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的故事——兩朝皇帝發兵萬里擄請而來的譯經大師
- 發布時間:2017-11-19 15:10 瀏覽:加載中
次
-
第一節 家世之奇智子之生
東晉康帝建元元年(343),西域龜茲國的一戶貴族家中,降生了一位智子。
剛剛出生的嬰兒,怎么能說他是智子呢?說來話長,這還得從他的父母講起。
這一貴族之家的男主人名叫鳩摩炎。他本是印度人,其父名叫達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權傾朝野,名重全國,連皇帝也怕他三分。這也難怪,一方面達多的祖上一直是國家的望族,連續好幾代都擔任相國之職,所以,也算是名臣之后,有功于國家;另一方面,達多又能繼承代代相習的家風,好學善思,也是全國有名的大學者,文治武功,樣樣精通,所以,全國上下沒有人不尊敬他的。
可宮廷之中,難免有你爭我斗之事,要真正我的天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在其它行業還可以,在這個政治斗爭的旋渦中就很難了。盡管由于達多的權力與地位無人能動,可那些阿諛之輩隔三岔五地登門“拜訪”,又是“求教”,又是“邀請”,弄得達多時?畤@清靜難得,知音難尋。這種情況對其子鳩摩炎來說不能不受些影響。
眼看著鳩摩炎一天天地長大了,其父達多總算有了指望。因為按先朝早已定下的規矩,達多家的相國之位是世襲的,鳩摩炎長大成人,自然可以承繼其父的相國之職。達多心里想著早點讓位于兒子,以便早日享受清凈之樂?伤睦镏,隨著鳩摩炎一天天長大,宮廷之中的污濁之風卻使他日益厭煩起來。
那時,人們分析達多讓位鳩摩炎只是遲早的事情,所以諂媚者蜂擁而至,公子長公子短地奉承,今日請吃,明日送禮,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千金小姐推到前邊,真是為權利故,不惜丟人現眼,丑態百出。其實,這些人并不了解鳩摩炎,他們的作法,不但沒有得到好感,反而讓鳩摩炎感到惡心。
鳩摩炎十八歲這年,其父達多向王室提出辭職隱修的請求。因為按當時印度人的習慣,五六十歲的時候,就要出家到野外某清凈的地方,如森林、山洞等地隱居修行。對于達多這種名士型相國來說,隱修的欲望比一般人更強烈;实郾M管再三挽留,可還是說服不了達多,只好發下一道圣旨,由鳩摩炎繼任相國之職。
消息一傳開,達多家族的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因為這標志著他們家族的相國之職又延續了一代。朝廷上下的大臣小將也紛紛出馬,有上表相賀的,有送禮結緣的,有登門求教的,還有以美女相送盼望與之為妻的。國中的老百姓聽說鳩摩炎要當相國,也很高興,因為這位前相國之子的聰明與仁慈早已名聞天下,他們正盼著這位年輕的相國能推行仁政,為他們帶來一些衣食之惠。
可不久他們都失望了。原來,皇上圣旨一下,達多便高高興興地要去隱居清修。誰知鳩摩炎竟然也要隨父同行,達多不免大吃一驚。這也難怪,他以前很少與兒子促膝相談,所以,也不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他以為讓位與兒子,可以使他有一個春風得意、一展宏圖的機會,這對年輕人來說總是有很大誘惑的。所以,他便沒有與兒子商量。誰知,事到如今,兒子卻對出任相國之職不感興趣,年輕輕的音像竟要出家清修,弄得達多哭笑不得。
怎么辦?達多思前想后,左右為難。他并不可惜相傳數代的相國之職毀棄于他的手里,更不會為兒子的決定而遺憾,但身為相國的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什么時候食過言?什么時候忘過恩?在皇帝面前答應的事情怎能悔改呢?何況,皇恩浩蕩,數代相承,又怎能忘恩負義?不仁不義之事,達多是作不出來的。萬般無奈的他,只好苦口婆心地勸兒子?梢幌蚵犜挼镍F摩炎,在這個問題上竟頑固不堪,沒有絲毫動搖的余地,使得達多毫無辦法。最后,他只好擺出兩條路,讓兒子選擇:要么繼承相位,要么斷絕父子關系,離開天竺之土。達多以為,這一招兒會起作用的,因為別說斷絕父子關系,就這離開天竺之土,還不等于開除了他的印度國籍,剝奪了他作印度人的權利。
鳩摩炎明確告訴父親,這兩條路他一條也不選擇,他要走的是第三條路,即只是出家修行。父親一聽,頓時火冒三丈。而鳩摩炎依然無動于衷,他稍作準備后,只身一人離家而去。父親達多已顧不得往日的溫文爾雅,大罵道:“你辜負皇恩,你沒有資格在天竺這塊土地上生存,你給我滾得遠遠的!”
