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軍隊原隸屬劉光世所部的統制官酈瓊、王世忠、靳賽等發動叛亂,淮西兵變歸根結底是在宋高宗趙構的授意下,由時任右相的張浚出面組織的收奪兵權處置不當造成的嚴重兵變,這次兵變給當時的宋金兩國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淮西兵變”改變南宋對金國作戰策略
公元1137年,南宋在淮西地區的駐軍統領行營左護軍統帥劉光世,因帶兵無方,沉迷于酒色,在對偽齊的戰爭中擅自南逃,而遭到朝中大臣的輪番彈劾,人們一致認為他不配繼續擔任這支部隊的主帥。另一位重臣張浚的彈劾終于促使宋高宗下決心罷免了劉光世,由軍中二號人物酈瓊暫代其職權。
然后,在選擇劉光世的接任人時出了問題。宋高宗本來是想讓岳飛接手,但張浚提出反對,因為他想自己干,但張浚又遭到秦檜和知樞密院事沈與求的反對。最終,這支部隊由一個叫王德的來接了手。王德為人粗悍,方式簡單,鎮不住這支淮西駐軍。
于是,朝廷又派了個叫呂祉的文官(兵部尚書)來接管,呂祉一介書生,同樣鎮不住駐軍,而他上書給朝廷告酈瓊的黑狀一事卻泄露了。于是,酈瓊繼而殺死了呂祉,裹挾四萬余宋軍北上,投降了偽齊。這次兵變的結果在當時來說是十分嚴重的,淮西是南宋對金作戰前沿設置的四個重鎮之一,這里的駐軍是當時宋軍的五大主力,有著五萬二千余人的兵力。
淮西兵變讓整個江淮重地突然門戶大開,防衛處于空虛的狀態。盡管不久,金人就廢掉了劉豫偽齊政權,但淮西兵變給南宋政權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并未因此而消除,當出現大好形勢時,南宋仍會畏手畏腳,對金人作戰戰略變為防御而不思進取,因此一再座失了收復故土的良機。
對趙構的心理造成極大撞擊
宋高宗趙構前期,出現“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在這些將軍的英勇率領下,南宋軍隊屢次擊敗金軍,大有收復失地,一統中原之勢。但是,在武將節節勝利的同時,趙構越發感到這些武將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唯恐對自己造成威脅;次鬈娮兏炞C了趙構的想法。從此,他再也不相信任何一名武將了,包括忠心耿耿精忠報國的岳飛。所以,后來,趙構寧愿與金人屈辱媾和,也不敢再借武將集團收復中原。南宋從此只有偏安一隅了。
淮西兵變后張浚被罷相,前線隔江失去統一領導,嚴重影響了南宋的抗金斗爭
淮西兵變后,宋軍損失嚴重,高宗的抗金信心也備受打擊,再加上宋金戰爭的形勢趨于緩和,高宗隨即轉變了對金的態度。對于主戰的張浚態度也有了明顯轉變:從“江淮事盡付張浚,倚之為長城”(《呂頤浩集》),積極鼓勵支持張浚措置兩淮,到認為“張浚措置三年,竭民力,耗國用,何嘗得尺寸之地,而壞事多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最終罷免了張浚的右相之職。而張浚罷相也導致其一手打造的兩淮防線失去了統一領導,岳飛、韓世忠、張俊等諸路大軍群龍無首,處于一種相對渙散的狀態,抗金斗爭陷入低谷。
淮西兵變對于金朝影響不大
淮西兵變,南宋北方防線空虛,本來有利于金軍南下。但是,當時金朝內斗不斷,不僅抓捕了投降的酈瓊,并且不久就廢除了偽齊劉豫政權,金熙宗不想攻打大宋,反而把秦檜放回,準備與宋高宗趙構議和。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淮西兵變徹底打消了宋高宗北伐中原的念頭。使高宗從最堅定的主戰派,變為最堅定的主和派。從此高宗至死不再想收復失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