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4日凌晨2時許,一片朦朧夜色中,有兩名神秘男子來到上海法租界金神父路的廣慈醫院,悄無聲息地上樓,直奔205號頭等病房。而此時,病房中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正酣然熟睡。
隨即,槍聲驟然響起,在靜夜中顯得無比凄厲。護士慌忙趕來,刺客已無影無蹤。
子彈從陶成章的左頸喉管旁邊穿入腦部,醫生立即搶救,但已回天無術。
革命元勛陶成章遇刺,全國一片嘩然,革命黨人尤為憤慨。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致電哀悼,并責成緝捕兇手。
然而,隨著調查深入,刺殺案背后的真相卻多少有些出乎人們的意料。兩名兇手,一個是光復會叛徒王竹卿,另一個是日后叱咤政壇的蔣介石。而主使者正是滬軍都督陳其美。
陶成章,字希道,號煥卿,浙江會稽陶堰(今紹興縣陶堰)人,光復會創立者之一。他少年時已有排滿反清的革命思想,曾兩次赴京刺殺慈禧太后未果。1902年只身東渡日本學習陸軍。1904年歸國后,他積極聯絡會黨,奔走革命。1904年10月,他與蔡元培等在上海成立光復會,并任副會長。1907年1月,他在日本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任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
1909年9月,陶成章因在南洋籌款問題上,與孫中山發生沖突。他聯絡李燮和等7人起草《孫文罪狀》,對孫中山進行誹謗。并于1910年2月重建光復會,與同盟會分裂。但在反清革命的大方向上,二者仍屬于同一陣營。辛亥革命之際,光復會與同盟會密切配合,同舉起義大旗。1911年11月3日光復上海之役,當時同盟會陳其美率先舉事但進展不利,若無光復會志士相助,絕無成功的可能。
上海光復之際,陶成章自南洋歸國。兩天后,杭州相繼光復,陶成章被推為浙江軍政府總參議。他未能因應形勢,與同盟會修復關系。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陶成章致書孫中山,重提“南洋籌款”之事,孫中山十分憤恨。兩人之間重起猜嫌。
陶成章與陳其美早有積怨。
陶成章為人無私、簡樸,破衣敝屣奔走革命,從未貪圖享樂,甚至被梁啟超譽為“墨子”。他對陳其美出入聲色場所多有譏諷,兩人因此產生芥蒂。
上海光復之際,陳其美計劃要在上;I辦中華銀行,向時任浙江都督的湯壽潛“協納”25萬元作為發行紙幣的準備金,湯壽潛便向陶成章征求意見,陶表示“緩商”,湯壽潛即回電拒絕了陳其美。后來陳其美當面質問湯壽潛,湯答以陶成章“不允”。
11月下旬,陶成章以攻打南京的名義,在浙江三府招募義勇軍,并準備在上海閔行一帶練兵。 12月2日,南京攻克,但陶成章仍利用光復會的人力財力資源,在上海募兵、練兵,以與同盟會分庭抗禮。上海是陳其美的地盤,陶成章竟然在眼皮底下招兵買馬,這自然更引起陳其美的猜忌。
促使陳其美決心暗殺陶成章的直接原因,還是為了爭奪浙江都督一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浙江都督湯壽潛出任交通總長。他舉薦章炳麟、陶成章、陳其美繼任浙江都督。章炳麟則力薦陶成章。從當時輿論來看,擁護陶成章出任浙督的呼聲最高。陳其美企圖控制浙江的權力,視陶成章為眼中之釘。新仇舊怨交加,必欲將陶成章置之死地而后快。
當時,上海已經謠傳陳其美準備刺殺陶成章,王文慶在南京也得到確切消息,并轉告陶成章。陶成章對自己身處險境也有所警惕。為防不測,他深居簡出,行蹤不定,先后避居于客利旅館、江西路光復會機關、匯中旅館。1911年12月30日,因其病尚未痊愈,避入法租界的廣慈醫院。并于1月7日發表通告,表示自己不會組織軍事力量,構成什么威脅;1月11日,他又通電聲明,自己無意浙督一職,力圖緩解陳其美的猜忌,以避禍保身。但浙江紳士沈榮卿等人又聯名致電敦促陶成章赴任,并要“號召舊部”,聽陶指揮。這無異于陶成章的催命符。
刺陶案主犯蔣介石,當時名蔣志清,任滬軍標統,在革命黨內仍是無名小卒。他與陶成章并無恩怨和私仇,他充當殺手,完全是受陳其美指使。
蔣介石與陳其美關系十分密切。1906年,蔣介石赴日本,在東京初識陳其美,二人意氣相投。1908年春,蔣介石再次東渡日本,經陳其美介紹加入同盟會。1911年10月30日,蔣介石由日本返國,投入陳其美麾下。
蔣介石對陳其美懷知遇之恩,又曾“義結金蘭”,自然一切唯陳之馬首是瞻。因此,當陳其美交予刺殺陶成章的秘密任務時,蔣介石慨然應允。并找到光復會叛徒王竹卿相助。
蔣介石行刺有嚴密計劃。1912年1月12日,他向光復會系統的張偉文、曹錫爵表示,與陶成章本無意見,想見陶當面言明,庶免誤會。并約好下午2點到上海光復會機關會面。蔣介石表現得謙恭有禮,兩人竟然相談甚歡。臨行時,蔣介石問陶成章住址,陶并無戒心,把自己所住廣慈醫院房間號給了蔣介石。
蔣介石頗有城府,唯恐陶成章所留地址有詐。當晚10點,他又派人送信給陶以驗證地址。
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后,1月14日凌晨2點,蔣介石與王竹卿摸進廣慈醫院,熟門熟路地直奔陶成章所住病房,對著陶成章頭部連發數彈,革命元勛血濺病榻。
民國成立未幾,陶成章遇刺身亡,引起全國震動,也在人們心頭投下了陰影。
1月21日,上海舉行了盛大的追悼會,與會者達4000人,群情激昂。陳其美為遮人耳目,也假惺惺地參加祭禮,并懸賞1千元緝兇。他擔心真相暴露,于1912年2月,讓蔣介石以出國學習軍事為名避走日本。
另一位兇手王竹卿,則很快被光復會處決。
陳其美不擇手段刺陶,開了革命黨內部暗殺的惡劣先例。光復會與同盟會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杭州與上海關系也變得極為緊張。因陶成章遇害,光復會組織群龍無首,就此解體。
由于蔣介石后來成為民國領袖,他刺殺陶成章一事,也被國民黨當局諱莫如深。
蔣介石本人在自述中對此承認不諱。從中可以看出,陶成章遇刺,直接原因是他與陳其美的尖銳沖突,其背后則是光復會與同盟會長期以來的派系權力之爭。
蔣介石日后在日記里還提到:“余之除陶,乃出于為革命為本黨之大義,由余一人自任其責,毫無求功、求知之義。然而總理最后信我與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余與總理始終未提及此事也!
蔣介石的揣測多少冤枉孫中山了。當時民國肇始,百廢待舉,孫中山作為臨時大總統,不至于冒天下之大韙,用卑劣的暗殺手段對付革命同仁。但“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陳其美、蔣介石實際上還是利用了歷史上的孫、陶矛盾,作為謀刺陶成章的說辭。
而且,1916年5月16日陳其美被刺身亡,蔣介石受孫中山賞識,被任命為山東中華革命黨東北軍任參謀長,誰又能說這與刺陶事件毫無關系呢。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