就這樣,鳩摩炎放棄了相位,離家出走了。那時,恒河中下游的笈多王朝已逐漸強大起來,各小國盡管都自稱為天竺之主,但危機四伏,大多是勉強維持。鳩摩炎所在的國家盡管稍好一些,但也不可能高枕無憂。在這種形勢下,佛教卻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小乘的說一切有部和大乘的中觀學派,更是風靡全印,中印與西北印度一帶尤其盛行。鳩摩炎出家后,一路向西,云游巡禮,拜師求學,逐漸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
鳩摩炎不知是命中注定,還是臨走時其父那句“滾出天竺”的訓斥,他在印度云游多年之后,聽說龜茲(今新疆庫車)佛教興盛,于是不遠萬里,翻越海拔四五千米的蔥嶺,來到西域,從此便脫離了天竺的國土。
龜茲,在有些史書和佛教文獻中也作丘茲、歸茲、鳩茲、俱支囊、屈茨、屈支、拘夷、俱支等,位于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北側,是古代中國西北溝通中外交通的天山南麓的北道中心。自三世紀初期以后,龜茲成為西域各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據《魏書》記載,當時西域的姑墨(今新疆阿克蘇)、溫宿(今新疆烏什縣)、尉頭(今新疆阿合奇縣東)等國皆役屬于龜茲。
自東漢永元三年(91)班超廢龜茲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以來,龜茲國王始終由白家世襲。鳩摩炎來龜茲時,白家統治正處在鼎盛時期。當時,龜茲城里外三重,巍峨堅固,壯麗輝煌。國王有一個妹妹,名叫耆婆,長得花容月貌,清純嬌媚。白皙的皮膚,紅紅的嘴唇,水汪汪的大眼,黑黝黝的頭發,修長而美麗的身姿,甜美而純凈的笑顏,不但是王室的明珠,也是西域各國人人盡知的一代佳麗。多少個公子王孫愛在心頭,長夜相思,望眼欲穿?蛇@位耆婆小姐卻就是一個也看不上。
轉眼間,耆婆已到了二十歲。說來也奇,原來不愛學習的她,突然間喜歡上習文弄墨了。更奇的是,她競能過目必解,一聞則誦,具有超常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這一下,她的名聲就更大了,“識悟明敏”的贊譽傳遍遐邇,人們把她視為女中奇士,國中一寶。
這時,有一位羅漢,名叫龍摩瞿沙,奉敕來王官作內道場,便有幸見到了耆婆。這羅漢有很多神通,一看便知道耆婆身上有一顆赤色的痣,這是一種難得的吉相,有此痣者必定穎悟超群,證成正果。若其懷孕,則必能生出像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那樣的大智慧之子。后來一問,耆婆身上果然有這么一顆赤痣,只是羅漢說的其他事情,人們總是半信半疑。
隨著年齡的增長,耆婆的美麗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迷人。因為,昔日的清純嬌媚又增添了幾分豐滿與溫柔,真可謂國花怒放,香艷至極,只可惜有人欣賞,卻無人敢摘,一朵誘人的花兒,就這樣孤獨地搖曳在蕓蕓眾生之中。
恰在這時,鳩摩炎來到了龜茲。
如前所述,鳩摩炎乃豪門望族之后,如今棄相位之榮華富貴,行沙門之清修苦煉,浪跡林泉,云游天涯,加之聰慧超人,修行有道,很快便名揚四方,譽滿天下。龜茲王早就聽說過這位希世奇士的傳聞,所以對他也是久已仰慕在心。這時,聽說鳩摩炎來到龜茲,心里十分高興,當即領了一班人馬,來到城外迎接。
那時,龜茲佛教極為興盛,光三重城廓之內,就有佛塔佛廟近千座,僧尼達萬人以上,成為蔥嶺以東地區佛教的中心。各國出家者云集這里,諸國王也紛紛捐資在此建寺,龜茲王更是崇佛虔誠。據史載,他建的佛寺“修飾至麗”,連他的王宮,也到處“立佛形像,與寺無異”(《出三藏記集》卷十一)。如今來了一位“相國僧人”,龜茲王更是恭敬供養,頂禮膜拜。很快,龜茲王宣布禮請鳩摩炎為國師,敕住王宮,禮遇優厚。
鳩摩炎自有一股望族的超群氣度,不光身材魁梧,面容堅毅冷峻,而且那懸河無礙的辯才和滿腹經論,著實使人折服。如此風流的男人,天下哪個女子不愛呢?可鳩摩炎心在佛法,志求超世,終生以悟道為至高目標,向來把男歡女愛之事視作凡俗欲流,所以,對娶妻成家之事毫無興趣,對前來提親的人也拒之千里。
可事情的發展有時并不完全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因緣到時避不開,因緣去時追不來。鳩摩炎一到龜茲,緣法在他面前卻發生了質變。
卻說耆婆這位絕代佳人自鳩摩炎到來之后,封閉了多年的少女之心,這時卻慢慢地復蘇了。對男人一向不屑一顧的她,怎么一見到鳩摩炎就變得殷勤起來。幸好她是王妹,自有很多機會接近鳩摩炎。隨著時間的推移,耆婆便越來越離不開鳩摩炎了,這位傾國傾城的佳麗,終于有了自己的意中人。
可事情并不這么簡單。當耆婆向鳩摩炎羞澀地表達了少女的一片純情后,鳩摩炎非但不珍惜,不慶幸,反而如遇洪水猛獸,無情而生硬地拒絕了。耆婆這位情竇初開的非凡女子怎么能承受得了。她猶如墜身冰窖,茶飯不思,日夜不寧,失魂落魄,度日如年。
可鳩摩炎卻像無事一樣,繼續著內道場中的法化事業。他登壇說法,授徒傳道,咨議國事,神辯異教,依舊是一位灑脫飄逸的沙門奇士。然而,越是這樣,越讓耆婆牽腸掛肚,這位癡情女子已經被愛情之火煎熬得瘦了一圈。
妹妹的心事終于讓皇兄知道了。這還了得,妹妹之苦就是哥哥之憂,鳩摩炎盡管是可尊可敬的俊杰之士,可身為皇上,總不能讓心愛的妹妹受到委屈。如此一來,又演出了一系列曲曲折折的故事。最終,還是皇權大于一切,鳩摩炎雖瀟灑半世,還是不得不在龜茲王指定的日子里,被迫與耆婆舉行了結婚儀式。
不知是因為耆婆的美麗動人。還是因為鳩摩炎的俗心復活,不久這個小家庭便充滿了柔情蜜意,從而開始了正常的生活歷程。不久,耆婆懷孕了,這腹中的小孩正是本文要介紹的鳩摩羅什。
