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淮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
建國后,歷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三屆主席。是中共五屆中央委員,中共六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六屆、七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八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簡介: 于20世紀年代初期,陳獨秀高舉我國新文化的運動大旗,熱情積極的宣傳馬克思思想主義,和李大釗等人締造了中國共產黨,將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掀開。...
簡介:1929年8~9月間,當時在上海的中共中央遇到了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由于紅四軍領導人之間的矛盾斗爭十分尖銳復雜,毛澤東不得不提出更換前委書記,請求離開前委。隨后,在紅四軍黨的七大上,毛澤東落選,陳毅被選為前委書記。 應當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 中共...
簡介:西安事變是一件震撼世界的大事變。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把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拒絕聯共一致對外的蔣介石扣起來了。如果殺了他,國民黨內部的親日派就會抓住借口,擴大內戰,公然投降日本帝國主義。這對中國人民是不利的。那么,如何協商解決這一關系到...
簡介:西安事變發生后,由于蔣介石不在談判議定的六項條件上簽字,激起了張學良、楊虎城內部一些高級將領的不滿。他們認為,不簽字就放蔣是沒有保證的。還說,現在蔣在我們手心里,不聽我們的話,我們干脆就把他干掉!張學良知道后,非常著急,害怕鬧出大亂來。周...
簡介:決斷,是領導者處理矛盾中最重要的職能之一。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看,決斷首先是一種認識活動,是領導者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形成決定、判斷、計劃、措施的過程。所形成的這個過程是否正確有效,是否在實際工作中行得通,最根本的前提條件就是領導者對客觀...
簡介:審時度勢,隨機決斷是領導者各種能力中最為重要的能力之一。領導對象關系復雜,情況多變,往往出現許多非規范性事件及重大問題,要求領導者必須正確掌握時機,善于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運用個人的知識和經驗,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質,形成判斷,果斷拍板。這是...
簡介:領導者們在從事繁重的工作時,最容易把一些小事忽視了、丟掉了;而往往正是這些小事沒得到重視與恰當處理,妨礙和影響了關鍵性問題,甚或大局。周恩來在處理矛盾過程中,總是能夠抓大不忘小,從小事中估計到它對大局的影響。 第一,小球推動大球獲得成功。...
簡介: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內部的各部分之間和各事物的相互之間,都不是彼此孤立,而是有機地聯系著,F代系統論則將由一定數量相互聯系的部分或要素所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稱為系統。系統是分層次的,任何一個系統都不...
簡介: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這說明了一個道理:小事與大事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組成的;只有扎扎實實做好小事,才能干好大事。當然,做小事時要想著大事,才能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方向。作為...
簡介: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這說明了一個道理:小事與大事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組成的;只有扎扎實實做好小事,才能干好大事。當然,做小事時要想著大事,才能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方向。作為...
簡介:周恩來考慮問題周密細致,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精當妥帖。 第一,既不用拿分文,又維護國家尊嚴和主權。 1972年1月,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黑格、白宮發言人齊格勒等一行,為尼克松訪華來到北京做技術安排。齊格勒提出,在尼克松訪華期間,隨行的大...
簡介:剛柔作為待人處事的兩種態度和方法,各自的功能作用不同,又各有其局限性。太剛則折,太柔則卷。只有根據對象的特點及當時的環境和條件,該剛則剛,該柔則柔,剛柔巧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周恩來在同新聞界著名人士王蕓生的長期交往中,巧用剛柔,在其政治...
簡介:周恩來凡事不走極端,善于統一矛盾,為人儒雅,處世溫和,與人相處隨和平易,在不損害原則的情況下,盡量做到不傷人的情面。 周恩來長期負責統一戰線工作,同民主黨派、民主人士交往,做他們的工作。他們自稱為共產黨和國民黨之外的第三方面,其實他們各自的...
簡介:周古人說:太剛則折,太柔則卷,圣人則在剛柔之間。這是講的中國古代的治國之術,處事治國的剛柔、軟硬、寬嚴,必須掌握分寸,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所謂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人的性格往往是多側面的,而歷史上的英雄往往以他們鮮...
簡介:以萬隆會議為契機,亞非國家在求同存異方針指導下,加快了同新中國建立和平共處、友好合作關系的步伐,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時周恩來又以戰略家的氣魄,把求同存異推向全世界,變成各國實現和平共處的基本方針。他認為關鍵是尋求同美國等西方發達...
簡介:周恩來善于尋求、突出未來的共同點。當現實中的矛盾一時無法得到解決時,尋找和強調未來的共同點,寄希望于明天,這樣可以促使雙方對現實矛盾,采取較為克制的態度,冷卻和淡化當前的沖突意識。如尋找和突出未來的共同政治經濟方面的利益,未來的共同合作前...
簡介: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人們的政治傾向、利害關系及處理人和事的態度和方法經常在變,人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也經常在變。周恩來于1945年在總結統 一戰線的教訓時指出:在這25年革命奮斗當中,我們所遇到統一戰線的變動是這樣多,這樣大,又這樣復雜,因此就...
簡介:一般來說,資產階級國家的政府,同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相背離的。一些國家的政府不愿同新中國來往,甚至采取敵視態度,但這些國家的人民是愿意同中國人民友好的。我們就把人民同其政府區別開來,發展民間友好交往,民間先行,以民促官。 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官員...
簡介: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次講話中,強調過人們之間的共同點對于團結的特殊重要性。他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們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 同,相互之間有時是有矛盾的。團結就是在共同點上把矛盾的各方統一起來。善于團結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點上統一矛...
簡介: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兼任外交部長。他在處理國際關系的矛盾中,采取了這樣的策略,即從小到大、先民后官、由近及遠的漸進迂回方式,著重從文化經 濟兩翼入手,消除疑慮和隔閡,加深了解和友誼,逐步地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爭取到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