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政策,從1927年4月中旬的海陸豐農民起義開始,中國共產黨人先后發動了八十余次武裝起義。但沒有哪一次如南昌起義這樣,有如此眾多的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與它緊緊相聯。
這次起義最終失敗了。但又因為保留下來了革命火種,它又沒有失敗。
保留火種的工作,首推朱德。
朱德的這一作用,《信仰?火種?必勝信念》一文中詳述的,就不再重復。只須再強調一下:朱德是在南昌起義部隊最困難的時候,接過這支部隊指揮權的;是在大家都認為毫無希望的境況下,成為這支部隊領袖的。
南昌起義中,朱德沒有基本部隊,很長時間也沒有作戰指揮權。
朱德真正獲得指揮權,是起義軍主力南下潮汕作戰,他被分配留在三河壩擔任阻擊之時。這是南昌起義以來朱德首次獲得戰斗指揮權,授權時間卻并不長,阻擊三天后就完成任務,便收攏部隊南下與主力匯合,歸還建制。
但就是這三天的臨時指揮,使朱德終身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根本性轉折,發生在起義軍主力南下作戰全軍覆沒、全部南昌部隊家底只剩留在三河壩擔任阻擊這小部分力量的關鍵時刻。
我們今天設想:如果當年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時沒有在三河壩分兵,中國歷史又會如何?如果起義部隊全體南下、在潮汕陷入全軍覆沒,那么中國人民解放軍就失去自己建軍的基石,又到哪里去尋找另一塊基石呢?如果這樣,以武裝斗爭為核心的中國革命真是前景難料。
有了三河壩分兵,就肯定可以獲得這樣的基石嗎?
情況也并非如此。當時留在三河壩的這支2000余人的孤軍與上級的聯系全斷,四面又都是敵人,組織渙散、軍心動搖,不論從今天的哪個角度看,都幾乎注定必然潰散。
朱德穩住了這支部隊。
這支部隊走到江西安遠天心圩,只剩下800人。
從中外戰爭史看,完全可以說是一伙兒殘兵敗將。
所以出現“師長、團長均皆逃走,各營、連長亦多離開”的崩潰局面。
是朱德堅決遏制住了這一崩潰局勢,一句“要革命的跟我來,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挽狂瀾于即倒。在最困難、最無望因而也最容易動搖的時刻,朱德表現出如磐石一般的革命堅定性,使他成為這支部隊當之無愧的領袖。
他把這支殘兵敗將的隊伍,變成中國大地的燎原火種。
靠什么?靠堅定的意志和內心必勝的信念!
危機毀滅權威。
危機誕生權威。
南昌起義最危機關頭站出來了朱德,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大幸、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幸。我們從來不否認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但也從來不排除在關鍵時刻,領導者的意志是中流砥柱。
八一南昌起義隊伍經歷了鳳凰涅槃,朱德在其中也經歷了鳳凰涅槃。這位舊軍隊的舊軍人,憑借其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強大的歷史自覺,一舉成為新中國第一軍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