再說耆婆有了身孕之后,鳩摩炎對愛妻溫存備至,照管得十分周到。耆婆更是愛意如醉,笑顏燦爛。
當時,龜茲城北四十里有座高山,山上有座佛寺名叫雀離大清寺,簡稱雀離寺,或雀離大寺,有人也稱之為致隸伽藍。這里住有六十多位和尚,個個都是大德名僧。前文提到的曾應邀人宮作法事的達摩瞿沙羅漢就住在這里。由于龜茲王宮上下崇信佛法,這批高僧自然成了龜茲王族的禮拜對象。
耆婆過去常來這里禮佛,自有身孕后,更是定期前來,焚香禱祝,虔誠有加。史載,耆婆自懷羅什之后,“慧解倍常”(《梁高僧傳》卷二,以下引文未注者均出于此),所以,他在雀離大寺所聞高僧說法,便很能體悟其中的深刻蘊涵。如果說過去,她只是對一般世間學術技藝一點即通,那么現在她卻完全進入了一個新的精神世界。佛法的博大精深使她逐漸地陶醉了。
隨著對佛法理解的日益加深,耆婆對佛法的信仰就越來越虔誠。三四個月后,耆婆便聯絡了一批王宮貴族出身的婦女和一些有德行的尼姑,前去雀離大寺,“彌日設供,請齋聽法”,就是整天在那里供養高僧,聽他們講經說法。這些高僧有許多都是從天竺過來的,他們精通梵語,學識淵博,這對耆婆產生了很大影響。不久,她便掌握了梵語,理解了佛法的基本理論。
這一天,達摩瞿沙羅又對耆婆講述舍利弗在胎之證的故事。據說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還在娘胎之時,他的母親忽然變得極善辯論,當時有位大師給她看了一相,知道她必生智子,最終都要出家學佛,成就正果。當年,達摩瞿沙羅漢在王官作法時,就對耆婆說過,此后必懷智子。如今,羅漢對這一看法更加堅信,因為他發現耆婆已呈現出舍利弗之母的征象。
達摩瞿沙羅漢還給耆婆詳細講述了此子以后的情況,耆婆聽在耳中,記在心頭。與當年不同,她如今是百分之百的信服。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羅漢預言中的智子終于降生了。家人為其起名叫鳩摩羅什,意為“童壽”,后世人一般簡稱為“羅什”,“什”,尊之為“什公”。
第二節 隨母出家罽賓求法
羅什降生之后,果然與眾不同。濃眉大眼,臉圓額寬,高鼻長耳,頭大發密,啼聲渾厚,雙目傳神。剛生下來不久,便知道用手取物,又過了兩三個月,竟能呀呀學語,再過兩三個月,就可自己行走了。小小的孩童,頗知大人的喜怒哀樂。所以,既懂事又聽話,博得眾人的喜愛。
鳩摩炎不但喜歡這個兒子,而且更加喜歡他的妻子。他如今可真是變了一個人,不知是上升到最高的道果境界,還是下降到凡俗之流的暗昧之情,總之,他對這個家已太迷戀了?申绕抛杂辛肆_什之后,一方面精心哺育愛子成長,另一方面繼續誦經禮佛,見地不斷提高。當羅什稍大,她可以脫身之后,便整天和一班王宮婦女們泡在佛寺之中,聽法、供佛、作道場,把個佛寺當成了自己家一樣,沉溺于其中,不得自拔,弄得鳩摩炎好不傷心。
人間的事有時真怪。當初鳩摩炎死活不想與耆婆結婚,“王乃逼以妻焉”,可如今,他倒是一心一意地過日子,耆婆卻輕家重道,一步步地跨進佛門中去,使這個充滿柔情的家面臨著解體的危險。
鳩摩炎的擔心確實是有道理的。耆婆真的愛上了佛法,她開始向往自由自在的出家生活。于是,她便把這一想法告訴了丈夫鳩摩炎。鳩摩炎哪里肯依,他太愛耆婆了,他不愿耆婆離開自己半步?刹还芩趺磿灾岳,動之以情,耆婆把當初的愛已忘得干干凈凈。這樣,在耆婆的出家問題上雙方便陷入僵持之中。
耆婆又想起了皇兄。是啊,當初不正是皇兄出面相逼才使鳩摩炎就范的嗎?皇兄有萬夫不當之強權,皇兄不會委屈自己的妹妹。于是耆婆又找到了龜茲王,求他出面說服鳩摩炎,萬一不行,就再采取強制手段?升斊澩醪]有答應妹妹的請求。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確不支持妹妹出家,另一方面,也覺得鳩摩炎對其妹妹如此多情,自己當初以強權逼其成婚,已屬過分,如今再以王權相壓,未免在國人面前失信。何況鳩摩炎名聲在外,而且對自己的王朝的確也出了不少力。
得不到王兄的支持,丈夫又百般侍奉,萬般溫存。人心總是肉長的,何況耆婆又是一位賢淑仁慈的女人。這樣,日子又勉強維持了下來。
不久,耆婆發現自己又懷孕了。這一次,她不像懷羅什時那么激動興奮,反而如添重負,心里更加煩亂起來。她想,如今又要懷胎生子,一耽誤就是兩三年,何日才能出家靜修呢?對于一個視家庭為牢籠的人來說,滯身一年、兩年的確是十分難受的事情。耆婆就是如此。
鳩摩炎非常理解妻子的心情,所以,他想盡一切辦法來感化妻子。如今,對耆婆來說,既為人母,只好既來之,則安之。好不容易熬了十個月,耆婆產生一子,取名叫弗沙提婆。對于這個兒子,耆婆盡管不像對待羅什那樣,身心全部投入,但還是盡母親之責,哺育他成長。
轉眼間,弗沙提婆已快一歲了。這一天,耆婆在家中悶得慌,便走出那座高宅大院,走出巍峨的城堡,來到郊外散步。一走出城門,郊外的清風撲面而來。耆婆頓覺舒坦了許多,抬頭望去,天高云淡,鳥兒飛翔。遠處的高山,巍然聳立,山巔上的積雪白皚皚一片,把群山妝扮得飄逸灑脫。山麓那座座佛塔,處處寺廟,清晰可辨。耆婆的心一下子便飛到那肅穆莊嚴的佛像面前。她想起了大師的說法,人生無常,苦海無邊,生命脆弱,人性昏昧,只有在佛法的海洋中才可求得靈魂的凈化,才能找回本來的自性。
耆婆一邊想著大師的說法,一邊漫無目的地向前走著。忽然,耆婆被什么東西拌了一個趔趄,她回過神來,定睛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她走到一處荒墳跟前。一些窮人或異地無主之人去世后,無錢火化,就順便掩埋起來,可天長日久,風吹沙去,紛紛暴骨于野,橫七豎八地散落在各處。目睹這一慘象,耆婆的心一下子震撼了。大師說的多對啊,人生真苦,生命真是脆弱!他們當初或許是愛中情人,或許是清純美女,或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苦本難消,終歸一死,世世輪回,世世受苦,永無停息,真是太可悲了!
