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蘇轍(1039年3月18日[1] —1112年10月25日[2] ),字子由,一字同叔[3] ,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于世。 |
【人物死因】 | 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 |
---|---|
【人物職業】 | 文學家、官吏 |
【所處時代】 | 宋代 |
【主要作品】 | 《欒城集》《詩集傳》《龍川略志》《論語拾遺》《古史》 |
【相關書籍】 | 《蘇轍的筠州歲月》 、《韓愈文集》 |
【相關資料】 | 人物生平 、蘇軾 、蘇轍 |
簡介:《蘇轍的筠州歲月》 序一 序二 蘇轍生平簡介 上篇 初謫筠州 一、納官贖兄 二、貶謫筠州 三、冷暖東軒 四、幾忘飄泊 五、僧友道友 六、江漲江落 七、兄弟小聚 八、內移入朝 下篇 再謫筠州 九、歲更三黜 十、故地新居 十一、亦儒亦佛亦道 十二、復理舊學 十三...
簡介:1、《欒城集》,曾棗莊、馬富德點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 2、《蘇轍集》,陳宏天、高秀芳點校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3、《蘇東坡全集》,中國書店 1986年3月 4、《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12月 5、《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彙刊》,王水...
簡介: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七月十三日,定蘇轍之謚為文定。 《謚議》載:淳熙三年二月二十四日敕,試禮部尚書兼侍讀兼給事中兼吏部尚書趙雄劄子:臣竊詳國朝故實,名臣既歿而不乞謚者,往往因臣寮建請,特賜徽稱。故楊徽之之謚文莊,宋綬實請之;宋祁之謚景文,...
簡介:為撰寫《蘇轍的筠州歲月》,有必要弄清蘇轍在筠州時的家庭和子女情況,所以,筆者查閱了所能找到的文獻資料,并作了如下的分析和排比,但對于某些未知數,也只能是一次大膽的假設和求證。寫出來以求教于三蘇研究的專家和學者。 一、子女人數 蘇轍有三個兒子...
簡介:劉清泉 4月18日下午,與堯軍、吳鍵、歐中劍、王國榮夫婦等,從修水驅車前往高安,考察蘇軾、蘇轍遺跡,那兒的建山寺、大愚寺、東軒、碧落山、大觀樓、錦江浮橋、金沙臺、喚渡亭等,讓我們神往不已。其中,最值得一說的是考察建山寺遺址,因為要到那兒去一趟...
簡介:蘇軾是世界聞名的文化大家。2001年,在法國《世界報》評選1001至2000年世界級杰出人物的活動中,共評出12位杰出人物,稱為千年英雄,蘇軾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蘇軾的同胞弟弟蘇轍,文學上也有較高造詣,與兄蘇軾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政治上官至尚書右丞、門...
簡介:北宋元豐三年(1080)春,蘇轍因受其兄烏臺詩案牽連,坐貶監筠州鹽酒稅,路過廬山,尋訪老友劉恕的墓地,并拜見其父劉渙,時劉渙年已八十,但容顏溫潤,話語肅然。 九月,劉渙卒,次子劉恪寄書筠州,蘇轍灑淚作《哀西澗先生辭》,有凝之之為父與道原之為子兮...
簡介:蘇轍,唐宋八大家之一。受兄烏臺詩案牽連,于宋元豐二年謫監筠州鹽酒稅,元豐三年六月至筠。來筠后與地方名流多有交往。據高安《金沙劉氏家譜》①劉平伯傳記載:平伯翁,字端甫,襟度開豁,有大志,戀儒業,累躓文場,退居葆醇,以敦樸持家,以詩課子,睦族...
簡介:農歷辛卯冬至第二天,霧后放晴,按約定時間,偕少蘭、曉東驅車出訪金沙劉村,重啟一段塵封的歷史,尋繹蘇軾、蘇轍兄弟金沙走訪長者劉平伯的往事。在村民組長劉月明陪同下,先后參觀了金沙臺、三閭大夫廟、喚渡亭遺址,查看了《金沙劉氏宗譜》。歸來后,又與...
