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傳略】周公(約前11世紀),姓姬名旦,又稱叔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他分封的采邑在周(在今陜西岐山東北),所以被稱為周公。生卒年不詳,約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歷仕文王、武王、成王三代,是中國歷史上享有盛譽的宰輔,一位杰出的政治...
簡介:周公在歷史上頗負盛譽,他姓姬,名旦,又稱叔旦,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他分封的采邑在周,所以被稱為周公。 周武王平定殷商,周公為武王之重臣,他為武王輔佐納策,累建功勛。 周武王建西周后,沒過兩年就去世了。武王早逝,給周朝政權帶來了極大...
簡介:周公姓姬名旦,也稱叔旦,大約活動在公元前1100年時期,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由于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周公也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關于周公,歷史上有很多傳說,而最著名的,應該是周...
簡介:周公,姓姬,名旦,又稱周公旦、姬旦。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一生歷經文王、武王、成王三代,輔佐武王,為使周族由商朝的屬國發展成獨立的奴隸制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攝政成王,使初建的周政權鞏固...
簡介:周革殷命的借口如太史公總結的是:用婦人之言,自絕于天,毀壞其三正,離逖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悅婦人。紂的召伐的罪是:毀壞三正、用婦人之言離逖其王父母弟、變樂。 三正成了主要原因,又以紂不顧家庭,破壞保守或古典...
簡介:最令人側目的便是《尚書》的作者將政治和天命連在一起,上面我們說起了一切政治的借口是天命,是人民,但實際上它只是借口而已。大約政治斗爭中最無關 緊要的是天命,最無作用的是人民。人民一般是被驅不啻犬羊,只是在關鍵的時刻民心似乎成為重要,但這也是...
簡介: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兩年后就病故了,由其兒子姬誦繼位,這就是周成王。成王即位時年僅13歲,由他的叔叔姬旦輔佐。因姬旦封地在周,故稱周公旦,史稱周公。 周公竭盡全力輔助成王,管理朝政,卻遭到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的猜忌,他們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篡位。...
簡介:周王朝把商王朝推翻了,那么周王朝是否還會像前幾個王朝一樣,出現殘酷的暴君,對百姓欺壓凌辱?歷史的規律是,在一個朝代開始的若干年,一般不會,而且多是仁慈的君王。 商紂王是個昏君。西伯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聘得軍事家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希...
簡介:勸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身真偽復誰知? 這是唐代大詩人自居易寫的《放言》詩。詩中所說的王莽謙恭未篡時,指的是王莽大奸似忠;而周公恐懼流言日,則是說...
簡介:周文王死后,兒子姬發繼位,是為武王。周武王一直等待著時機討伐商紂。為了刺探殷商的虛實,他不斷地派探子去朝歌偵察情況。 不多久,探子回來稟報說:殷商大概要出現混亂了! 武王問:混亂到了什么程度? 探子回答說: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 武王搖頭說:...
簡介:三監之亂 三監之亂是西周初期商王畿地區(河南省安陽市附近)的三位統治者叛亂的事件。 武王滅商后,分商王畿為三部分,設三監治理。三監的具體人物: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所謂監,即監督殷商遺民以防其造反,武庚在三監之列明顯說不過去,所以管、蔡...
簡介:卷一生于周室,輔佐父兄 序言 第一章 極具傳奇色彩的家世 第二章 與商紂的囚父殺兄之仇 第三章 成為武王的左膀右臂 第四章 開始伐殷的戰斗 第五章 殫精竭慮,為兄分憂 卷二周公吐哺,東征平叛 第一章 周公恐懼流言日 第二章 三監作亂,周公親征 第三章 營建...
簡介:周公 名人語錄 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是西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嘔心瀝血輔助周成王,又為西周形成了一套宗法制和等級制,對后世影響很大。 【名人歷史】 周公(生卒年不詳)姓姬,名旦,又名叔旦...
簡介: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繼位,以周公為師。周公一方面輔佐成王處理天下政務,另一方面也擔負起了教育成王的重任。 周公是十分注重 對成王及其子弟的教育的,他認為國家社稷能否延續,關鍵在于后嗣,也就是接班人的所作所為。他曾經說過,自己不敢安于天命,...
簡介:六經是指儒家的六部經典:《詩》《書》《禮》《易》《樂》《春秋》!对姟肥侵浮对娊洝,《書》是指《尚書》,《易》又名《周易》,這六部書是儒 家最早傳授的典籍,非常受到儒家的重視。自從漢武帝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以來,這六部書的地位更是日...
簡介:周公制禮作樂,幾乎對周人的一舉一動都制定了詳盡的規則,對違背這些規則的人也制定了嚴酷的懲罰措施。以此來維護社會的秩序。與此同時,周公還十分注 重社會教化。他治民雖然用刑,但更注重用教,主張先教而后刑,認為對百姓應該經常進行訓導、告誡、教誨,...
簡介:《禮記中庸》中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禮儀可以解釋為《儀禮》中大的條目,如士冠禮、士相見禮等禮經綱目,而像三加禮、獻賓禮等細節小目 則為威儀。但是這種解釋并不妥當,《左傳哀公三十一年》有對威儀的詳細解釋: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
簡介:周公所制定的禮所包括的第二個方面就是禮儀制度。官制是根本性的政治制度,是社會政治結構的骨架。禮儀制度則是各種政治、外交、宗教、軍事、民俗 等活動的儀式,用之于朝會、聘問、喪葬、慶典、祭祀、祝捷、迎送、嫁娶等場合之中。禮作為一種儀式起源甚早,...
簡介:從殷商滅亡及三監之亂中,周公深切地感到,必須建立一整套朝廷制度,使長幼有序,尊卑有禮,這樣,才能使周朝長治久安。于是,他在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的實際情況,在攝政的第六年(前1019年)開始制禮作樂。 周公制禮作樂史有明文,乃是不爭...
簡介:周公營建東都,將殷民集中在一起統一管理是周初實行封邦建國,鞏固統治的一個方面。 商代的統治時間很長,影響很深,一旦讓他們服從周的統治,很不容易,再加上周原本是一個處在西方偏遠地區的小國,管理中原廣大的地區,很是不便。 于是,周公極力封賞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