耆婆匆匆趕回家中。高宅大院之內,自然是潔凈幽雅,笑語歡天。丈夫的殷勤,兒子的乖巧,侍人的順從,百姓的敬仰,這一切怎么也消除不了她在荒墳中看到的那一幕悲涼景象。夫妻恩愛,富貴榮華,終究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定律。佛陀應機現世,將度脫苦海的良方帶到這個苦難的世界,只可惜仍有那么多人依然沉溺于苦海而不知覺醒,這些人,即使貴為國主,美若天仙,與那荒墳中的枯骨相比又有何兩樣呢?耆婆再也堅持不下去了,她要走出這個家庭,她要剃度為尼,她要以佛法求得生命的超越。史載耆婆“因出城游觀,見冢間枯骨,異處縱橫,于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
嬌妻出走,對于沉陷于愛河之中的鳩摩炎來說當然是難以接受的,于是,他又是百般的勸說?申绕糯艘庖褯Q,誓不再改。而鳩摩炎也是態度不變,強行阻止。萬般無奈之下,耆婆只好以絕食相抗爭。“若不落發,不咽飲食。至六日夜,氣力綿乏,疑不達旦,夫乃懼而許焉”。耆婆絕食六天,以至氣力將竭,連天亮都活不到了。鳩摩炎這才害怕了,只好同意妻子削發為尼,可耆婆還不放心,她怕丈夫同意她出家只是為了應一時之急,吃了飯,恢復了氣力,就不見得還同意她出家。于是,她“以未剃發故,猶不償進”。耆婆倒想得很周到,發誓只有剃掉頭發,才肯進食,弄得丈夫無法,只好請人立即為她剃發。
眼看著那一頭美麗的烏發被剪落在地上,鳩摩炎徹底地失望了。而對耆婆來說,精神頓時高漲了許多。剃完發后,她美美地吃了一頓,第二天一大早,便請來傳戒法師受了戒,從此成為一名正式的比丘尼。
那時,龜茲國內佛教寺院極多,但供比丘尼修行的尼寺并沒有多少,畢竟女子出家者還是少數。耆婆出家后,先投達摩瞿沙阿羅漢學法,三個月后又去阿麗伽藍居住。這里共有尼僧一百八十多人,她們原來大多是蔥嶺以東各王侯的女子,所以,寺院規模宏大,布施豐盛,香火極旺。在這里耆婆遇到一位有道高尼,她是佛圖舌彌的弟子。耆婆從她那里得到佛圖舌彌的佛法,深愛不已,修持不輟。后來,她又按龜茲佛教之規定,三月換住一寺,便來到了輪若干伽藍。這里住有尼僧五十余人,也多是王侯之女,盡管寺院不大,但大家修持還都十分精進。同上一寺一樣,這里的尼僧也都是接受佛圖舌彌的法戒。此后,耆婆還相繼換住了許多僧寺,其中阿麗跋伽藍是她最留戀的一個清修之所。那里只有幾座房子,但林木環繞,花草清新,溪水流淌,飛鳥盤旋,環境十分幽靜,特別是寺中有幾位像她這樣的王宮之女,個個修持精嚴,見地非凡,對她的幫助極大。
自從耆婆剃度出家之后,鳩摩炎一蹶不振,整日沉默寡言,沒精打采。幸虧有兩位愛子還在身旁,日子還一天天地過著。特別是長子羅什,明敏過人,智慧超拔,從三歲開始,便識文讀字,進步神速,五歲時,便將一般人整個學習階段的課程全學完了。從六歲開始,接觸佛教經典,誰知這一讀,便是個沒完沒了。從此,小小的羅什竟然也迷上了佛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羅什對佛教的興趣也越來越大。由于其母是王妹,他便成了國王的外甥,所以有機會接觸到國內的一些高僧大德。那時,曾預言其為智子的達摩瞿沙羅漢已隱居于雀離大寺,再沒有來城中弘法。經常出入宮廷的大法師是佛圖舌彌。
佛圖舌彌對羅什十分賞識,便經常給他以指點,所以,羅什在佛學方面進步極快。東晉永和六年(350),鳩摩羅什七歲這一年,他說服了父親鳩摩炎,出家修學,成為一個小沙彌。父親對羅什的選擇不但沒有反對,反而給予很大支持,這或許是因為鳩摩炎又從現實中蘇醒過來了。鳩摩炎將羅什托付給作為當時全國佛教界領袖的佛圖舌彌。佛圖舌彌如獲至寶,辛勤栽培,誨而不倦。羅什一入佛門,也是樂此不疲,師徒二人配合默契,教學相長。
很快,羅什的才華便發揮了出來。據僧傳記載,羅什當時“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如此過人的記憶力,使當時人無不震驚。加上他的勤學苦練,不久,羅什便能將許多大部頭的經典背得滾瓜爛熟,連其師佛圖舌彌也自愧弗如。羅什的智慧并不只表現在記憶力上,史載“師授其義,即自通達,無幽不暢”。佛圖舌彌當時是位小乘法師,精通四部《阿含》和說一切有部的《阿毗曇》。羅什隨其學習,不久便基本掌握了這些經典。
