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歷史常識與重大歷史事件簡介
- 發布時間:2017-09-14 14:38 瀏覽:加載中
次
-
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奪取后周政權的軍事政變。后周世宗柴榮死后,年僅7歲的周恭帝繼位,無法管理政事,國家政局開始動蕩不安。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即后周二禁軍統帥,掌握著后周的軍事大權。公元960年春,他令人謊報北漢和遼會師夾攻,并奉命帶兵北上。大軍行至開封東北的陳橋驛,在趙匡胤之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的共同策劃下,授意將士將黃袍強加于趙匡胤身上,歡呼萬歲,擁立他為皇帝。正月初四,趙匡胤回師京城,部下強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輕易地奪取了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而在軍事上采取的一個重要措施。富有政治斗爭經驗的趙匡胤非常清楚,自五代以來,朝代的更替基本上是隨著軍權的得失而轉移,為了防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類的事件重演,他就必須設法解除高級將領的兵權。
趙匡胤在即位第二年(961年)的秋天,在宮中專門宴請石守信等高級將領,勸他們不如多積金帛,獨自享樂,放棄兵權。到地方上廣置良田美宅,自己既可以享樂一生,又可以使軍臣相安。這些將領們明白了趙匡胤此舉的目的,于是紛紛上表稱病,請求解除自己的兵權。太祖欣然同意,罷免了他們的軍職。不久,太祖以同樣的方法罷免了各藩鎮的節度使。這樣,禁軍與藩鎮的兵權都集中到了趙匡胤手里。
澶淵之盟
北宋前期,遼的力量逐漸強大。遼軍常到黃河流域擾亂或擄掠。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軍對宋朝采取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蕭太后率20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達澶州北城(今河南濮陽),矛頭直指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當時東京與澶州僅一河之隔,情勢非常危急,朝廷上下手足無措。宰相寇準極力勸說真宗御駕親征。十一月,宋真宗來到澶州城,極大地鼓舞了宋軍的士氣,他們把幾千個前來攻城的遼兵殺得落花流水。在隨后的戰斗中,他們又射死了遼軍先鋒蕭撻覽,狠狠打擊了遼軍囂張的氣焰。遼軍士氣低落,寇準力主乘勢進軍,收復失地。但宋真宗不敢與遼軍決戰,于是宋遼進行議和。宋真宗派曹利用赴遼營談判,條件是不準割地,歲幣(北宋政府每年給遼、西夏的錢財等物)“百萬之下皆可許”?軠视X得歲幣數太多,就對曹利用說:“不得過30萬:過30萬,我斬了你。”談判最終達成協議:遼國皇帝稱宋朝皇帝為兄:宋每年向遼進貢20萬匹綢緞和10萬兩銀子:雙方各守現有疆界,不得相互侵犯,并互不接納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隨后,遼軍將軍隊撤了回去后,宋真宗也班師回京。
宋真宗不顧愛國將領的反對,為了一時的茍安,屈服投降,簽訂了協議。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
慶歷新政
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升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調回京都,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等人一起主持朝政。當時,北宋王朝的統治已經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積貧積弱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管理層內部黑暗腐敗,且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在軍事上將帥分離,戰斗力大減:百姓的賦稅沉重,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同時,國家財政人不敷出,一些少數民族乘虛而入。國家內憂外患,處境艱難。宋仁宗心急如焚,多次召見范仲淹等人,希望以改革扭轉國家的危局。范仲淹總結了從政28年的經驗教訓和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針對當時“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敵(指遼夏)驕盛,寇盜(指農民起義)橫熾”的現象,向宋仁宗呈上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主張:“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輕徭役”。以整頓吏治、選拔賢能、發展生產、鞏固國防等措施緩和社會矛盾,穩定階級統治。宋仁宗十分贊同,于是,命范仲淹主持了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歷新政”。
在范仲淹的嚴格考核下,大批冗官濫吏被革職除名,同時,提拔起用了大批精明能干的官員,官府辦事效能大大提高,北宋政權開始有了起色,新政大受稱贊。但同時,范仲淹的改革措施也限制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于是,這些人集結在一起,掀起了一大股反對新政的浪潮。使宋仁宗不免有些恐慌,對執行新政的決心發生了動搖。慶歷四年(1044年),宋仁宗下詔廢止改革,解除范仲淹的職務,并將他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富弼、歐陽修等主張革新的人士也都相繼被逐出京城。僅持續了一年零四個月的新政隨之宣告失敗。
王安石變法
