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軍事文體,古人有“傳檄而千里可定”的說法。在我國古代戰爭中,檄文堪稱搶占輿論先機、實施攻心、凝聚士氣的精兵利器,在政治、軍事斗爭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我國古代戰爭中,催生了大量的戰爭檄文,其中不乏經典的名篇和妙趣橫生的故事。
三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勢力最大,也非常有才華。曹操患疾頭風,名醫華佗為其治病,竟然招來殺身之禍。而一篇討伐他的檄文,竟然治好了曹操的偏頭疼。實屬千古奇文。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在北方的兩個最大的軍事集團就是曹操和袁紹,當時袁紹更強一點。為了消滅曹操,袁紹發起官渡之戰,在出戰前讓主簿陳琳寫一篇"討賊檄文"。
陳琳寫了一篇《討曹操檄》,從勤王軍的角度,數罪惡而起義,文筆優美。文情并茂,有條不紊,可謂千古絕文。
檄文首先舉了趙高、呂后的史例,以復興為己任的冀望,躍然紙上。
檄文從家世切入,嘲諷曹操是宦官之后。問候對方的長輩,是檄文古往今來的傳統,通常都不是什么好話,這也是曹操耿耿于懷之處。
檄文提到袁紹曾有三次幫助曹操的恩情,第一次是討董卓起兵時,袁紹讓曹操當部下;第二次是袁紹上表天子讓曹操當兗州刺史;第三次是協助曹操平定呂布的叛亂。而曹操反而不顧袁紹昔日恩情,諷刺了曹操的忘恩負義。
檄文抨擊曹操不禮遇士大夫,像任意誅殺九江太守邊讓、逮捕太尉楊彪下獄、擅收議郎趙彥致死等,激起敵仇同慨。
曹操公然挖墳墓取財物,“破棺裸尸,掠取金寶”,為盜墳還設置“發丘中郎將”(相當于挖土將軍)、“摸金校尉”(相當于采金隊長之類)等官銜。檄文直指曹操曹操傷倫理,缺德范罵的痛快淋漓。
檄文結尾時再提曹操的種種不是,斷定其失敗在即;稱贊袁紹的優勢,褒揚其勝利在望。然后提出懸賞酬金:“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戶侯,賞錢五千萬。部曲偏裨將校諸吏降者,勿有所問!
這篇檄文鋪陳史事,洋洋灑灑,歷數曹操的種種罪狀,呼吁天下人群起討之。
其中有許多文采斐然、斥責有力的名句,如歷數了曹操“實為漢賊”的罪行:“身處三公之官,而行桀虜之態,污國虐民,毒施人鬼”,“細政苛慘,科防互設”,使國人“舉手掛網羅,動足觸機陷”,“歷觀載籍,無道之臣,貪殘虐烈,于操為甚”。而袁紹“奉漢威靈,折沖宇宙”,來討伐曹操,正是“忠臣肝腦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會也”。
檄文傳至許都,時曹操頭風病發作,正臥床休息。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讀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從床上一躍而起,顧謂曹洪曰:“此微何人所作?”洪曰:“聞是陳琳之筆!辈傩υ唬骸坝形氖抡,必須以武略濟之。陳琳文事雖佳,其如袁紹武略之不足何!”遂聚眾謀士商議迎敵。
“陳琳之檄,可愈頭風”,后來成為一個很有名的典故。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