《阿含經》共有四部:《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四部阿含除《長阿含》稍短,有12卷外,其它各部均有五六十卷之多。它們是原始佛教最根本的經典,也可視為整個佛教教義的基礎!栋⑴䲡摇,也叫《阿毗達磨》,是對佛經的注釋和論說,佛圖舌彌所傳授的《阿毗曇》則是小乘說一切有部的論典,它以有部的立場論說佛的說教,體系宏偉,論述精微,成為當時小乘佛教的代表之作。羅什隨佛圖舌彌所學的,正是佛教的基礎理論和小乘的核心思想。盡管當時大乘佛教已產生了二三百年,但在西北印度和西域一帶,小乘的勢力依然很大,特別是龜茲國內,更是小乘的一統天下。
羅什在佛法修學方面的成就使他很快便脫穎而出,成為佛門的一位名僧,盡管他因為年紀幼小,還只能作為一個小沙彌。加之其父母早有赫名在外,所以,人們對羅什也格外敬重,那些虔誠的佛教徒們更是悉心供養,極盡恭敬。于是,羅什所住的寺院,每日都會有大批信士前來上供、禮拜,至于求法的、問難的更是川流不息。那時,羅什年輕氣盛,竟是來者不拒,有問必答,縱橫經論,馳騁法海,一派法門龍象之勢。
耆婆對兒子的進步自然深感欣慰,可對兒子的處境卻并不樂觀。一方面,人們以其為王妹之子,敬禮有加,必然會使一部分僧人反感,另一方面,大家對他不斷吹捧,也不利他的進步。特別是整天忙于接受供養,接待來客,這怎么能有時間精進修持呢?要知道佛法如大海,窮盡不易,探底更難,龜茲國盡管是西域諸國的佛法中心,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何況緣法微妙,怎知他國就不是藏龍臥虎之地?想來想去,他決定帶羅什遠走他鄉,云游求學,既避開本國內的過分供養,也好讓羅什見見世面。
東晉永和八年(352),耆婆領著剛滿九歲的羅什,離開龜茲,循著鳩摩炎當年的路線,翻越蔥嶺,再渡辛頭河(今印度河上游),來到天竺西北部的罽賓國(今南亞克什米爾地區)。
罽賓位于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段簳肪硪话。二記載:“廚賓國都善見城,在波路西南……其地東西八百里,南北三百里。”這里群山環抱,地處高嶺。傳說這里原來是一個巨大的龍池,后來有個阿羅漢名叫末田底迦,來到這里的一座山中,顯露神通,龍王見了以后,特別敬信,便問羅漢有何需求。羅漢就說希望在龍池中有一打坐的地方就行了。龍王便收縮水域,留出一塊干地給羅漢,誰知羅漢以神通力不斷增大自己的身軀,龍王只好拼命縮水,最后池水快要盡了,羅漢才給龍王留下一個水池居住。羅漢以神通力在其遼闊的地域上建起了五百座寺院。羅漢死后,寺院中大量的仆役們便擁立了自己的君主,組成了一個國家。如此繁衍生息,人口不斷增加,佛教也很興盛。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在位時,這里成為貴霜帝國的屬地,但佛法依然興旺發達,高僧輩出,佛典會集。后來,迦膩色迦王在這里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第四次佛典大結集,對當時佛教內流行的經典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整理與編纂,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羅什來到廚賓國時,貴霜帝國業已瓦解,但這里的佛教依然不減當年。突出表現為“三多”:即高僧大德多、各類經典多、寺院圣跡多?芍^佛、法、僧三寶無所不有。耆婆領著羅什,首先朝拜了廚賓境內的各處圣跡,如城北大山南麓的佛牙伽藍,供奉著佛的牙齒,長約一寸半,呈黃白之色。禮拜佛牙舍利,如同禮佛一樣,功德不小。接著,母子倆便在國內諸寺尋訪名師,采集諸經,求教問疑,共究法義,進步之快,可謂一日千里。羅什眼界大開,不免感慨萬千。
一年后,羅什找到了一位有名的學者。此人名叫槃頭達多,是廚賓王的從弟。據說他“才明博識,獨步當時,三藏九部,莫不該博,從旦至中,手寫千偈,從中至暮,亦誦千偈,名播諸國,遠近師之”。羅什“即崇以師禮,從受《雜藏》、《中》、《長》二阿含,凡四百萬言”。智子遇圣僧,名師出高徒,羅什隨其習法,用功甚力,很快便記誦下幾百萬字的大部頭經典,這對于一個十歲的孩童來說,真有點不可思議。這恐怕是因為他具有長于背誦的印度人的血統的緣故吧。古時,印度人傳授佛經以口耳相傳為主,沒有極強的記憶力,大部頭的經典如何傳得下來?