簡介:元豐二年(1079)己未 四十一歲 十二月二十六日,蘇轍兄蘇軾因烏臺詩案責授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轍受牽連,坐貶筠州鹽酒稅。 元豐三年(1080)庚申 四十二歲 正月,攜家小及兄軾之家小,自南京赴筠州,王適同行。 五月末,留家小于江州。送兄軾家小至...
簡介:本系年據《蘇轍年譜》(孔凡禮撰 2001年學苑出版社出版)整理而成。篇名后的時間,個別是整理者依詩意而推斷的。詩詞和散文均錄自《蘇轍集》(陳宏天、高秀芳點校 1990年中華書局出版),個別篇章錄自《蘇轍年譜》(同上)和《蘇轍佚著輯考》(劉尚榮附于《...
簡介:(一) 自紹圣元年(1094)九月二十五日,蘇轍再次貶筠,至紹圣四年(1097)二月二十五日,蘇轍在筠又住了近三個年頭。等待他的并非是歸里真耦耕,而是更大的厄運,那些朝廷執掌大權的人,再動殺機,在《蘇轍散官安置制》中,進一步定罪蘇轍,說他朋奸擅國操...
簡介:(一) 紹圣三年(1096),蘇轍再度貶謫筠州的第二個年頭,生活基本安定下來。小院里栽種的菊花和玉樹也已枝繁葉茂,開始發花,遂有《寓居六詠》之作。 在詠菊詩中,首云:手植天隨菊,晨添苜蓿盤。末句殷勤拾落蕊,眼暗讀書難。菊花有助于明目,每天采摘曬...
簡介:(一) 蘇轍再次貶謫筠州的第二年,紹圣三年(1096)二月二十日,正是他五十八歲壽誕。他的兒子遠興沖沖地向他報告,說院子里石盆種的菖蒲,一夜之間開花八九朵,視為吉祥。蘇轍來到院中,久久地注視著盛開的菖蒲花,說:遠兒,你且為此賦詩一首,如何?遠兒...
簡介:(一) 蘇轍此次抵筠,距上次離筠整整十年。兩度被貶筠州,卻今非昔比。前次貶筠,雖賣酒至賤,但畢竟還是在職官員,尚可以與同僚往來應酬;此次來筠,已是罪廢之身,誰人敢冒風險與之接近?前次貶筠全家俱來,可享天倫之樂,而今只有幼子夫婦相隨,骨肉分離...
簡介:(一) 蘇轍少負大志,入仕前與蘇軾一同閉門讀書時,便重視古今成敗得失。念昔各少年,松筠悶南軒。閉門書史叢,開口治亂根。年十九歲便進士及第,二十二歲制科入等,本可謂少年得志,然而在初出茅廬之際,卻遭遇了貶謫筠州的打擊,以致沉淪下僚二十余載。直到...
簡介:(一) 元豐七年(1084)五月,蘇軾應詔內移汝州(今河南臨汝)。當時,有消息說蘇轍將移官真州(今江蘇儀征)、楊州(今屬江蘇)一帶。不知何故,蘇轍一直未除真、楊間,而于九月,被命為績溪(今屬安徽)令。兄弟二人似乎時來運轉。然而內移并沒有給他倆帶...
簡介:(一) 元豐七年(1084)三月,蘇轍的兄長蘇軾,接到詔書,謂:人才實難,不忍終棄。內移汝州(今河南臨汝)。似有重新啟用之意。監管也因之放寬,故得趁赴汝州之便專程繞道筠州,看望受他牽連而仍在貶謫之中的胞弟蘇轍。 蘇轍與兄蘇軾,從小一起讀書,長大后...
簡介:(一) 筠州治所高安,地處錦河中下游,高安以上河床斜陡,河水流急,高安及以下轉趨平緩。每遇大水,錦水滔滔涌至高安,水積江漲,往往漫岸,浸入民田而成災。蘇轍到高安的前一年,錦河大水,篾南市,登北岸,連刺史衙門都水高一尺,監鹽酒稅舍也被沖走,就連...
簡介:(一) 繼元豐五年(1082)知州毛維瞻致仕,接上又有縣令羅審禮的升遷,蘇轍在筠州已成至交的同僚相繼離去,給他的思想上帶來了新的惆悵。他在《送高安羅令審禮》的詩中,道出了這種無奈:謫居長恨交游少,悵望肩輿又欲東。新來的官如何,尚需經過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