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也是曹操統一北方的奠基之戰。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是袁紹與曹操之間矛盾,但是深層上是袁紹來搶奪漢獻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往下看。
當漢獻帝東歸之后,袁紹的謀士沮授有先見之明,他提出要迎接漢獻帝,可袁紹沒有采納。而袁紹的另一個謀士田豐也提出要抓緊處理與漢獻帝的關系。當時,漢獻帝在許昌立都了,袁紹的統治中心在鄴城。所以,袁紹提議把都城從許昌遷到鄄城,便于自己插手中央政權,又可以減少曹操的阻力。
后來這事情沒有成功,田豐又提議,“宜早圖許,奉迎天子”,只能攻下許昌,搶來漢獻帝,當時袁紹還是沒接受。到了建安五年,官渡之戰,袁紹還是不得不走這條武力解決的路。
在官渡之戰進行的時候,袁紹與曹操僵持著,許攸提議:“公無與操相攻也,急分諸軍持之,而徑從他道迎天子!痹S攸讓袁紹用機動部隊出奇兵撲許昌,搶來漢獻帝,袁紹還是沒接受。
袁紹為何多次錯失良機?關鍵點是袁紹對漢獻帝的態度是非常矛盾的,恩怨擺在那兒。當初,漢獻帝上臺時,調門最高反對的就是袁紹。遷都長安時,傳布謠言的是袁紹,想另立皇帝的也是袁紹。漢獻帝派使者來東部時,五個中四個被袁紹殺。袁紹和漢獻帝積怨已久,他帳下的謀士未必理解他這種心情。
漢獻帝作為漢室皇帝,受到廣泛的認可,尤其是東歸后,與曹操合作后號令嚴明,天下歸心。袁紹感覺到了皇帝威力,如果不服從中央號令,獨立于朝廷之外,許昌朝廷遲早會行動。
最終袁紹決定不能讓漢獻帝和曹操繼續合作下去,于是他決定出擊,化被動為主動,因此官渡之戰爆發。而官渡之戰,曹操獲勝的關鍵在哪里?“當時袁紹帳下謀士許攸叛變,投靠曹操,還帶來軍事機密,袁紹的軍糧囤在烏巢。曹操火燒烏巢,袁紹徹底瓦解,這是關鍵的一步棋,但是再仔細想想,幫助曹操打贏的戰爭,還有荀彧所代表的許昌朝廷。
荀彧是許昌朝廷的重要智囊,在整體戰爭形勢上,曹操還處于相對劣勢。無論是拼軍隊還是拼糧食儲備,曹操都拼不過袁紹。糧食儲備告急,曹操想打退堂鼓,荀彧便勸諫如果軍隊撤退,袁紹一攻,就完全敗了。荀彧建議曹操不能撤退,只能堅持,“瞎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果然,袁紹人多勢眾內部復雜矛盾就是問題。曹操等來了許攸,告訴他一個天大機密,扭轉了局面,但是這其中荀彧的作用是相當大的。
荀彧是名門望族,年輕時目睹了董卓亂政的混亂。所以年輕時就立志,“見漢室崩亂,每懷匡佐之義!焙髞頋h獻帝被脅迫遷都,荀彧沒跟到長安,就停留在東部,沒機會報效朝廷。只能在東部投靠了曹操。
當漢獻帝回到洛陽時,荀彧力諫曹操迎接皇帝,當時曹操身邊許多人反對,因為漢獻帝身邊的人太復雜了。最終還是荀彧促使曹操迎來漢獻帝。許昌朝廷成立后,荀彧擔任侍中,成為漢獻帝的貼身人物。
荀彧是不是一直為曹操做事呢?當曹操戰功越來越大,對漢獻帝造成了擠壓,有人諂媚曹操,建議他享受公爵的待遇?绍鲝谝粋站出來反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辈皇菫閭人榮華,勸曹操“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边@個態度觸怒了曹操,最終荀彧服毒自盡。
荀彧的死告訴人們,他是輔佐漢室。漢獻帝來到中原,荀彧的報效對象就是漢王朝,他的死正說明這一點。曹操說,“與或力同心,左右王略”。 荀彧和曹操二人關系是同事關系,與漢獻帝才是主從關系。
這樣的結論看出荀彧在官渡之戰中的作用就是漢獻帝力量的體現。官渡之戰的本質是認清漢獻帝、曹操與袁紹的關系。曹操與漢獻帝能共存,得以生存,再是漢獻帝、曹操與荀彧的關系,荀彧幫助曹操打贏官渡之戰,是幫助漢獻帝重振江山。在整個官渡之戰中,漢獻帝是真正決定戰略形勢轉化的人物,當然不可否定曹操的力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