羅什的老師槃頭達多是名震天竺的佛學大師,他對羅什的聰穎睿智從內心里佩服,時常贊揚羅什“神俊”脫俗。如此一來,羅什的大名便傳遍全國。
廚賓國王一聽,哪里肯信?纱蚜_什召進王宮一試,才不得不連聲贊嘆,呼之為神童。那時,國內一些外道學者本來就對佛法興旺懷恨在心,一聽佛門又捧出個十歲孩童張揚欺人,更是心不服,口不服。于是,他們聯合提出非難,向小小的羅什發起攻擊。國王一看無法收揚,只好按過去相習的傳統辦事,這就是辯論。
古代印度各教之間及同一教派內各不同學派之間,常有爭執,公開辯論非常盛行。這種辯論并不像現在所說的那種辯論。當時辯論一般都要由當地最高行政長官或最有權威的人士主持,稍有名望的人士之間的辯論或一些重要議題的辯論,往往還要由國王親自主持。而且雙方在辯論前要立好協議,包括輸了如何懲罰,如殺頭、割舌、杖笞等等。不僅如此,敗方的所有信徒都要放棄舊說,改宗勝者一方的學說。至于對獲勝一方的物質獎賞,那就更是非常豐厚了。
國王下令,由全國各外道學者聯合同羅什辯論。此令一出,耆婆大吃一驚,心想:“兒子只有十歲,怎能同佛國高人對壘呢?一旦失敗……”她不敢往下想。羅什對對方底細不摸,人地兩生,所以也有點擔心。幸虧槃頭達多一再鼓勵,并指點辯論的方法,才使羅什稍微鎮定下來。
正式辯論開始了。國王親自主持,辯臺就設在王宮之中。雙方剛一出場,臺下人便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因為羅什的確太小了。一方是位乳臭未干的孩子,一方是飽經風霜的學長,雙方的懸殊實在太大了。外道論師們一看羅什,哪能把他放在眼里。史載“王即請入宮,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道輕其年幼,言頗不遜。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這班外道論師不見得就是智者,至少在羅什面前,已證明他們不是智者,盡管他們年高學長,可辯臺上只認學識,不認長幼。
羅什大獲全勝,外道伏首歸伏,全場歡呼雀躍,耆婆懸著的心終于落到實處,從此“王益敬異,日給鵝臘一雙,粳米面各三斗,酥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僧寺,乃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視掃灑,有若弟子”。國王不但給以最高規格的供養,而且派大和尚五人、小和尚十人侍奉羅什,端水掃地,任其使喚,如同自己的弟子一般。一個小小的孩子儼然一位花甲高僧!
耆婆生怕重犯當年在龜茲的老病,所以,時時提醒,處處教誨,再三叮囑羅什要謙虛謹慎,繼續深造。羅什也不負眾望,隨師學法,精益求精。如此,他們在廚賓又過了一年。
東晉永和十一年(355),羅什十二歲,母親攜其離開廚賓,準備返回故國。
第三節 留學沙勒改宗大乘
羅什隨母親就要走了。
槃頭達多對羅什這位年紀最小的弟子十分滿意,所以當羅什要走時,他的確是依依不舍。多少年來,他走南闖北,收徒傳法,還從來沒有遇到羅什這樣神俊穎悟的弟子。如今,這位弟子已是名聲遠播,雅譽遍傳,鄰近諸國紛紛遣使以重爵相聘,羅什清凈自守,唯以修法為務,故一一拒絕了各國的禮請,可如此一來,羅什的名聲卻更大了。他這個作師父的為能有這么一位弟子而感到自豪?扇缃,弟子卻要離他而去了。
廚賓國王也是舍不得讓羅什離開的?闪_什母子執意要走,國王只好忍痛割愛。臨走這天,廚賓國王率領朝中官員前來送行。各寺院的高僧、尼師們也來了許多。槃頭達多緊緊握著羅什的手說:“今日相別,天各一方,望能精進不息,暢游法海,光大我佛法門。倘若有緣,來日再會!”
羅什合十致禮道:“恩師的教誨,弟子自當銘記在心。他日弟子一定再來拜見師父,還望師父善自珍重!”
大隊人馬將羅什母子送出郊外。鑒于羅什此行還帶著搜集抄寫來的大量經典,國王便派一隊人馬隨同護送。羅什再三拜謝了之后,踏上了返國的路途。
這一天,羅什母子途經月支(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帶)北山,遇到了一位羅漢。這位羅漢一見羅什,大為驚異,再三打量之后,對耆婆說:“此兒生具慧根,不同凡響,可還有一特殊因緣,將決定他的一生。”耆婆急忙尋問其中緣由。羅漢只是說:“你應時常守護這位沙彌,如果到三十五歲還沒有破戒,那么,他就會大興佛法,救度無數的眾生,與當年的漚波掬多沒有兩樣?扇绻谌鍤q前破了戒,他這一生就不會有任何作為了。切記!切記!”
