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從一個農業國基本轉變為工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之時,發展進度定的如此緊,還令人捏一把汗,結果卻提前完成了計劃。雖然在當時,我國新建成的工業體系還有很多細節問題、質量問題,直到改革開放后才真正得以彌補和提升,但是50年代能用短短幾年時間把一個積貧積弱100余年的國家實現初步工業化,確實是了不起的成績,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罕見的,這令全國上下欣喜和鼓舞。除了我國人民自身努力的原因,蘇聯當年對于我國的支持和援助也是不能抹殺的因素,尤其是建設東北工業基地,蘇聯派來了大批專家、投入資金和技術,上馬150多個工廠項目,包括關鍵的煤鐵等重工業產業。這樣的支持力度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對于當時的蘇聯也是空前的。蘇聯當年為什么要這樣大力度地支援中國呢?
首先,蘇聯在國際上急需盟友。蘇聯1922年成立,在二戰中雖然飽受戰爭摧殘,人口也損失數千萬,但綜合來講卻是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尚有自給能力的戰勝國,國力強于蘇聯的僅有美國。蘇聯雖然主體在歐洲,意識形態卻和傳統歐美強國不同,再加上歐洲主要強國英法、戰敗后的德國,基本上都在二戰中被打得一窮二白,蘇聯卻保留強大的軍力,這樣無論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蘇聯的存在對于這些式微的歐洲強國都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威脅,出于安全和復建的需要,西歐國家紛紛選擇和美國結盟,并且接受了美國的援助,在馬歇爾計劃中受益,美國也趁機攫取了西歐的實際控制權。這客觀上給蘇聯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被動,蘇聯急需尋找強國、大國加入自己的陣營。綜合考慮當時的世界形勢,西方難找突破口,蘇聯便把目光投向了剛建立的新中國。
第二,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戰略防御需要。二戰結束后,東亞的形勢明顯向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日本在二戰中被徹底打垮,美軍對戰敗的日本實施軍事占領;另一方面中國當時的國民政府也是親美的,而解放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占據軍事優勢。遠東地區遍布著美軍的軍事基地,蘇聯在歐洲又不得勢,亞洲再這樣演變,這樣一來蘇聯便陷入了被美國東西夾攻的被動局面。二戰之后蘇聯便想加強在遠東與中國的戰略聯系,并且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軍在東北的解放進程,提供了武器援助。解放戰爭勝利后,蘇聯更是加緊了和我國的聯系,并提供相應的建設支持。
第三,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強勢表現,使得蘇聯更加意識到中國的重要性。1950-1953年,為了保衛我國的邊境利益,我國的志愿軍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在朝鮮半島交戰,并且最終以武器落后的中國軍隊獲勝告終。這個結果無疑是震驚世界的,在剛打完不久的二戰中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在戰場上和美軍爭鋒,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卻能讓美軍吃了大虧,讓蘇聯尤其感到這個東方盟友的巨大價值。一個強大的中國能幫助蘇聯遏制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擴張,因此蘇聯不惜代價的幫助中國發展工業化建設。
當然,我國一直堅持獨立自主,雖然蘇聯在我國建國初期給予了很大的幫助,但是對于赫魯曉夫時代的一些有損我國利益和安全的非分要求,我國自然是不會妥協的,這也導致了中蘇兩國后來近20年的緊張對峙,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逐漸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