1068年,年輕有為的神宗即位,決心要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面。而此時的北宋,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都越來越尖銳,少數民族的政權也逐步加強了攻勢,封建統治亟亟可危,變法勢在必行。神宗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早有耳聞,于是,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將王安石從江寧調回京都,并提升為參知政事(副宰相),熙寧三年又將其提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主持變法事宜。
王安石看到國家內憂外患,社會矛盾重重,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法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號,引起了當時包括司馬光在內的保守派的猛烈抨擊。他們崇尚“祖宗之法不可變”,認為王安石的思想主張是大逆不道。王安石據理力爭,與反對派進行了一場針鋒相對的辯論,最終贏得了神宗的支持,開始了持續16年之久的熙豐變法運動。
為了富國強兵,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王安石的變法始終圍繞著“理財”和“整軍”兩大主題。理財富國方面主要推行了青苗法、均輸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等,一方面限制了豪強的高利貸盤剝和大商人操縱和控制市場的局面,一方面使得農民能夠專心生產,大大增加了國家的收入:整軍強兵上主要是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使軍隊的戰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北宋的邊防力量。
王安石的一系列變法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到元豐年間,不僅改變了原來積貧積弱的現象,還使得府庫充盈。而在軍事防御上,在熙寧年間就收復了唐朝中期以后就失守的舊疆域,使2000多里的領土重新回歸中國。
盡管王安石的變法于國于民都受益匪淺,但卻觸動了一大批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反對,連兩宮太后都與反對派結成同盟,共同反對變法。如此強大的壓力,讓神宗有些猶豫。一天,他問王安石說:“有人說我們不怕天變,不聽輿論,不守祖規。你看該怎么辦呢?”王安石坦然道:“圣上用心打理朝政,就是防止天變;圣上早已征詢意見。就是照顧輿論;至于祖規,本就應順應時代。”但神宗依舊猶豫不決,再加上熙寧七年(1074年),河北鬧大旱,反對派勢力硬說是王安石把天下搞亂了,使得新政迭遭阻礙,困難重重。王安石氣憤之余,上書辭職。次年,神宗又召王安石回京當宰相,但沒幾個月,天上出現了彗星,又被反對派說成是不吉利的預兆,趁機攻擊新法。1076年,王安石再次奏請告老還鄉,回江寧府。
1086年,神宗去世,不滿10歲的哲宗即位,以高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得勢。新法在不到一年內幾乎全部廢除,變法宣告失敗。同年,王安石也在無限的憂憤中與世長辭,黃泉冥道唯嘆息而已。
“教主道君皇帝”
宋代皇帝,大多信佛,唯真宗趙恒與徽宗趙佶迷道。趙恒在位時,沒有一年沒有關于道教宮觀之事,趙佶與趙恒相比,則顯得更為癡迷。公元1113年九月,趙估賜號方士,王老志號洞微先生。王仔昔號通妙先生。之后,又詔求道教仙經于天下。趙估對道教的崇奉已趨狂熱。迷信道士,厚待道徒。公元1114年正月,置道階26級,賜號先生、處士等。秩比中大夫至將仕郎。公元1116年正月,徐知常推舉方士林靈素入朝,趙估置林靈素號通真達靈先生。在自己出生地福寧殿東建玉清神霄宮,鑄神霄九鼎。林靈索在宮中聚道士講道,趙佶在旁設帳聽講。趙估乃自稱“朕乃上帝元子,為神霄帝君”,詔令道令院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十二月,又加林靈素號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另一道士張虛白為通元沖妙先生。其官秩相當于中大夫,出入詞引,以至于與諸王爭道,京城人稱為“道家兩府”。
趙估在位,道教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公元1116年閏正月,趙佶采納林靈素的建議,依科舉制度設立道學,自元士至志士凡13品。每年考士,道士做道官,允許一般士人參加。又聽從蔡京之言,匯集古今道教事為紀、志,編為“道史”,詔令各地都修建道觀。公元1118年八月,趙佶還御頒《御注道德經》,又詔太學、辟雍各置《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2員。公元1118年十月,又置道官26等,道職8等,道士皆領取俸祿。每一道觀可得上千頃田地。凡設大齋,往往費錢數萬貫。
靖康之變
宋徽宗時期,原本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女真族開始興起。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了金國。當時,宋朝北方的遼國已江河日下,逐漸走向了衰落,宋朝乘機聯合金國攻遼。但是,宋朝長期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所以在宋、金聯合擊遼的過程中,主要依靠金軍強有力的作戰能力獲得勝利,而宋朝的軍隊則顯得缺乏戰斗力。因此,1126年,金國滅遼后,便決定向宋朝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強大的金國軍隊很快打到了宋朝京城開封。宋徽宗對此非?只,趕忙退位,讓太子趙桓繼位,自己則逃到南方的鎮江去了。宋欽宗即位,年號“靖康”?箲鹋衫罹V主持開封事務,得到軍民的支持,士氣一時十分旺盛,金兵敗退。
