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直以來,在網絡間流傳著一個段子“魯迅于北京任職期間,僅花費了兩三個月工資便買了一套四合院”。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簡介: 提及周氏三兄弟,相信大家對魯迅與周作人都相對熟悉一些,畢竟他倆名氣更大些,人們往往會忽略三弟周建人。下面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探討一番為何周作人和周建人兩兄弟要共娶一對姐妹花呢? ...
簡介:魯迅是1936年10月19日逝世的。直到去世前,他還不得不遭遇連續不斷的糾纏與包圍,依然在同中國的非人間的黑暗作斗爭,漫無邊際的文網,此起彼伏的論戰,這似乎就是魯迅的人生。兩個口號之爭,是魯迅生命的最后的糾纏,這兩個口號分別是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
簡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和自由主義文人的分歧是一個不可繞過的焦點。自由主義文人是一個非常龐雜的群體,這里主要指20世紀20年代留學英美歸來的知識分子,以胡適、陳西瀅、林語堂、梁實秋等為代表。魯迅與這些自由主義文人可以說是素無深交也無過節,但是...
簡介:弄文罹文網,抗世違世情,魯迅從其創作伊始就是為了抗世而弄文,因此就不斷地遭遇文網嚴索和世情的攻擊,除了來自封建復古派和保守派的明槍,還有來自新文學陣營和同一營壘中的暗箭,魯迅在不同時期針對著不同問題、面對不同的論爭對象,生發出不同的情感態...
簡介:現代評論派是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的一個自由主義的政治文化派別,是圍繞著《現代評論》周刊而形成的頗具思想復雜性的文化派別。1924年12月,一批曾經留學歐美當時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教授和文化人創辦了一個綜合性刊物《現代評論》周刊,主要撰稿人有王士杰、高...
簡介:自《狂人日記》以后,魯迅的一生幾乎都在各式各樣的論戰中度過,并且從不停息,他常以戰士自命,甚至到末了也要橫站。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的一生像塞萬提斯筆下的主人公堂吉訶德,20世紀30年代他的一些論敵們也稱他為堂魯迅。堂吉訶德是理想的,魯迅其實也是...
簡介:后記 到目前為止,我有三次時間集中投入到魯迅的精神世界,一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還在北京念大學,因為感染于王富仁老師的《〈吶喊〉〈彷徨〉綜論》而產生了閱讀魯迅的強烈沖動;一次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因為“新上山下鄉運動”而到了一個不通公...
簡介:尾聲 最后的糾纏與最后的意志 我想描述魯迅人生最后的歲月,以此作為全書的結束。 魯迅是1936年10月19日逝世的。直到去世以前,他還不得不遭遇連續不斷的糾纏與包圍,依然在同中國的非人間的黑暗作斗爭,漫無邊際的文網,彼伏此起的論戰,這似乎就是魯迅最后...
簡介:第八章 魯迅舊體詩歌 一、魯迅的舊體詩 魯迅一再申明:“舊詩本非所長,不得已而作”!捌鋵嵨矣谂f詩素未研究,胡說八道而已!蔽艺J為,這些都不是單純的自謙之辭,在魯迅的創作整體中,顯然以舊體詩的分量為輕!凑蒸斞竾栏竦淖晕以u價,既然有了《吶...
簡介:第七章 “打邊鼓”的睿智 我們再來考察魯迅與中國現代新詩的關系。 “魯迅與中國現代新詩”這個論題至少可以包括兩大部分的內容:①魯迅的新詩創作活動;②魯迅對中國現代新詩的研究、評論及理論建構。僅就這些方面而言,我們早就進行了淹博圓全甚至也是不無...
簡介:第六章 “新”編的“故”事 一、為人生:一條的基本線索 《故事新編》是魯迅又一部重要的小說集。 從1922年到1935年,它的創作幾乎伴隨了魯迅的全部藝術實踐的過程。 如何在魯迅自身思想發展的線索上來理解《故事新編》,并由此說明它與《吶喊》、《彷徨》的...
簡介:第五章 “匕首”與“投槍” “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但自然,它也能給人愉快和休息,然而這并不是‘小擺設’,更不是撫慰和麻痹,它給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養,是勞作和戰斗之前的準備!边@是魯迅對小品...
簡介:第四章 夕拾的“野草”與“朝花” 20年代的魯迅,除了《吶喊》、《彷徨》小說集之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這樣的文學創作,又伴隨著魯迅怎樣的人生體驗呢? 一、“在沙漠中” 《吶喊》作于1918至1922年間,1923年8月由新...
簡介:第三章 五四:吶喊與彷徨 “五四”的意義基于這樣的一個歷史層面: 如果說從事洋務運動的中國人是試圖在“物質文化”的層面上改變現實,從事戊戌變法的中國人是試圖在“制度文化”的層面上改變現實,那么,到了“五四”,則有更多的知識分子希望在“精神文化...
簡介:第二章 日本體驗與“人”的建設 一、“走異路,逃異地”與“別樣的人們” 失望于中國固有的人生方式,魯迅這樣表達了他當時的強烈愿望: 好。那么,走罷! 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臉早經看熟,如此而已,連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偟脤e一類人們去…… 這也...
簡介:第一章 人生痛感的恢復 一、“知識分子” 還是讓我們從知識分子這一角色說起吧。 知識分子是什么?就詞語本身而言,它并不來源于中國。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知識分子這一概念有兩個來歷。首先是19世紀60年代以后的俄國。源于俄國的“知識分子”概念,其英文...
簡介:導論 魯迅:20世紀中國文化之“結” 魯迅是誰?他跟我們有什么樣的關系?這在今天的中國不會再是一個什么問題了。 今天的問題可能在于,我們也許在問(公開地或者私下地):為什么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始終“跟隨”著我們的成長?從小學課本里的偉人成長故事到中...
簡介:引子 為了現代的人生——魯迅文學的重要基點 所有的文學研究都不過是閱讀者的一種猜測,當然,這種猜測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可以進入“公共空間”的別有意味的對話。 在剛剛過去的一百年里,關于中國現代文學,人們猜測得最多的就是魯迅。從反帝反封建的“政治...
簡介:魯迅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翻譯家。翻譯在魯迅的文學活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翻譯事業伴隨著他文學生涯的全程,直至生命的終點。魯迅一生譯作頗豐,自1903年翻譯雨果的短篇小說《哀塵》開始,到1936年逝世前翻譯果戈理的《死魂靈》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