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15萬國民黨軍隊沒能抵抗住10萬日軍的攻城,南京淪陷,蔣介石遷都重慶。日軍在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后來發表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中這樣寫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縱的野蠻人似的來污辱這個城市。”
歷史不容忽視。如今,那堵被民間稱為“哭墻”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場地,已延長至27米之多了,那帶血的一堵堵墻上的遇難者名單,以及那尸骨無存的亡魂,已經成為一個民族傷口被撕裂的歷史見證……
一
歷史將永遠記著那一天:1937年12月13日。
那一天,我們的民族血淚斑斑。那是一個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最悲慘的日子,那天中國的首都南京淪陷了,那一天,震驚世界的大屠殺發生了……
忘記歷史即意味著背叛。1937年11月上旬,日本軍隊占領上海之后以九個師團20多萬兵力向南京推進。當時攻城日軍有5個師團大約10萬人,守衛南京有國民黨軍七個不滿員的軍大概15萬人,但是這個保衛戰只打了五天。到12月12日這一天,蔣介石居然下令南京守軍可以相繼撤退。
可之后,在為時六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當中,日本軍隊屠殺了被俘的幾萬軍人還有數量更多的平民!據1948年遠東國際法庭的不完全統計是殺害了20萬人。而據中國方面統計,居民被集體屠殺的就有19萬人,零星屠殺的15萬人,死亡不下35萬人!
悲乎!試問:在世界現代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城市曾經像中國南京這樣慘遭異族軍隊的殺戮和蹂躪?75年過去了,仍然有人妄圖掩蓋這段歷史的真相,而每一個中國人都更有理由知道,公元1937年的南京,究竟都發生了什么?
發生了什么?發生了第一幕:殺戮之前日本僑民居然被中國政府護送離開南京!
南京!南京! 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里,收錄了日本海軍航空隊1937年8月14日23時30分下達的一道緊急作戰命令。這道命令要求20架轟炸機第二天從本土長崎基地起飛,襲擊中國首都南京!
我們不愿意相信這樣的史實,即:就在南京首次被日軍空襲的當天,這座城市曾經發生過一件鮮為人知的事情:日軍的轟炸機是8月15日上午9點10分起飛的。就在這時候,為了讓最后一批留在南京的日本駐華使館人員和日本僑民團成員安全撤離,蔣介石政府為他們準備了特別列車,并派出40名憲兵一路隨同護衛,還特意從外交部派出兩人隨行!
同時一起撤離的日本僑民團參事莊司得二在他撰寫的《南京日本僑民志》里,記述了當時的情景:“列車附近不允許任何人靠近,可見警戒之嚴密。開車后每次停車,我都注意觀察,連一些小站都一樣,真是非常周全。”
真是關懷備至!關愛之下,日本人給了蔣介石政府的“禮遇”是:日軍轟炸機穿過低垂的云層,對南京投下了重磅炸彈!也就是說在中日關系不斷走向戰爭、惡化的這種情況之下,中國還是用人道的、寬容的方式來對待日本。這是咄咄怪事,匪夷所思!
之后,日軍不斷向淞滬地區增兵,至10月中旬,其總兵力已達6個師團20萬人,其兵力調動規模是空前的。
南京!南京!悲情的南京平民,厄運來臨!從那一天開始,日軍對南京實行了不分青紅皂白、殘酷野蠻的轟炸。機場、政府機關、學校、醫院、廣播電臺、火車站、自來水廠、發電廠,甚至連市民居住密集的新街口等地都遭到了轟炸……
二
再接著:1937年11月5日,日軍第10軍在杭州灣實施登陸作戰;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陷!還是在松井石根剛剛被任命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時,這位身患肺病、一度被日本軍部冷落的日本軍人便狂妄地宣稱:“別無他途,只有拿下南京,這就是我必須完成的使命。”
而此時蔣介石的思考些什么呢?呵呵,他就在南京中山門外的官邸,連續主持召開了3次最高國防會議,商討撤退南京的方案!甚至連國民政府聘請的德國軍事顧問也同樣不主張防守南京。
當然,反對退守的熱血將領們義憤填膺,會議頓時陷入僵局,蔣介石左右為難,羞于言表……
此時,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執行部主任的唐生智最終站出來,他說:“南京不僅是我國的首都,而且是國父之陵墓所在地。如果我們不戰就放棄南京,怎么對得起國父的在天之靈?”“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何能畏難以求茍安?我愿意勉為其難,一定堅決死守,與南京共存亡。”
蔣介石只好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軍司令長官,負責南京保衛戰。其實,中國最高軍事當局早就預感到,如果中日戰事一旦爆發,日軍占領上海之后,必然會沿著京杭國道,由東向西血洗南京!