耆婆知道,漚波掬多是釋迦牟尼佛之后的第五代師,曾改治律藏為《十誦律》,促使護法大王阿育王奉佛建塔,廣設教化。據說他每度一夫婦就用一個竹片記下,后來竹片竟塞了滿滿一個石洞,可見其救度眾生之多。耆婆在想,自己的兒子雖然聰睿好學,但能否成為像漚波掬多那樣的祖師呢?可這位羅漢說得那么嚴肅認真,不能不引起她的重視。
翻過月支北山,穿越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羅什母子終于抵達沙勒國(今新疆喀什一帶)。沙勒是從廚賓國通往龜茲的必經之地,這里地域遼闊,綠洲處處。由于靠近天竺,所以受天竺文化的影響很深。當時,沙勒佛教極為興盛。國王每五年還要舉辦一次盛大的齋會供養四方沙門,并大舉施舍。
沙勒當時以小乘佛教為主,但由于其地處交通要道,不光西連天竺,東連溫宿、龜茲,而且向南,還可抵達莎車(今新疆沙車縣)、于闐(今新疆和田)、子合(今新疆葉城)等國。這些地方皆盛行大乘佛教,所以沙勒受他們的影響,也有大乘佛教流行。
羅什到沙勒時,已近隆冬。冰天雪地,寒風不止,行走極為困難。于是他與母親決定暫時住下來,待開春天氣暖和之后再走。羅什掛單于城郊的一個寺院。由于天寒地凍,法事活動不多,羅什便從所帶的經典中找出一部《發智論》,專心地研讀起來。
《發智論》全稱《阿毗達磨發智論》,又譯作《阿毗達磨八犍度論》,共三十卷,是古代印度說一切有部著名論師迦多延尼子所著的論書,全面闡述了有部佛學的基本觀點,是小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羅什日誦夜思,兩個月下來,《發智論》已背得爛熟。
這一天,羅什與其他僧人談起有部學識,便以《發智論》為準,闡發自己的體會,眾僧一聽,大為驚嘆。這樣,消息便傳到寺中的一位大德和尚那里。
這位和尚名叫佛陀耶舍,意為覺明,本是廚賓國人。十七歲出家后,宗習小乘佛教,對法藏部、有部佛學有精深研究。傳說他每日誦經二三萬言,悟解超群,四方歸服。后度嶺北游,來到沙勒。此人赤髭紅顏,又善解佛學內毗婆沙義理,所以在沙勒都稱他為“赤髭毗婆沙”。佛陀耶舍把羅什找來,問其對《發智論》的理解。羅什也不保留,便如其所思,向這位大師作了匯報。佛陀耶舍認為羅什對其中的“十門”、“修智”諸品見解獨到,而且十分切合原意。其它諸品雖然也能理解,但尚未深入其玄秘之處。
于是,羅什便拜佛陀耶舍為師,學習《發智論》。有了名師指點,加之他對此論業已熟背在心,所以一個月后,便完全精通了此論,而且對解釋此論的另外“六足論”,即:《集異門足論》、《法蘊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界身足論》、《品類足論》,也一一通曉無礙,受到佛陀耶舍的夸獎。
不久,羅什的名聲便傳遍整個沙勒國。這時,有個沙門名叫喜見,向沙勒國王建議道:
此沙彌不可輕,王宜請令初開法門。凡有二益:一、國內沙門恥其不逮,必見勉強;二、龜茲王必謂什出我國,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來交好。
國王一聽,認為言之有理。那時,沙勒國內修學佛法的出家人(即沙門)極多,雖然也有許多名震四方的高僧,但多是廚賓等天竺諸國來的僧人,本國高僧極少。許多僧人修學不力,學識不足,國王早就不太滿意。如今借羅什這位十二歲的小沙彌激勵大家,倒是個很好的辦法。至于如此還能收到與龜茲國交好的效果,這也是沙勒求之不得的美事。于是國王下詔,命即日創設講壇,禮請羅什升座,為大眾宣講《轉法輪經》。
《轉法輪經》本屬《阿含經》內的一部單品,介紹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鹿野苑為五比丘宣講的四諦八正道。這是佛學的精華,是整個法門的理論核心。但許多人或者只知其名,或者是理解膚淺,遂使佛法妙義失去了應有的光彩。羅什熟讀《阿含》,體悟幽微,升座之后,便口若懸河,層層分析,條條闡釋,講得既深刻又明白。座下聽眾無不心悅誠服,他們在這位小沙彌面前,深感愧疚,發誓用功修習,以續佛慧命,傳佛法燈。
講經法會持續了好長時間。羅什之名便又越出沙勒,傳向附近各國。龜茲王一聽,十分高興。果然像喜見預計的那樣,龜茲王以為沙勒王禮敬自己的外甥,就是友好的表示,于是他立即派遣使臣,帶著交好的國書和大批禮物,送往沙勒,表示酬謝,并永結友好。
羅什在說法之余,還尋訪佛教以外的各種書籍,這一點,恐怕也受其師佛陀耶舍的影響。據說佛陀耶舍曾學窮五明諸論,對世間的各種法術奇技也多所宗習。羅什自幼出家即以佛學為主。這時,他接觸到印度傳來的大量外典,便非常好奇地研讀起來。此時學習的主要外典有:《韋陀舍多論》、《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達婆吠陀》。這些典籍是古代印度最權威的正統學說,就像中國儒家的四書五經一樣。除此之外,“五明諸論,陰陽星算,莫不畢盡,妙達吉兇,言若符契”。五明是古代印度最流行的五種學科,即語言文學的聲明、醫學的醫方明、工藝技術的工巧明,還有咒術明和符印明。每一明均有著名論書。羅什博覽群書,精通各類奇術,不但為深入佛學奠定了更好的基礎,而且也為以后適應各種場合需要提供了應變的能力。
佛陀耶舍對羅什的影響還不止這些。史載佛陀耶舍少年時代便性情高傲,不為諸僧所重,自以為是,為所欲為,受到其他僧人的攻擊,這恐怕也是他后來遠走他鄉的一個重要原因。沒想到在沙勒遇到羅什,一下子找到了知音。因為羅什不但智力超群,而且言行亦不受俗間各種環境的支配,史載其“為姓率達,不厲小檢”,頗有點我行我素、不注重儀表與戒規的習慣,所以“修行者頗共疑之”。這也難怪,佛門自古以來就是要嚴守戒律,清凈自守,古來高僧哪個不是以戒為本?闪_什卻是個不注重戒律的高僧。
羅什的母親耆婆發現兒子自從隨佛陀耶舍學法以后,性情變化極大,昔日那種謹慎的作風在他身上已逐漸地消失了。想起在月氏北山那位羅漢所說的話,她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耆婆暗下決心,一定要隨時教誡兒子,至少不要讓他在三十五歲之前破戒。
