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字長康,小名為小虎子,晉陵無錫人,東晉時期著名的畫家。顧愷之見多識廣,才思廣博,擅長寫詩作賦和書法,尤其擅長繪畫,主要精通畫人物畫和山水畫。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們稱他為畫絕、文絕和癡絕。
顧愷之塑像
畫家顧愷之出生在江南的一個士族的家庭,根據史料記載,顧愷之的先祖有多人在孫吳和西晉時期都當過官。顧愷之當官的路途并并不是特別順利。最開始的時候,擔任過參軍的職位,在大司馬死后,他又任命為刺史府的參軍。直到晚年,他才進入朝廷擔任散騎常侍,但是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顧愷之的官職雖然一直都不是很高,但是因為他在繪畫和文學上的成就在當時還是具有很高的人氣的。當時的人們都說顧愷之有三絕,就是癡絕、畫絕和才絕。其中,癡絕就是指顧愷之的為人率真、幽默,并同時又有點癡呆的感覺。畫絕就是指他在繪畫上面的造詣,從而肯定了他的繪畫功底十分了得。文絕是說他博學多才,非常擅長寫詩作賦,在書法方面也非常精通。
顧愷之流傳在世間的文學作品并不是很多,主要能反映他的文學成就的應該是《觀濤賦》和《箏賦》。他的繪畫作品比較多,但是有很多都已經流失。顧愷之的繪畫作品的題材十分廣泛,不僅有人物畫,世俗故事等,還有飛鳥走獸和山水繪畫等。
顧愷之作品有哪些
《列女仁智圖》是東晉顧愷之的作品之一,此作品為南宋的摹本。孫光祿大夫的《列女傳》是《列女仁智圖》的取材來源。全書主要是寫婦女的道德行為給國家帶來的影響和后果,分別有好和壞兩個相反的道德方面來進行描述。此圖就是摘取了其中的“仁德卷”來進行繪畫創作。
列女仁智圖
在《列女傳》中的仁智卷一共有15個小故事,但是在《列女仁智圖》中卻只有7個故事是保存完整的,另外3個故事只保存了一半,還有其余的5個故事則全部已經遺失。在完整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主要有描繪到漢代時期男子和女子的穿衣制度,比如男子在頭上要戴上進賢冠,身上要穿有曲線的大袖袍,腰上要佩戴綬帶并且要掛上長劍;女子頭上要梳著垂髾髻,身上要穿深色的衣服,眉毛的顏色要朱色,這是模仿趙飛燕的新妝,這些也可以體現出當時的穿衣風俗和穿衣習慣。又比如所乘坐的馬車被稱作是“軺車”,這也是漢代特有的規格。這些細節都描繪得非常到位并且沒有錯誤,與出土的石像、壁畫中所看到的景象都可以相互對應起來。
據《漢書》上的記載,劉向向漢成帝上呈《列女傳》的時候,還另外呈送了《列女頌圖》,并且把這個畫成一個屏風。在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詩中也曾經提到過自己在宮中看到過《列女傳》。并用其中的要求來告誡自己。
顧愷之三絕是什么
?顧愷之是東晉非常著名的畫家和作家,他被成為中國繪畫和書法的鼻祖。顧愷之博學多識,擅長于山水畫和人物畫,他的繪畫作品注重傳神,主張以形寫神。山水畫在他的紙上渾然天成,人物畫在他的畫筆下栩栩如生。根據史書的記載,當時的人稱他為三絕,分別是畫絕、文絕和癡絕。
顧愷之畫像
《顧愷之三絕》的文言文中,主要寫了顧愷之三絕的主要內容,詳細介紹了他會被稱為三絕的由來。下面來看一下文章大致的內容。
顧愷之字長康,是東晉無錫人。顧愷之既有學識又有才氣,人們問他關于會稽山的山和水的形狀和外貌,顧愷之便說:“千山秀麗,萬水爭流。草和樹木朦朦朧朧,就像是云朵和彩霞!鳖檺鹬浅3愿收,都要先從根部吃起,人們感到好奇,他說這樣才會漸入佳境。
顧愷之尤其擅長于繪畫,而且畫得出神入化。謝安非常其中他,認為自古以來沒有人能跟他比。每次所畫的人狀,在當時都是非常有名的。曾經畫裴楷的肖像,在臉頰上加上三根毛,看的人覺得非常有神韻。
顧愷之又十分相信小法術,認為求它必定就能得到。有人曾經給他一片柳葉來欺騙他:“這是蟬用來遮蔽自己身體的,你用來遮蔽自己,別人就看不見你了!鳖檺鹬芨吲d,拿它來遮蔽自己的身體,以為別人就看不見他了,所以非常珍愛這片柳葉。
因此,世上的人稱他有三絕:才絕、畫絕和癡絕。
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作品,是以曹植的《洛神賦》一文為取材的依據,繪畫出作者對洛水之神的愛慕之情,以及人與神不能連結的惆悵之情。繪畫者將不同的情節放置在同一個畫卷上,洛神與曹植反復出現了畫卷中,以樹林、山石、河流為主要的背景,將情節進行分割,同時又有相互連結的作用。
洛神賦圖
