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人中,郭沫若最具爭議。但對他的評價,很多方面尚未定論,特別是他的人格問題,更是議論紛紜,莫衷一是。
林語堂對郭的評價是——“集古今肉麻之大成”。
胡適對郭沫若的評價:“郭沫若這個人反復善變,我是一向不佩服的。
魯迅罵他是“才子加流氓!
他確實有才華,特別是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曾與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并稱甲骨四堂。
郭沫若自幼聰穎,才智過人,4歲半上私塾,7歲能背《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等,他寫詩、對聯非常有功力,很小的時候,便顯露出橫溢的才華。他在考古、金石、歷史研究、詩歌、文學創作等等方面都是個奇才。
1912年舊歷正月十五日,20歲的郭沫若奉父母之命,和張瓊華結婚。賓客散盡,當郭沫若第一眼看到張瓊華平凡的臉時,覺得如同“一只猩猩!”又發現張瓊華是三寸金蓮,他的失落是無以言表的,于是怨氣沖天地走出洞房。
郭沫若拿著一本《莊子》在廂房里度過了花燭夜。后來,寫了自敘傳《黑貓》以諷刺挖苦的口吻記述這場失望的初婚:
“好比隔著口袋買貓,說好是白的,帶回來打開一看,卻是黑的!”
這話如此刻薄,那么同樣是包辦婚姻,照此話說,女人同樣是隔著口袋買貓了。
婚后第五天,郭沫若便乘船回成都府中學堂了,第二年也東渡日本留學。郭沫若承認這場婚姻的悲劇的主人公是張瓊華:
“父母不愿意離她,盡可以把她養在家中做個老女,她也樂得做一世的貞姑!
“……我們都是舊禮制的犧牲者,我絲毫不怨恨你,請你也別要怨恨我罷,可憐你只能在我家中做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多么冠冕堂皇的免責聲明:我已經把話說清楚了,你一廂情愿是你的事。男人總是想選擇誰就覺得誰可憐,不想選誰的時候就假裝你能撐起全世界。
1915年,郭沫若在給他人的信中提到張瓊華:
“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為我侍奉父母也”。
反抗不了舊的傳統,拋下這些受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舊女子在父母面前替自己盡孝,這些男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了。
張瓊華從此被舊式婚約束縛,一直在郭家獨守空閨,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在無望的等待中消耗著青春,恪守婦道、孝敬公婆,用一輩子的等待成全了舊式女人的婦道。
他們的結合,只有婚姻之名,已無婚姻之實,失去了婚姻本身應該有的溫暖和承擔,她準備著將就過一輩子,沒承想對方連將就的機會都不曾給她。
“依然碌碌一庸才,廿六年后始歸來!
1939年2月,已是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郭沫若,得知父親臥病在床,處于昏迷狀態,決定告假兩周,回鄉探親。
家鄉的親戚朋友圍著已經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郭沫若噓寒問暖,而他的原配夫人張瓊華只能像個陌生人一樣,站在人群的背后,默默注視著這個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一個男人,和他年輕漂亮的第三任妻子。
這是她一生中第二次見到自己的丈夫,距離結婚時第一次相見,隔了26年的歲月。
家里人告訴郭沫若,母親臨終前曾留下遺言;“他日八兒歸來,必善視吾張氏媳,毋令失所!
時光荏苒,家中卻還是熟悉的樣子,他們結婚時用的家具都擺放得整整齊齊,擦拭得干干凈凈。郭沫若幼年時代讀過的書籍,用過的文具,作業本和詩文稿,取得的畢業證書,她都一件一件保存好。郭沫若從日本寄來的家信,她也一封一封珍藏著。
面對此番情景,郭沫若不能視而不見。他說:
“我的一生如果有應該要懺悔的事,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
感動之余,他竟突然當著眾人之面對她深深鞠躬致歉。張瓊華驚慌失措,受寵若驚。
郭沫若在家鄉給兄弟姐妹題畫留詩的同時,也特意給張瓊華寫了兩首。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雷霆轟炸后,睡起意謙沖。
庭草搖風綠,樨花映日紅。
江山無限好,戎馬萬夫雄。
國運升恒際,清明在此躬。
詩后有短跋:“民國廿六年九月赴昆山訪辭修,遇敵機轟炸,在明遠室中小臥片時后作此,距今一年將半,望清新之意無問今昔。書付瓊華!
