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姓姜,名尚,字牙,尊稱子牙,號太公望。根據史籍記載,姜太公是炎帝神農氏的遠裔,是伯夷的后裔。他的奇才大略,為后世兵家和謀略家所景仰,被尊為祖師、武圣,堪稱千秋軍師第一人。
姜尚為齊國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西周時期,齊國是周王朝在東方的最重要支柱,到了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齊國最先崛起,成為縱橫中原、左右天下局勢的“五霸”之首。直至戰國時期,齊國依然躋身“七雄”行列。[詳細]
管仲(約公元前730一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曾輔佐齊桓公建立中原霸權!妒酚洝氛f:“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他是我國奴隸社會后期第一個對社會制度進行改革的大政治家,也是對我國戰略學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軍事謀略家。[詳細]
晏子之前,齊國曾經出過兩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是姜太公;一位是管仲。太公望是齊國的開朝元勛,奠定了泱泱大國齊的版圖。管仲則輔佐齊桓公 一統天下,九合諸侯,開霸業之先。而到了晏子之時,齊國勢力日漸衰敗,政權統治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晏子生逢此時,決心挽狂瀾于既倒…[詳細]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越國的大夫,他在吳王夫差兵臨會稽時,力主和議,取得成功。以后,隨越王勾踐去吳國做人質三年,在多方取得夫差信任,保得勾踐歸國后,他又和另一大臣文種,一道出謀劃策,為醫治戰爭創傷,發展生產,富國強兵 作出了巨大貢獻。最后,終于追隨越王滅掉了吳國……[詳細]
公孫鞅(約前390~前338年),又名衛鞅,商鞅。春秋戰國時衛國(今河南境內)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先后任魏國中庶子、秦國左庶長、大良造。倡導法治強秦,后被誣謀反,車裂而死。后人稱其為戰國變法第一人…[詳細]
范雎(?—公元前255年),一作范且,字叔,戰國時魏人,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主張“遠交近攻”和“固干削枝”,殲滅敵國主力,強化中央集權。范雎不僅是秦國歷史上智謀深遠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詳細]
蘇秦,生卒年不詳,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精于游說之術,是合縱抗秦的一員主將。屢遭輕視,歷經坎坷,終于在公元前333年游說六國成功,在趙國正式訂立了合縱的聯盟,他成為歷史上惟一的身掛六國相印之人。[詳細]
張儀(?—公元前309年),戰國時魏國貴族的后裔。善游說,足智謀,力爭連橫親秦,可謂策士 之雄。秦惠文王十年,他被委以重任,擔當秦國的相國。執政期間,他極力擁戴惠文王稱霸,迫使魏國獻出上郡,瓦解齊楚聯盟,游說…[詳細]
郭嘉為曹操運籌帷幄十一載,為他發展和統一北方的大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郭嘉年輕有為,不但具有擇去就之明智,而且能夠縱覽天下形勢、知己知彼、有預見事態發展之神機;不但善于利用矛盾,“指揮”敵人,胸有奇謀妙策,而且高屋建瓴、目光深遠,具有高超的戰略意識……[詳細]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出生于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的名門望族。為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封武鄉侯。聯吳抗曹、三分天下、平定南中最終積勞成疾,憂郁而死。被后人敬為萬世師表,一代謀相。留給后世人們無盡的哀思和追憶……[詳細]
司馬懿,字仲達。從司馬懿能“受遺二主,佐命三朝”來看,就足以證明其才干超群,智謀非凡。如果說,速擒孟達,智抗諸葛,大敗公孫淵等戰例,顯示了他在對外作戰上的智謀,那么,多次裝病,誅殺曹爽等事例,則顯示了他在對內斗爭中的韜略。他是三國時期的大謀略家。[詳細]
藺相如,戰國后期趙國人,在“完璧歸趙” 和“澠池之會”兩次外交活動中,以他謀略家的智慧和勇敢,挫敗了秦昭王的欺騙手段,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在處理同老將廉頗的關系上…[詳細]
李斯,(約前281—前208),秦朝時有名的丞相。他師從荀況,學習帝王之術。先在秦相呂不韋門下做舍人,不久,李斯抓住時機,向秦王進言“翦諸侯,滅六國,世帝王”的大策,從而得到了秦始皇的…[詳細]
張良,字子房。祖父張地,連任戰國時韓國兩朝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兩朝宰相。公元前230年,韓亡于秦。年輕氣盛的張良,胸懷亡國之恨,派刺客暗殺秦始皇。行刺未遂后,逃往下邳躲藏起來…[詳細]
蕭何,江蘇沛豐人。他與劉邦是同鄉和好朋友。他博學多才,智謀非凡,時常向劉邦獻計獻策,為劉邦建立西漢以及治理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深得劉邦信任,被劉邦封為丞相。他廉潔自律,持身治國…[詳細]
秦朝末年,大澤鄉起義肇始,天下大亂。陳勝、吳廣兵敗身亡后,項羽與劉邦為爭奪天下又進行了四年楚漢戰爭。陳平以謀略出眾,不僅在戰爭年代為劉邦打天下屢建奇功,而且為維護劉漢王朝的統治立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