顧愷之所畫的《洛神賦圖》雖然看起來像是人物畫,但是仔細上不難發現實際上大量的情節都是由山水畫來展開的。因為顧愷之是比較早就開始涉及山水畫的創作和理論上的寫意,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這幅圖中部分山水畫的畫法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性的藝術表現。從線條上來看,圖中的線條非常有勁,表現力極強,色彩變化起伏不大,雖然結構比較單調,但是又極其富有裝飾性的感覺。
《洛神賦圖》是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賦》一文。主要是講述了主人公在經過洛水的時候,見到了洛水女神的愛情故事。文章中的主人公雖然對洛水有著愛慕之情,但是因為殘酷的現實,不得不選擇離去的故事情節,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無奈和傷感。但是在圖畫中,顧愷之卻將結局做了很大的修改,變成了一個讓人歡喜的結局,主人公和洛水終成眷屬,這也表現出繪畫者對現實還是充滿美好向往的。故事用連環畫的方式呈現在一幅畫中,將一個傳奇故事描繪的浪漫和感人。
探析顧愷之的傳神論
?“傳神論”的繪畫理論主要是關于人物的肖像和人物精神方面的,這個理論的要求對于人物像的畫法不僅要塑造人物的形象變得逼真,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外在的形象把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出來,“傳神論”的繪畫理論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繪畫理論的基礎,F在讓我們來看看,顧愷之的“傳神論”中主要觀點和理論。
顧愷之人物畫作品欣賞
第一點,關于“阿睹傳神”的理論。這一理論中,他表示把握人物的神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在這些神態中最關鍵的就是對于人物眼睛的把握。他認為眼睛是傳神的重要的部位,如果沒有將眼睛畫好那么這個作品就失去了原來的面貌,對于眼睛的描繪,既能達到審美的效果同時又可以表達出傳神的效果。
第二點,關于“以形寫神”的理論。這個理論就是強調人物的形態和神態都應該具備,人物的形態跟性格之間回有一定的規律可行,同時顧愷之通過實踐也證明了這個理論。
第三點,關于“環境襯托”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物的形象應該與環境相互結合,通過用環境來襯托人物的性格。
第四點,關于“遷想妙得”的理論。顧愷之很強調畫家與人物、景色之間的關系,要求作者做到主觀和客觀的相互統一,觀察對象的生活方式和狀態,以此來進行構思和揣摩,從而達到自己想表達的效果,簡單地來講就是想象創作的過程。
顧愷之吃甘蔗的理論是什么
?顧愷之是東晉時期的人,有很大的才藝,不僅能作詩寫賦,而且他的字也寫的特別漂亮,尤其很擅長繪畫,精通于畫山水畫和人物畫,是當時有名的畫家。他的為人豪爽大方,又極其幽默,同時又有點癡呆,因此人們稱他為“癡絕”。這里要講一個關于他吃甘蔗的故事。
顧愷之畫像
有一天,顧愷之跟著桓溫去江陵進行視察,當地的官員來拜見桓溫,另外還帶來了當地的特產甘蔗;笢匾娏耸珠_心,說:“這里的甘蔗是非常有名的阿,大家有幸能夠嘗一嘗!庇谑,大家聽了都開始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斷夸贊甘蔗很甜很好吃。
唯獨只有顧愷之一人出神地望著江面沒有心思去拿甘蔗;笢匾娝錾,于是就故意挑了一個很長的甘蔗,把甘蔗尖頭給了顧愷之,顧愷之也沒注意,就開始啃了起來;笢乜吹筋檺鹬某韵,笑了起來,說:“甘蔗甜嗎?”周圍的人也跟著笑了起來,說:“我們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顧參軍的甘蔗如何?”這時,顧愷之才回過神來,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頭,才知道他們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順手舉起甘蔗,說:“你們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講究的!贝蠹铱此@么認真回答,笑著說:“那你說怎么個講究法?”顧愷之說:“你們一開始就吃這么甜的部分,后來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從尖子開始吃起,到最后越來越甜,這就叫做‘漸入佳境’!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