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代表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 |
【人物死因】 | 公元770年病逝 |
---|---|
【人物職業】 | 詩人 |
【所處時代】 | 唐朝 |
【主要成就】 | 創作現實主義詩歌;世界文化名人 |
【相關書籍】 | 《理想與自由的歌者——李白》 《告訴你一個杜甫的故事》 |
簡介:13.澤被后世,影響深遠 杜甫雖然在湘江的一葉小舟中病疾而終,但他一生創作的一千余首詩歌卻留在人間,成為人世的瑰寶,并在他死后顯示了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以他卓越的創作成就為后代樹立了典范,成為后世效仿的榜樣。 杜甫是一個集大成的詩人,對后世有著...
簡介:12.博采眾長 俗話說,“文人相輕”。由于文學藝術無法在一個統一的尺度上去衡量其優劣,所以許多文人們都自以為是,總是以為自己的文章天下第一,因而瞧不起別人。但杜甫并不是這樣,他重視別人的優點,推崇別人的優點,虛心學習。對于他同時代的詩人,無論...
簡介:11.用文學塑造民族精神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在民族精神的構建上,過分強調儒佛道等的影響,特別是儒家文化對民族精神的塑造與構建。實際上,文學在中國民族精神,包括民族心理——文化的構建上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沒的。儒家文化等是以一種教條式的理論來傳播的...
簡介:10.使詩歌成為史詩 杜甫的詩歌,僅從保存下來的一千四百多首詩來看,如果按照編年的秩序來讀,就像是在讀一部有組織的完整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不同體裁的、獨立的篇章,也有不少計劃周密的組詩,而且每個階段的詩都有每個階段的特點?墒强偟膩砜,從頭到...
簡介:9.譜寫詩歌浪漫主義篇章 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歷來就是詩歌創作的兩個源流,屈原首開浪漫主義詩歌的創作之源,其后宋玉等人將這種詩歌風格發揚光大,形成了鮮明的浪漫主義詩歌的創作特色。到了唐代,大詩人李白將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風格推向了頂峰,與杜甫的現...
簡介:8.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在詩歌創作上,杜甫很注意向古代先賢如屈原、陶淵明、嵇康等人學習,吸收他們詩歌創作上的長處,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以及詩歌創作的經歷,形成自己沉郁頓挫,鏗鏘凝重的詩歌特色。 杜詩之沉郁,從杜甫個人經歷來說,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內...
簡介:7.詩歌中的宇宙感 杜甫在作詩時,有時深沉激憤,有時卻很是放達,放眼四海,胸懷天下,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宇宙感。這種宇宙感中也包含了詩人對人生對社會的種種情懷。 所謂詩歌的宇宙感,聞一多先生曾以劉希夷和張若虛的詩來作說明,如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
簡介:6.宣揚苦吟精神 苦吟精神是一種嚴謹的詩歌創作態度。杜甫在總結自己的詩歌創作時,多處提到了苦吟?磥磉@是詩歌創作的關鍵。就像現在的歌唱一樣,音樂天賦哪怕再高,如果不苦唱勤練,恐怕無法將一首歌唱好。做詩也是如此,關鍵在于實踐中苦吟。 杜甫在自述...
簡介:5.和諧統一的思想體系 就通例而言,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也必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偉大詩人所譜寫出的必然是時代的主旋律、民族的心聲,其中所蘊涵的思想內涵是相當豐富的。杜甫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倫理道德思想以及美學主張。這是杜甫...
簡介:4.努力探尋生命的真諦 杜甫一生中,在物質上是淡泊的。他能夠忍受饑寒,能夠放棄官職,甚至能夠看淡生死。但他在精神追求上卻是博大的,鍥而不舍,永無止境,這種超脫與執著體現在他一生的奮斗與追求中。 杜甫對物質的輕視,從他的很多詩中都有所流露。如同...
簡介:3.真實自然的人生態度 杜甫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發生急劇變化由盛轉衰的年代。杜甫親身經歷了這一重大歷史變故。在這一變故中,主要表現是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在政治上急劇腐敗,在軍事上節節失利。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外族入侵等一系列慘痛之禍給國家和民族...
簡介:2.濟世救民的巨人情懷 在成都草堂,杜甫雖然遠離了過去那種艱辛痛苦、顛沛流離的生活,但他內心依然保持了過去那種在災難與動蕩環境下所具有的卓越意志與精神。他在這個相對和順的環境中,仍舊能吟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
簡介:1.勇于面對苦難的人生意志 杜甫勇于面對苦難,主要表現在一是在事業和人生道路上面對苦難的堅毅的忍耐精神;二是具有批判腐朽勢力的執著的奮爭精神;三是具有對真理的鍥而不舍的求索精神。 杜甫一生所經歷的苦難、兇險與磨難可謂無窮盡矣。困居長安十載,在...
簡介:第八章 精神世界與文學成就 杜甫的精神,一直都洋溢著一種巨人的情懷。在困苦面前,他具有巨人一樣的意志力;在事業上,他具有非凡的創造才華;在抱負上,他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志向;在對待人民的感情上,他具有偉人一樣的憐憫與熱愛之情...
簡介:5.舟中絕筆,魂逝異鄉 杜甫盡管在漁夫們中間感到很是快意,與人民的感情逐漸深厚了,但這時北歸的心愿卻時時催促著他早日啟程。終于在770年冬天的一個早晨,杜甫與漁夫們依依告別,駕著他的那一葉小舟,沿著湘江向下游駛去。 船行到大約是汨羅江不遠的地方,...
簡介:4.走向人民,同甘共苦 杜甫到衡州后,本想投奔在衡州任刺使的韋之晉,不料他還在路上時,韋之晉就改任了潭州刺史。杜甫剛到衡州下了船,就不得不和他所投奔的人告別。而且韋之晉剛到潭州不久,就在四月里死了,杜甫不得不離開衡州,沿著湘江向下游漂泊。此后...
簡介:3.亂世知音,英雄相惜 杜甫從湖北江陵途經公安、石首、岳陽等地到達湖南潭州后的生活,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與蘇渙的交往。 關于蘇渙這個名字,杜甫在閬州、梓州時,就聽人家說起過。人們說他是一個精良的弓弩手,百發百中,又常常劫掠富人商賈,劫富濟貧,曾...
簡介:2.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一般地說,人一旦進入晚年,由于生理的原因,各種青年時代所具有的遠大志向就都漸漸遠去,淡忘甚至消逝了,剩下的想法惟有安享晚年,與兒女子孫共享天倫之樂,平平安安地度過余生。這是一般人常有的想法,但杜甫卻并非如此。 杜甫出川...
簡介:1.日暮途窮,衰朽無力 杜甫因為夔州氣候惡劣,地理偏僻,朋友稀少,因此決定出峽。這時他的弟弟杜觀已經在當陽找到了住所,寫信來邀請杜甫前往。杜甫于是在768年正月起程,行前把果園贈給了他的一個親戚吳某,而且千萬叮囑他如果鄰居的老婦人來打棗子,不要...
簡介:第七章 漂泊人生 杜甫晚年漂泊兩湖,在他生命的最后兩三年時間里,他依然關心國事,關心人民的疾苦,“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他對祖國對人民的最后的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時代,杜甫做了人民的代言人,但他死時卻是無比的蕭瑟與凄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