郭沫若打趣地說:“日后如果你沒有錢用,可以拿它去賣幾十個大洋!
她激動地語無倫次地說:“這咋個賣得嘛!就是餓死了,我也不得賣它!”……
這是他這一生對她唯一的“恩賜”,就這幾個字,和他對她的深深的一個長揖,仿佛這許多年來日復一日的等待與痛苦在那一刻而煙消云散了。
郭沫若這次回鄉,在家沒有久留,四個月后,父親病逝的噩耗傳來,郭沫若便攜于立群與剛生下三個月的郭漢英連夜回家奔喪。
于立群和漢英在守喪期間,受到了張瓊華的熱情招待和照顧。她主動將自己居住多年的婚房讓給郭沫若和于立群,自己則另找一間小屋子居住。于立群在哺乳期間,需要為漢英喂奶。張瓊華便從市場上買來活雞鮮魚,親自下廚,為于立群催奶。
性格詼諧的張瓊華有時也開點小玩笑。有一次,她指著于立群對一群侄兒說:“你八爸給我帶回來一個媳婦!彼龑h英格外珍愛,經常抱在懷中久久愛撫、逗弄,小小的漢英,在她的懷里,也顯得最乖。
解放以后,張瓊華生活無著落,最初以典當為生,賣衣服,賣箱柜,賣碗碟。后來沒有什么東西可賣了,她就做葉兒粑賣,這是一種用糯米做的甜食,四川人很愛吃。忠厚本分的張瓊華不會“偷工減料”,她做的葉兒粑工精料足味道好,雖然賣得快,但卻虧了本。年紀老了,無兒無女無依靠,日子過得很艱難。
親戚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對張瓊華說:“給八爸(郭沫若)寫封信,讓他每月給你寄些生活費來吧!闭f了幾次張瓊華都不同意,她怕給郭沫若添麻煩。
生活實在無著了,她才把自己一月的開支反反復復算了又算,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限額,囑咐親戚說:“讓他一月寄十五元來吧!
郭沫若收到親戚的來信后,主動承擔起了張瓊華的供養責任。他每月給張瓊華寄去人民幣十五元,以后隨著生活費用的提高,逐步增加到二十元、二十五元、三十元。張瓊華每次收到匯款后,都遵照郭沫若的要求寄去回箋。這成了這一對名義上的老夫妻的唯一聯系了。
1963年,張瓊華去西安看望自己的姨侄女,在親戚們的鼓動下去了一趟北京。據說,受到郭沫若的熱情款待,并派秘書陪張瓊華游覽了北京風景名勝。臨走時郭沫若送給她一些生活用品。
1979年6月,也就是郭沫若逝世后的第二年,在四川樂山舉辦首屆郭沫若學術討論會,郭沫若的兩個女兒郭庶英、郭平英專程趕來參加。會后,庶英、平英特意去看望年近九十的張瓊華。
當庶英、平英拉著張瓊華的雙手,貼在她身旁呼喊著“媽媽、媽媽”時,張瓊華先是一愣,后來知曉是郭沫若的兩個女兒在呼喊她,頓時雙眼模糊,泣不成聲。
自她嫁到郭家那天,到如今已經六十七個春秋。隔著六十七年的辛苦路,今天終于有人親口叫她“媽媽”了,這是多么幸福與甜蜜呀。
1980年,張瓊華在孤寂中辭世,享年90歲,無兒無女。在她明媒正娶嫁給郭沫若的68年里,只見過郭沫若幾次面,在孤寂中度過了一生。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