隨后,日軍向南京方向快速推進,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被迫宣布遷都重慶。
10 天以后,12月1日,日軍大本營正式命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占中國首都南京。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軍隊,以唐生智為司令長官的南京衛戍部隊陸續 匯集了13個建制師和15個建制團,共15萬人保衛首都。這其中,守衛南京的主力是剛從上海前線撤退下來的當時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87師、88師和 36師,以及由陸軍學校35000余名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
由于這些部隊在淞滬會戰中打得十分慘烈,以至于元氣大傷,戰斗力受到嚴重削弱。而用唐生智這位出身于湖南的地方將領,來指揮中央嫡系和其他地方部隊,實在令人擔憂……
果如所料,中國人往往敗于窩內斗。12月7日,日軍攻擊部隊已經逐漸突破了南京的外圍防線。這天凌晨,蔣介石夫婦乘坐飛機離開南京飛往江西了……
一兩天后,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南京市政府達官貴人們,聞訊后,也全部從南京撤離。
12月10日午后,占領了湯山的日軍第16師團,突破第66軍的防線,向教導總隊駐守的馬群、孝陵衛一帶高地攻擊,直逼紫金山主峰;而日軍第6師團則突破58師防線由正南方猛攻88師防守的雨花臺陣地。
三
戰事最為慘烈的,要數雨花臺、紫金山和光華門了。“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國部分有良知的軍人為了捍衛民族的尊嚴與日軍作了最后殊死的拼殺。堅守紫金山的教導總隊,在日軍施放燃燒彈時巋然不動,一位軍官在熊熊烈火中迸發出最后的怒吼:
“紫金山就是紫金山,決不是富士山!”
可惜,一天之后,雨花臺失守,紫金山主峰被攻占。日軍正在形成對南京的四面合圍。 唐生智自感大勢已去,于是,于12月12日下午5時召開師以上將領緊急會議,宣布放棄南京,實行突圍。
中國軍隊撤退開始了。起初還是較有秩序的撤退,但在日落時分就變成了潰逃。潰逃的軍隊想到日軍在后面追擊,把多余的裝備全扔掉。不一會,馬路上到處是被中國軍隊扔掉的背包、彈藥袋、手榴彈和軍服。
在撤離南京的江輪上,唐生智沉默無語,痛苦不堪。因為,在他身后的對岸,就是正遭受日軍轟炸和炮擊,四處起火,槍聲、慘叫聲不絕于耳的南京城。直到1937年12月13日凌晨,城垣四周的槍炮聲方漸漸沉寂下去。
一夜之間,日本軍隊蜂擁入城!
在中山門城門的鐵扉上,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二十聯隊用白漆寫著“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三時十分大野部隊占領。” 這個帝王之都有史以來第一次被真正意義上的外國軍隊所占領。
當 時日軍殺人的手段令人發指,這些中國人大多很清楚,不過如今的中國人回顧這段慘痛的歷史不能僅僅陷入一種訴說苦情的悲情心態,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反思。如果 從南京保衛戰雙方的兵力和武器看,國民黨軍隊的兵力還略多于日軍,而且這些部隊大部分是德國訓練的精銳部隊,武器裝備也不差,為什么只守了五天就全面崩 潰?這只能說明指揮者極其腐敗無能,結果造成了眾多的下級官兵戰斗意志喪失。
反思南京出現的這一場民族悲劇,國人更應該認識到落后加腐敗注定要挨打,想強國強軍不僅要提升武器裝備的水平更要有昂揚奮斗的民族精神,這樣才能免遭侵略者屠殺,并最終打敗侵略者,一血整個民族的恥辱!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