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是充滿了動蕩不安與刀光劍影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這一百年內相繼爆發。從人類文明伊始所衍生而來的原則在這一階段幾乎被完全顛覆,世界也在兩次大戰中艱難地前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軸心國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展開了殊死的較量。其中尤其以太平洋戰場上的幾次大型戰役最為慘烈,像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可以說是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實際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美雙方在外交和軍事場合中就已經出現了不同尋常的波動,F在看來,這些都是一場大的戰爭來臨之前所顯現出來的征兆。國際舞臺上的大國博弈看似云淡風輕、從容自如,暗地里卻是暗潮洶涌、劍拔弩張。所以,很多人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都嗅到了不一樣的氣息,但是由于戰略預判上的失誤,并沒有成功阻止戰爭的爆發。其具體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戰爭與和平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軍事敵對和外交博弈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不宣而戰,以卑劣的偷襲手段攻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駐地——珍珠港。這不僅打破了已經日益膠著的歐洲戰爭格局,也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大幕。但如果我們從事后看來,美日雙方的冷戰其實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更準確的說來,應該是從日本加入
三國軸心之后,美國對于日本的態度就已經有所轉變了。而日本更是在日俄戰爭結束后就將美國視為自己海軍發展的假想敵,從某種角度來說,日美兩國之間的戰爭是必然會出現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最大征兆就是日美雙方長期的軍事對立和戰爭準備。
日本的一些歷史學家也記載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等西方國家便開始了對于日本的戰略算計。在服部卓四郎的《大東亞戰爭全史》記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出于日英同盟的情誼,站在協約國一邊同德國作戰。然而,不幸的是,日本在戰后從歐美各國所得到的報酬卻是一系列壓迫日本的政策。特別是由于培理提督率艦叩關導致日本開國以來,一直對日本保持不尋常的友好感情并毫不吝惜地給予支援的美國,這時卻突然一反常態,充當了對日本施加壓迫政策的急先鋒。主張廢除日英同盟,在
華盛頓會議上限制海軍主力艦的力量,廢除石井·蘭辛協定,限制根據九國條約規定的日本在滿蒙的特殊權益以及美國制定排日的移民禁止法案等等,都給日本的前途投下了陰影。不難看出,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要阻止日本的發展,特別是阻止日本向大陸的發展。”
日本的野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就開始越發膨脹,特別是以戰爭搶占了我國的
臺灣等地之后,他又將自己的魔爪伸向了我國的東北地區。這也引發了美國的關注,國際領域的博弈也隨之展開。
華盛頓裁軍會議
進入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日本的軍事水平達到了世界前列,開始蠢蠢欲動,企圖在國際政治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美國也開始專門針對日本制定一系列政治軍事預案。比較著名的就是橙色計劃。據約翰·巴雷特所著的《1933到1941年合眾國海軍戰艦建造計劃幕后影響因素分析》:
“橙色計劃起源略晚于世紀之交,當時合眾國海軍,特別是海軍戰爭學院那些軍官認識到日本帝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海運威脅,開始制定一個計劃以反擊它對合眾國在這個地區的力量和影響產生的威脅。計劃由三個基本階段組成。第一階段,代號‘橙色’的日本將發動戰爭,通過進攻奪取‘藍色’美國防御薄弱的前哨以確保南方和西方必需原料的通道。集中在沿合眾國西海岸母港的藍色海軍將隨即在東太平洋動員。第二階段,藍色艦隊將西進跨越中太平洋直至奪取菲律賓群島。橙色將避免決定性戰斗,改用消耗性兵力抵抗,極力削弱藍色,同時以空間換時間。藍色繼續推進并收復菲律賓群島,最終兩支艦隊按最杰出的馬漢教義將進行一場決定性戰斗,美國的無畏艦隊將獲勝。最后階段,藍色將包圍并攻擊日本本土列島并贏得戰爭。”
這個計劃很大程度上是美軍的一廂情愿,并沒有估計到日本的突然襲擊,也沒有預知珍珠港的潛在風險。但是,這足以印證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日美兩國的暗中角力就已經開始了。
珍珠港事件
在外交領域也是如此,日本國內受到法西斯浪潮的催動,在1936年加入了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這就造成了日美雙方實際上的外交對立,美國因此停止了對于日本出口石油和廢鋼鐵的貿易,期待日本能夠回心轉意。當時的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和美國國務卿赫爾也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磋商,期望有所突破。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歸納過,松岡洋右的外交主張是“親歐,友蘇,防美”。而如今看來美國國務卿赫爾的主張則是“縱歐、聯蘇、援中、限日”。赫爾早期也贊成歐洲的綏靖政策,使用縱容拖延戰術而對于德意法西斯袖手旁觀,這也是受到了美國國內“中立不干涉”主義的影響。當德國占領了巴黎之后,美國又主張主持英法,加強對于蘇聯的聯系和支援。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進攻。6月24日,