金兵北撤后,宋朝統治者以為萬事大吉,又過起了醉生夢死的生活。金軍在經過一個夏天的休整后,再次南侵,這時?刂瞥氖侵骱团,他們根本不組織力量進行抵抗,一心只想求和。沒過多久,開封陷落,宋徽宗與宋欽宗皆被俘。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軍將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宗貴戚等3000人全都帶往北方。當時的開封城中幾乎被席卷一空,北宋王朝也從此滅亡。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
長翅帽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其發明者是宋太祖趙匡胤。他當上皇帝后,對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很不放心。特別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非常生氣,但不露聲色。退朝后,他經過仔細思考,終于想出了一個好的對策,于是便傳旨屬官在幞頭紗帽后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非常不便。戴上它,官員要并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只能面對面交談。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趙匡胤
公元927年2月,趙匡胤出生在今河北涿縣的一個官宦世家。祖父趙敬,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父親趙弘殷任后唐鐵騎第一軍指揮使。
949年,22歲的趙匡胤離開家,投到樞密使郭威手下任職,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959年正月,后周世宗柴榮去世,年僅7歲的太子柴宗訓繼位。小皇上沒有政治威信,更無法掌控局勢。于是,趙匡胤抓住時機,與趙普、石首信等策劃了“陳橋兵變”。
960年正月,北漢聯合契丹,即遼,共同南犯。趙匡胤奉命抵抗。軍隊駐扎在距汴京北20里的陳橋,趙匡胤的手下在這里發動了“陳橋兵變”,趙匡胤順利奪取了皇權,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趙匡胤即宋太祖。
趙匡胤深知自己得天下是靠的“陳橋兵變”,因此,他害怕黃袍加身的故事會再次上演。于是,在一次宴會上,宋太祖利用巧計,使大將主動交出手中的兵權,歷史上將此次事件稱為“杯酒釋兵權”。之后,他還將禁軍中的統兵權與發兵權相分離,將大權完全控制在皇帝手中。他又削弱宰相的行政權、兵權和財政權,國內政權穩固之后。宋太祖就開始著眼整個中國。他針對北強南弱的特點。為避免與強大的遼國爭雄,與宰相趙普商議,采用“先南后北”的戰略。
宋太祖統一天下,不僅靠武力,更靠攻心。無論是對百姓還是對敵人,都是一樣仁愛。他每次領兵打仗。都再三叮嚀要安民而不要擄掠,反對濫殺無辜,安定和統一是他戰爭唯一的目的。宋太祖的寬仁厚愛。使他贏得了百姓和一大批義士的擁護,為他統一全國創造了良好的“人和”條件。最終用了13年的時間,統一了除北漢外的所有地區,基本上使中國恢復了完整的版圖。
976年,宋太祖于萬歲殿暴死,其死因至今不明。
包拯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999年。天圣五年(1027年),29歲的包拯進士及第,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縣)縣令,但父母年歲已高,不愿離開故土,他便立刻辭官回家,陪伴父母直到雙親去世,守孝期滿,才又重人仕途,先后出任天長縣知縣、端州知州、監察御史、龍騰閣直學士(包拯又稱包龍圖即由此而來),以及京東、陜西、河北轉運使、開封知府等。在他的任職期間,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執法嚴明、廉潔奉公,備受百姓景仰,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一生為官清廉,潔身自好?刀ㄔ辏1040年),他曾出任端州知州。當地生產一種硯臺,叫端硯,這種硯臺石質堅實細潤,發墨不損毫,書寫流利生輝,為上貢精品,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當地的很多官吏都趁這個機會向百姓征收高出定額好多倍的貢品,而包拯到任后,嚴格按照數額定做。從不多收一塊,甚至到他離任時,自己都沒有一塊端硯。百姓的負擔一下輕了許多,生活也有了很大轉機。到后來,他雖然壘官至副宰相,但其衣食住行與百姓無二,他還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孫后代要光明磊落。不要貪圖百姓的錢財。
嘉祐占七年(1062年),包拯在開封病逝,臨死前叫家人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他的《戒廉承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千百年來,包拯的名字已經成為了清官的代名詞,其鐵面無私的不朽形象也為世代所敬重和景仰。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吉州原屬廬陵郡)。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卒謚“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歐陽修幼年喪父,在母親的教導下讀書。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也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歷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詔人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韋占二年(1057)二月,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嘉祐五年(1060),拜樞密副使。此后相繼任參知政事、刑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請求外任,未獲批準。此后兩三年間,多次請辭,都未獲準。熙寧三年(1070),授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同年,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師致仕。居潁州(今屬安徽。。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閏七月二十三日,在潁州家中辭逝。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另外,歐陽修的詩歌、賦也都很有特色,但成就均不及散文。著名的作品有:散文《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秋聲賦》,詩歌《食糟民》、《答楊子靜祈雨長句》、《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等。