這一天,耆婆領著兒子巡禮沙勒境內的一處圣跡。這里供奉著釋迦牟尼佛當年用過的一個佛缽。那時佛與僧眾一樣,每到食時,即手持自己之缽,親自步行乞食,吃畢之后,自己收拾缽具,再與眾說法。佛缽成了佛嚴于律己、謹持凈戒的象征。耆婆領羅什來這里瞻禮,看來是有用意的。
羅什母子夾雜在巡禮佛缽的人群之中。人們禮拜佛缽之后,都要觸摸佛缽,以表示親近佛陀,蒙佛加持。其中有些人還把佛缽捧了起來。其實,這具佛缽也不見得就是當年佛使用過的,從它那巨大笨重的樣子來看,或許是后人為了紀念佛陀而仿制的?傊唧w情況已不得而知。羅什拜完佛缽之后,也用手觸摸了一會兒。他還覺著不過癮,便又雙手舉起佛缽,頂在自己的頭上。這時,他心中在想,佛缽并不重呀,怎么有些人舉佛缽時顯得那么吃力呢?正想著,他卻感到佛缽變得越來越重,終于支撐不住了,羅什不由得搖搖晃晃,隨之尖叫一聲,拋下佛缽。
耆婆一看,禁不住笑了起來。她問羅什道:“該知道佛的威力了吧。凡是不嚴持佛的戒律的人,就會感到佛缽的分量,你可要……”
不等母親說完,羅什便搶先言道:“兒心有分別,故缽有輕重,萬事在心,而不在外,缽之輕重與持戒無關。”看來羅什早已為自己的不羈行為找到了理論根據,氣得耆婆直搖頭。
那時,羅什登壇講法,聽眾極多。特別是隨著天氣一天天地變暖,南來北往的僧人也日益增多起來。這一天,從南方的莎車國來了兩位僧人。他們是兄弟倆,哥哥名叫須利耶跋陀,弟弟名叫須利耶蘇摩。他們是莎車國參軍王的兒子,他們放棄榮華,出家修行。當時,莎車國盛行大乘佛法,莎車以南諸國也以大乘為主。受此影響,兩位王子也都皈信大乘佛法。須利耶蘇摩雖然年紀不大,但才技絕倫,“其兄及諸學者皆共師焉”。他聽說羅什在沙勒集眾說法,可沙勒與龜茲一樣,均盛行小乘佛教。羅什所講之法是大還是小呢?
一打聽,果然不出須利耶蘇摩所料,羅什登壇所講,全是小乘的東西。羅什尚在幼年,能有如此超群智慧,實乃難得之奇才?扇绻秽笥谛〕,終難有大的作為。須利耶蘇摩甚感惋惜,他準備親自教化羅什。
這一天,蘇摩同眾人一起,前來聽羅什講經。當輪到聽眾問難之時,蘇摩連發數問,羅什雖然引經據典,多番闡釋,但蘇摩據理辯析,步步相逼,羅什漸感吃力,他知道,對方一定是位高手,自己辯不過他的。幸好蘇摩適時退卻,為羅什留了個臺階。于是,雙方皆大歡喜,羅什雖然在眾人面前風光不減,但他心里明白,蘇摩絕非等閑之輩。講經法會結束后,他立即找到蘇摩,虛心求教。蘇摩也不推讓,便拿出一部《阿耨達經》,向羅什演講起來。
《阿耨達經》亦名《弘道廣顯三昧經》,經中記述釋迦牟尼佛應阿耨達龍王之問宣講般若義的經過,層層解疑,步步深入,將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論全盤托出。這種理論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及所有一切名言概念,都不是真實的東西,此即所謂萬法皆空、無相無住的思想。法即一切事物、一切現象、一切概念。佛教對法的分類很多,主要有“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等等!栋Ⅰ襁_經》即以“陰”、“界”和諸“入”為例說明諸法性空假有的道理。
羅什自出家以后,無論是在龜茲,還是在廚賓,所學的佛法都是小乘的學說,特別是有部的學說。這種學說的核心便是“三世實有、法體恒有”的理論。即認為一切事物、現象從時間上看一直存在(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從法體本身看也是實實在在的“有”。這種“法有”的理論同蘇摩現在講的“法空”的理論是對立的。
史載:“什聞陰、界、諸入皆空無相,怪而問日:‘此經更有何義,而皆破壞諸法?’答曰:‘眼等諸法非真實有。’”
眼等諸法指十八界,十二入。十二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官及其所對應的六種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則是在十二入外另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雙方至此可謂是針鋒相對。“什既執有眼根,彼據因成無實。于是,研核大小,往復移時。”羅什以視覺器官“眼根”入手說明一切為“實”,而蘇摩也從分析眼根人手說明一切“無實”。雙方以此展開了大小乘誰優誰劣的辯論。經過認真研討,仔細評核,反復辯難了好長時間,“什方知理有所歸,遂專務方等。乃嘆曰‘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瑜石為妙!”’羅什終于認識到方等教(即大乘)的微妙。
于是,羅什便拜須利耶蘇摩為師。蘇摩誨之不倦,教以大乘中觀學派的基本論書《中論》、《十二門論》。中觀學派是大乘佛教兩大派別之一,另一派名叫瑜伽行派,是專識法相唯識之學的,但也以中觀派的核心理論——法空思想為理論基礎。中觀派的最大特色就是一切皆空、毫不執著,連空都不能執著,既不肯定絕對有,也不肯定絕對空,不執兩邊,而取中道,故名中觀學派!吨姓摗、《百論》、《十二論》都是闡釋這種學識的。這三部論書后來由羅什譯成中文,并大加弘宣,奠定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三論宗的基礎。
羅什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曾拜過那么多的高僧,甚至遠涉蔥嶺,在天竺巡禮求法,竟然沒有聞到大乘的法音,如今在這西域小國沙勒,卻有幸遇到一位大乘高僧,從此改變了他的信仰,使他迷上了中觀,迷上了大乘。
-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舌头伸进我下面好爽动态图,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香蕉久久人人97超碰CAOPROEN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