羅斯福政府就正式宣布美國準備支援蘇聯?墒菍τ谌毡,赫爾卻顯得非常強硬,斷然回絕了日本方面的無理要求,并且開始大力支持中國的抗戰大業。
國務卿赫爾
在美國看來,限制日本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日本的不確定性讓美國國內對于未來充滿了顧慮。雙方在外交上的幾次互動,結果都很不理想。直到戰前,1941年7月26日美國宣布凍結全部日本在美資產,英國與荷蘭也同步跟進。自此之后日本和美國的外交逐漸走進了死胡同,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公開講話中談到:
“現在這里有個叫日本的國家。先不說這個國家、這個帝國這時是否懷有向南方擴張的侵略目的,反正他們在北方是沒有一點點他們所需要的石油的。所以,如果我們切斷了石油,日本也許一年前就已經到荷屬東印度去了。而且我們也許已經進行了戰爭。”
正是這樣在外交上的窘境,使得兩國的溝通管道徹底中斷。這代表著美國和日本已經失去了互相信任的基礎,日本的野心也讓美國感到憂慮,美國維護和平的主張也被日本國內的法西斯主義者徹底否決。這樣一來,現代外交也就失去了意義。這對于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也是一個征兆,就在這種狀態持續了不到五個月之后,太平洋戰爭徹底爆發。
羅斯福
為何日本和美國會走向戰爭的漩渦之中
實事求是地講,太平洋戰爭是一場毫無疑義的戰爭。究其根本,應當就是日本的野心和美國的自負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的矛盾,頑固且難以調和。美國不肯讓渡出自己的地位,日本又不甘心以長期穩定發展的手段來緩緩獲得國家舞臺的領導者地位,所以雙方在經歷了軍事對峙和外交停擺之后,最終走向了戰爭。實際上,兩國之間的矛盾并非完全無法化解,只是當事的雙方已經失去了耐心和國際空間來實現進一步的調和。在美國學者約翰·托蘭的《美國的恥辱——珍珠港事件內幕》一書中有這樣的評價:
“珍珠港事件是日本人和美國人對對方估算失誤、犯了錯誤的結果。由于日本人的機會主義、失去理智、榮譽、驕傲和擔心——和美國的種族歧視、不信任、對東方的無知、刻板、自我正義、榮譽、國家的自豪和擔心,以及雙方相互之間的誤解、語言困難和翻譯錯誤,才使后來打了一場本可不必打的戰爭。”
這一段評價可以說是入木三分,英國首相
丘吉爾也曾說二戰就是一場并不需要進行的戰爭。日本的機會主義實際上源于西方,西方冒險家的機會主義精神是已經深入歐美文化內核的重要元素。而日本海軍由于常年和美國打交道,所以成功沿襲了這種心態。為了所謂的生存空間和建立“大東亞共榮”的幻夢,也是為了軍人自身的榮譽,使得日本軍方在法西斯主義的推動下失去了理智。不宣而戰地偷襲珍珠港既違反現代外交原則,也違反日本武士長期秉持的“武德”,這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是懦夫的行徑。因而可以看出,雙方交鋒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因素摻雜了過多的利害糾葛,而最終發生的異化。
不需要的戰爭——丘吉爾
美國方面也是如此,羅斯福巧妙地緩解了國內的大蕭條。但是,身為政客的投機心態也讓美國的高層對于時局的掌握出現了偏差。美國雖然標榜自己開放的價值觀,但實際上對于東方民族的蔑視由來已久。在他們的眼中,亞裔往往帶有一定的負面標簽,他們從根本上就沒有正視過東方文明。其核心依舊是黃禍論、歐洲文明論和美國至上主義。所以,他們把問題預想的過于簡單,單純希望通過施壓而不是平等的互利來解決問題。這才造成了局面的失控,而且美國還希望長期占據道德制高點,有養寇自重之嫌。珍珠港事件臨爆發前,美國還以為日本的偷襲對象會是菲律賓。如此看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戰略誤判、外交誤判脫不了關系。
正如同《孫子兵法》中所言:“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了解、溝通、互信才是大國博弈中的真正根本,也是國際外交的主要程序。而一旦偏離了這條道路,那么事情就很難預測了。
珍珠港事件罪魁——山本五十六
日美博弈對于后世的影響
日本和美國的大國博弈是利益沖突的結果,太平洋戰爭很大程度上是爭奪霸權的一場戰爭。但是卻對后世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特別是斗爭的思維模式進入了國際政治界。在一戰結束后,世界舞臺上并沒有出現絕對的霸主,美國也只是獲得了發展的先機而已。在很多方面,美國并沒有獲得完全的控制力度。但是,在珍珠港之后美國的國家政策由原本的孤立主義開始變得具有攻擊性,開始主動干涉國家事務。這都是爭霸戰爭思維在美國國內造成的“囚徒困境”,這也使得美國逐漸開始熱衷扮演國際警察的角色。冷戰也就是這種對抗爭霸思想的延續,而美國也在爭斗的過程中逐漸以美元、美軍、美國科技、美國文化四件武器控制了世界上的前進方向。這讓冷戰后的大國博弈充滿了壓抑與猜忌,這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美國的不安與多疑。國際領域應該是一個以信任為基礎的廣大舞臺,完全可以盛得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自信、包容、寬厚、友善才應當是一個成熟國家應該具有的精神。“讓美國再次偉大”應該是讓美國人找回與全世界同舟共濟、共同對抗法西斯的互助心態。而不是秉持著戰爭思維用于進行無休止的大國博弈。和平是可貴的,是無數人用鮮血所換來的,珍愛和平也應當是現代文明社會的終極共識。只有和平,才能發展,只有和平,才能共贏。
珍愛和平
綜上所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和美國在軍事上相互防備敵對,在外交上逐漸失去了信任的基礎,而且關閉了所有的溝通管道。因為雙方的戰略預判失誤,對于雙方的理解存在混淆。所以這些征兆也就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些征兆成熟之后都在警示著戰爭即將到來。最終日本不宣而戰進攻美國珍珠港基地,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世界也陷入了無情的戰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