司馬光
司馬光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家庭,其父司馬池曾官至天章閣待制。司馬光從小家教很嚴。
20歲時。司馬光參加會試,中進士甲第,第二年被任命為華州判官,從此走上了仕途。后來,由于父母相繼去世,便回家服喪。25歲時,再入仕途,任滑縣縣令。宋仁宗嘉佑二年(1058年),38歲的司馬光再次進京任職,不到3年的時間,就被提升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指正君臣的過錯。
然而,這位博學多才的史學家卻偏于保守。他曾于嘉佑七年(1062年)七月向仁宗上書長達5000余言的《論財利疏》,以駁斥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并堅決反對變法,而只主張改良。公元1068年,年輕的神宗即位,渴望北宋能夠國富兵強,還認為“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因此,對王安石的主張極為贊賞,遂決定讓王安石主持變法。
司馬光感覺自己再在朝廷呆下去,也難有作為,于是于熙寧三年(1070年)主動上書辭職,決定遠離政事,專心著述。之后,司馬光六任閑職,避居洛陽15年,集中精力組織人員編撰《資治通鑒》。
元豐七年(1084年),《資治通鑒》撰寫完成,全書上起戰國,下至五代,共1362年,294卷,《目錄》、《考異》各30卷。司馬光先寫好提綱,然后由助手編撰材料,修成“長編”,最后由司馬光定稿。從宋英宗治平二年開始,至宋神宗元豐七年成書(即從1065~1084年),前后歷時達19年。
元豐八年(1086年)閏二月,神宗病逝,10歲的哲宗登基,一向反對變法的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政治形勢大變。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司馬光保守偏頗的思想得以大肆施展,為相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神宗時施行了16年的新法一概廢除。
司馬光將新法全盤否定,確實大有偏激之嫌。然而,一部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又給他增添了無數光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中采用了大量的歷史材料,又將原來史料中的盤根錯節加以剔除,使讀者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歷史的風云變幻有一個比較系統的了解。
交子
宋真宗時期,在四川出現了代替金屬貨幣的紙幣,這種紙幣稱為“交子”。它不僅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自唐中期以后,四川的商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北宋初期,在四川成都地區仍流行鐵錢。鐵錢有大、小兩種,大鐵錢每貫重20多斤,小鐵錢每貫也有6斤多,攜帶起來極不方便,影響了商業發展。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成都16家富戶共同印制紙制的“交子”,代替鐵錢在市場上流通,作為現錢使用,使用交子的人可以向交子鋪兌換現錢。后來,交子改南官辦,流行漸廣。
中國最早的商標
我國最早的商標,可追溯到北宋時期。當時,濟南有家姓劉的針鋪店,以白兔為商標,頗負盛名。這個商標是用銅版印刷的,近似方形,中間繪有白兔搗藥圖,畫像鮮明突出。圖畫的上端橫寫著店名“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兩側寫有“認門前白兔兒為記”的條幅,圖下擺從左到右寫有關于經商范圍、方法和質量要求的告白。這件歷史文物現存國家博物館。國外最早的商標是1473年出現在英國倫敦街頭的張貼印刷商標,比我國劉記針鋪商標要晚好幾百年。
蘇門四學士
北宋時期,出自大文學家蘇軾之門的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在當時號稱“蘇門四學士”。四人中,黃庭堅文學成就最高,是江西詩派的領袖,其詩與蘇軾并稱“蘇、黃”,其詞與秦觀并稱“秦七黃九”。他的詩形體兼備,內容豐富,具有瘦硬老辣、新奇峭拔的風格。張末也以詩出名,他的詩注重思想性,但忽視了藝術形式,缺乏感染力。秦觀以詞著稱。晁補之的主要成就也在詞上,他發展了豪放詞派。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張載在批判佛教的過程中提出的思想觀念。張載認為佛教的虛無觀、超脫觀和輪回觀都是錯誤的。在佛家看來。天地萬物都是虛妄的、夢幻的,而張載認為都是實在的。
