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關于三國的一句順口溜,也是三國猛將武力排行榜,叫做: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今天趣歷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典韋之所以能超越關羽馬超張飛而成為“三國二十四將”的探花,就是因為他最后一戰十分慘烈:在身中十幾槍之后,還能抓起兩個人當武器,一連砸死八九個敵人。
當然,三國二十四將是根據《三國演義》排的,典韋用兩個人當武器砸死八九個敵人,這也是《三國演義》說的,看過三國正史并懂古文的人都知道事情真相:典韋確實比較生猛,但卻沒有用兩個敵人當武器,事實上這也根本不可能。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模擬并還原宛城之戰典韋戰歿的全過程實況:典韋長戟沒丟,為啥要手提兩個軍人當武器?典韋手提兩個敵人當武器,能否擊殺八九個人?
在《三國演義》中,對典韋以人為武器的描寫,確實十分精彩:“韋身無片甲,上下被數十槍,兀自死戰。刀砍缺不堪用,韋即棄刀,雙手提著兩個軍人迎敵,擊死者八九人!
毛宗崗在看到這段故事的時候,也忍不住發出感嘆:“以雙人當雙戟,大奇!”
事有反常必為妖,即使是泰森奧尼爾巨石強森,也不可能掄起人來當兵器,按照當時戰場情況,典韋已經殺了好幾個敵人,可以說是遍地刀槍,隨便撿起一把就比軟綿綿的人好用。
演義小說看看就好,但是說典韋用人當兵器,還真不是一點正史依據都沒有,按照典韋的力氣,掄起兩個人是有可能的,這一點《三國志·卷十八》說得很清楚:“典韋形貌魁梧,膂力過人,好酒食,飲啖兼人,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東漢一斤折合現在的222.73克,無論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還是當年的曹營將士,都知道八十斤有多重,我們換算一下,也能知道典韋每支戟折合現在的十七斤多一點。這是很靠譜的,因為不要說像典韋那樣載入史冊的膂力過人之猛將,就是現在的舉重運動員,掄起十七斤一支鐵戟,耍上百十下也不難。
典韋力氣大,喜歡用重兵器,這在正史中也是有記載的:曹操請張繡的部將喝酒的時候,表現得很“客氣”,他親自給每個人斟酒(行酒,就是依次斟酒),但是身后卻跟著兇神典韋,手里的大斧子,斧刃足有一尺,他一瞪眼睛,誰也不敢不喝。
典韋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但并不能證明他會憨到有長戟大刀不用,而去拎著人打架——那只能把對手擊飛而不能擊殺。
那么宛城之戰典韋戰歿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筆者根據《三國志》及相關記載,進行了如下模擬還原(非特別標注,黑體字均來自《三國志·卷十八》):
當年曹操犯了跟《亮劍》中那個鐵砂掌段鵬一樣的錯誤,剛剛投降的張繡在又羞又惱之后,又聽說曹操在拉攏自己軍中第一悍將胡車兒,這才起了反叛之心:“繡有所親胡車兒,勇冠其軍。太祖愛其驍健,手以金與之。繡聞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三國志·卷八》裴松之注引《傅子》)”
《三國演義》說張繡因為曹操笑納了張濟的遺孀鄒氏而惱羞成怒,似乎有點不靠譜,因為在當年,孀婦再嫁,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輩分更不是問題:劉備娶了同宗劉瑁的遺孀吳夫人,吳懿和吳班都很高興;趙范要把自己的寡嫂嫁給趙云,也一點都沒臉紅;曹操把自己的三個女兒許配給了劉協,劉協生了兩個女兒,又都嫁給了舅哥曹丕。
張繡之所以在賈詡的攛掇下降而復叛,是因為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這才搶先動手,曹操猝不及防,跑得很是狼狽:“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
曹操扔下大軍,帶著輕騎兵跑掉,負責斷后的校尉典韋和十幾個勇士陷入了重重包圍,但他的拿手武器并沒有丟,而是手舞長戟大殺四方:“賊前后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余矛摧!
演義小說中一將斬殺千百人是不存在的,雙拳難敵死后,惡虎也怕群狼,張繡的叛軍殺光了典韋的部下,開始跟典韋近身肉搏(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在混戰中,有兩個叛軍沖到了典韋身邊,這時候長戟已經不太好用,典韋就把這兩個人抓住打死了(挾兩賊擊殺之)。
典韋打死了兩個靠近的敵人,嚇得其他人不敢向前,典韋這時候主動發起了自殺式攻擊:“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
《三國演義》證據正史中這段記載,精彩描繪了當時的戰況,但是精彩歸精彩,卻忽視了一個細節:“挾兩賊擊殺之”,這個“之”,指的就是這兩個冒失鬼,“挾”也不是掄起,而是用胳膊夾著,實際就是典韋用上了類似格斗“斷頭臺”一樣的招式,生生把這倆人勒死了——兩個胳膊都夾著人,是不可能用拳頭打的。
筆者這點粗淺的古文知識,對三國史料的翻譯理解可能不是十分準確,所以最后還是要請教讀者諸君:當年宛城之戰,典韋有沒有可能在挾死兩個敵人之后,又抓起他們的腿,當成了兩條腿的“獨腳銅人”?
筆者在這里只懷疑一點:更被典韋擊殺的敵人,身體沒那么快變硬,這豈不是等于拿著棉花包去打沙袋?就是被他掃中,也不會一擊必殺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