解那種具有實用性的,使全社會都能獲益的教育。
因此,中國的教育體制與西方現行的教育體制存在巨大的差別。在西方,“名”比“實”更受重視。義務教育只是刻意地追求表面效果,我認為它算不上是一種真正的教育體制。
人們想象通過實施一定程度的教育,使民眾在有所事情上都得到幫助,但一種沒有體系的教育只是形同虛設罷了。它就如一條淺淺的溪流,一流而過,既不能使人們養成成熟的判斷力,也無法發展人的天性。
在中國,老師只負責傳授教育的方法。除了這,國家不是很關心別的教育問題。
教出一個有知識的人不用很長時間,教育的目標是讓受教育者在成為有知識的人前,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因為只是好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懂得如何去學,做到真正會學。
我已經注意到,歐洲政府全心全意重視的只是制定教學計劃罷了,而并非教學方法。我直言不諱地說,這樣做邏輯上就存在毛病。很多時候教育只是照計劃行事,沒人關心其宗旨或指導思想是什么,這樣的教育都只能收效甚微。
只有教育宗旨或指導思想在西方真正地受到重視,教育才有可能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這要求教師們不再從宗教倫理出發,而是從實證主義哲學指南中找尋例證,只有這樣才能達成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實際上,在西方教育體制方面,政府只是對涉及公眾輿論的很多細節問題有所關心,若教育中采納了一些高調的與時俱進的口號,那它就會被當作完美無缺的了。
通過對教育這類重要問題的比較,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歐洲文明與中國文明的差別懸殊。中國的教育制度被構建得牢固不破,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這種制度本身反映出了在構建它們時那種細致入微的智慧。通過對這些教育制度的研究,我們能看到別的教育制度存在什么缺陷。
可以把中國的教育規范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向兒童的,另一類是面向成人的。
在雍正皇帝的被稱為《圣諭廣訓》的十六篇圣旨中,其中一篇對兒童的教育原則作了規定,提出在孩子的智力發展方向上,應該激勵家長和教師們發揮引導作用等思想。
皇帝用他至高無上的權威,告誡家長們應該讓孩子從小養成認真處事的習慣,向他們講清楚原理和法則,并非瑣碎地就事論事。應該注意培養孩子們專注的寶貴品質!在早教期間,要力求做到讓孩子們能集中注意力,將不良學習習慣克服掉;实墼谧詈笠黄,還特意列出下面的例子對此加以說明,他說:“當心不在焉的時候。就得用嘴反復地念和讀!边警告說:不要讓孩子容易得到滿足、不求甚解,而要不斷地提出問題,這樣才能讓他們擁有良好的求知欲。
接下來,這位皇帝還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教育方法給父母們,像怎樣讓孩子們聽話,怎樣巧妙地管理他們,一直到他們可以進行有目的正規學習的學齡為止。
首先應當向學生的頭腦灌輸“立志”的觀念?梢钥隙,人只要立下志愿,下定決心,就可以實現預期目標。
我懂得,學業成功憑借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此外沒有更為靈驗的法則。這一法則不單指導行為,還涵養品格。
對于某些告誡,我們應該認真聽從。就算是從學習本身來看,它們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將這些建議一一羅列出來,為所有渴望成功的學子們提供參考:
對每天學過的東西加以分析。
每隔十天或二十天,對之前所學過的知識加以復習。
早晨五點就要開始學習,而且是全力以赴,正如將軍在指揮士兵作戰那樣。
不要找任何借口中斷學習五天或六天。
不怕慢,就怕站。
最后,還得時刻提醒自己: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年光陰,轉眼即逝。
我想我不會輕易改變對這種學習方法的認可,而且,我也相信讓人們各自發揮其聰明才智去尋找自己的方法更為可取。毋庸置疑,一些才智過人者大概不需要別人的引導,但這樣的天才到底是少數。因為普通人都需要引導,學習方法理所應當地應受到充分重視,為了這些人,我們應當循序漸進,耐心細致,有條不紊地進行教育。
我相信,所有的成功者都沒有把他們的成就歸功于其所受教育的宗旨或指導思想,而是歸功于他們采用的學習方法。所以,我們的立法者寧可重視那些通向成功的教育訓條。
中國家長們對孩子都認真負責,政府則根據家長在培養孩子方面的行為表現對其予以獎罰,這類簡單的事實說明,家長們不但施行了最好的教育法,還盡到了應盡的教育義務。這樣的體制給教育帶來的影響是不難領會的。
我們的語言中涉及教育之益的致理名言俯拾皆是,如“修樹要趁早,育人要趁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用一種發自肺腑的自豪感聲明和證實,在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中,有數不清的臣民都可以看書寫字,換句話說:每個中國公民都是受過教育的!
而且,他們和睦生活。這也是我們有權引以為榮的事情之一!正如我們沒有使用火藥去摧毀世界,我們也沒有濫用印刷術使人們的思想變得腐化,刺激人們的不良欲望。中國人不會理解西方的教育。在中國,那些經典名著是必修的,通過對它們的研讀,人們會擁有榮譽和財富,這些書中只講道德修養以及每個人在各種情況下應盡的義務。一句話,教育指導我們首先得理智地生活,要走正道,記住我們自己的身份,成為自尊自愛的人等等。
為了全面闡述我的觀點,我想說:假如歐洲的教育是在有責任心的父母指引下學習福音、各種圣書、歷史、古典名著和詩集,那么,在基督教世界生活的同齡孩子們與中國孩子將沒有什么不同。在教育上,每件事都需要依賴于范例,就像要想培養一個好的制圖員,一切都必須要有樣板一樣。我們大家所擁有的眾多共同的美好品質證明了在教育領域,范例就是樣板,難道有樣板不是一件好事嗎?
在教育體制的制定過程中,必須遵循一種恒定不變、絕對的東西,不然它就會沒有重心,你就要忙著去應付那些不穩定的偶然因素。人體本身是一個那么敏感的有機體,被中國人稱為小宇宙,以致于你得在充分了解它之后,才找得到恰當的應對之法。當然,我認為即便保持人天生的粗俗與蒙昧,也比接受誤導強上百萬倍。
假如有人與我的觀點不一,我會感到很遺憾。提到社會主權形式,既然一定得有某種形式的社會主權存在,我寧可它是國家主權社會。在這種制度下,一切都能在公眾輿論的保護下得以有條不紊地被管理。我不愿選擇那種異想天開,只會導致無政府狀態的社會。正如我們的一句諺語所說的那樣:“寧為太平狗,不做亂離人!
-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舌头伸进我下面好爽动态图,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香蕉久久人人97超碰CAOPROEN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