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觀點是:天和人都是實在的,天與人的用處是統一的:天和人都以變化為本性。張載所說的天是指無限的客觀世界。張載用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解釋《中庸》的誠明說,他認為,如果不承認人的作用就是天的作用,就不是誠;如果不承認知天與知人的統一性,就不是明。誠明就是肯定天道與人性的同一性。即人道與天道因誠明而融為一體,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人性論上,張載提出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說法,“天地之性”即人的本性、天性;“氣質之性”指的是人對物欲的渴望。張載認為:“性于人無不善”,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善的,而“氣質之性”則是善惡相混的,要想重歸“人性之善”,必須要經過人后天的道德修養才能完成。所以他主張“窮理盡性”,以完成人道,實現天道,最終達到“天人合一”。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風俗畫家張擇端創作的一幅作品,畫面宏偉壯闊,筆法嚴謹精細,把社會風俗畫推進到更高的階段。全圖長528厘米,寬24.8厘米。全卷共有人物1643人,208頭牲畜,船只、車轎各20余。通過對清明節時北宋都城汴梁(開封)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兩岸的世俗生活場景的描繪,生動地揭示了北宋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瘦金書
宋徽宗趙估在政治上雖為一代昏君,但在藝術上卻是才華橫溢。他不僅擅文辭,通音律,尤精于書畫。后人稱贊他“書畫精妙,亦古今首屈一指”。他的書法楷、行、草書無所不工,而最有名的則是他獨創的“瘦金書”。這種藝術指一種具有瘦細、勁挺特色的楷書。它全用外拓法,如畫蘭竹,運筆挺勁犀利,輕落重收,書雖瘦細而有腴潤飄逸之感。結構上既圓滿秀麗,又通篇法度森嚴,猶如眾宮女和樂起舞。翩翩穿梭而章節不亂,充分反映出宮廷生活的特色。“瘦金書”不僅能在宋代諸多書家中獨樹一幟,也是亙古唯有,它使得宋徽宗雖不能稱雄政壇,卻得以獨步書壇。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在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一直占領著印刷市場的主導地位。雕版印刷最早出現在隋朝。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后在木板涂一層漿糊,再把寫好的確文稿翻貼在版面上,刻字工人把字一個個刻出來。待到印刷時,將油墨涂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再蓋上白紙,用刷子輕輕刷平,文字就印在紙上了。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寫方便很多,對我國早期的文化傳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雕版印刷的不足越來越明顯了,不僅笨拙費力,又浪費材料,每一版只能用一次,而且存放不便,如遇錯別字又極不易更改。據史料記載,在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一部《大藏經》的印刻,立時12年,雕版達13萬塊之多,可見工作之繁瑣。
畢異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印刷工作的人員,更是越發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進。他認真總結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經驗,反復琢磨,試圖找到更先進的方法,但卻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他看見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門口玩捏泥巴,才豁然開朗。孩子們用泥巴捏出了各種動物、樹木、房子、椅子等東西,然后,就把這些東西隨心所欲地進行排列,編出不同的故事來。畢舁看著看著,靈光一現,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個個的字,然后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嗎?
想到這一方法后,畢舁立刻著手實踐起來。他經過不斷實驗,反復摸索,最后還是決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里面加入了一些膠水。這樣,即容易刻又刻不壞。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塊,在上面刻上字,燒硬,冷卻,再將刻好的單字按韻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時,按文章找出活字,將其排列在鐵板上,四周用鐵框固定。除此,他還在鐵板上預先鋪一層紙灰、松脂和蠟混合成的黏合劑。然后,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劑熔化時,就用平板將單字牢牢地壓平,等冷卻后,每一塊活字版就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接下來,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紙,輕輕一壓就可以了。等印完后,再用火將鐵板烤熱,黏合劑熔化后,就可以將活字取出來,保存,以備下次使用。為了提高效率,畢舁采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為提高。
畢舁發明的這種膠泥活字印刷術概括起來有五大步驟,即制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歸韻,比起雕版印刷,這種方法制版迅速,印刷質量高,而且可以重復使用,節約了材料又縮短了印刷周期,堪稱印刷史上劃時代的突破。
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更是印刷史上的偉大創舉,為全世界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舌头伸进我下面好爽动态图,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香蕉久久人人97超碰CAOPROEN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