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同窗共寢師兄弟為何最終反目成生死之敵
- 發布時間:2017-09-29 13:34 瀏覽:加載中
次

1.高山流水
孫臏和龐涓是朋友,很好的一對朋友,而且他們是同學,同窗之誼純潔高尚、一塵不染,因為那時年輕,未經社會金錢名利的誘惑,沒有俗世權謀機詐的污染。
孫臏和龐涓的老師無可考證,史書沒有記載,相傳二人同拜鬼谷子為師。鬼谷子確有其人,千百年來已如神仙,因為他有兩位著名的高足,張儀和蘇秦。張儀連橫,“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蘇秦反間,“兼三國之相,鼓動五國攻秦,助弱燕破強齊”。徒弟名動天下,師傅名聲自然更強。孫、龐二人是戰國初期的名將,人們將他們歸于鬼谷子門下亦是合情合理。
沒有友誼的世界只是一片孤寂的沙漠,孤單行走于沙漠的寂寞可想而知。
誰也不想寂寞。高山流水,同心相知。同為優等生的孫臏和龐涓的友誼如醇酒一樣甘甜,晝則同窗,夜則同寢,吃著相同的飯菜,住著相同的屋舍,飲著同一道山泉,走過同一條小路,唱著同一首山歌,學著同樣的兵法謀略,渴望著相同的功業。‘ 戰國給軍事謀略家們提供了一個表演的舞臺,軍事人才是戰國時代最炙手可熱的行業,它的前途無限光明。
龐涓下山,豪情萬丈,帶著年輕人對未來的憧憬。孫臏十里相送,盼望師兄從此長風萬里,大展宏圖。
龐涓與孫臏道別:“他日若得富貴,定不相忘。
孫臏時刻記得師兄的話:“我們的前程必如繁花,因為我們才華}j{眾,天下屬于你我二人。第四章戰國永遠彌漫著兵戈之氣,沒有一個國家畏縮,全都虎視眈眈。秦國崛起;齊國田氏步三晉后塵,奪取齊國政權,列為諸侯;韓昭侯起用申不害變法’國力日強;燕國也在兼并戰爭中露出崢嶸。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并立形勢確立。
魏惠王遷都大梁,企圖重新修復破碎的三國同盟。他與韓昭侯在巫沙會面'與趙成侯在葛孽相會,費盡唾沫,磨碎嘴皮,可惜破鏡難圓,由于三國的利益沖突和不信任,昔日的三國同盟無法再現,更不用說重新擁立魏惠王為盟主。
眼見外交努力失敗,魏惠王再次揮起戈矛,他要用武力讓趙、韓屈服,使魏國重新成為天下霸主。
龐涓來到大梁,因為他是魏國人,為自己的家鄉效命是每個人的第一選擇。望著高大宏偉的國都,龐涓知道,新的人生開始了。
龐涓選對職業,所以仕途非常之順利。求才若渴的魏惠王任用龐涓為將,出動魏國強大的軍隊進攻韓國。宅陽之戰,魏軍擊敗韓軍,逼迫韓昭侯重新回到巫沙的談判桌上,承認魏國盟主地位。
龐涓一戰成名,深受魏惠王器重。他沒有忘記下山時的諾言,給孫臏寫了一封信,讓他到魏國來。龐涓興奮地寫道:“就像我們以前預料的那樣,憑借你我的才華,天下不足平。”
孫臏下山了,帶著對友誼的懷念和建功立業的渴望來到龐涓身邊。
他們誰也沒有想到,人性的丑陋把偉大的友誼涂抹得漆黑一片。其實每一個人早就應該清楚,烏鴉是黑的,從一開始就是黑的。
魏惠王從衛鞅一事中吸取教訓,擦亮眸子,饒有興趣地觀察著臣下們,甚至不肯放過他們的門客。
一個靦腆的年輕人用他特有的氣質和才華打動魏惠王,他問龐涓:“這個人是誰?”
龐涓回答道:“臣的師弟孫臏。”
魏惠王的眼睛一亮,“你的師弟,這么說他絕不是一個平庸的人。”
龐涓道:“那是當然,孫臏才華不在臣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魏惠王笑得很燦爛,“看來魏國人才濟濟。”
龐涓突然感覺一陣難過,從未有過的難過。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超越他的人就是孫臏,雖然孫臏不是敵人,但比敵人更具威脅。魏惠王一定會用他,孫臏的功業遲早超越自己,魏國第一名將的頭銜勢必落到他的頭上。
原來友情并不可信,那些開心的日子竟然抵不上高官的誘惑、名利的誘惑。龐涓開始痛恨孫臏,嫉妒他的才華。有人的地方就有嫉妒,它讓人丑陋不堪。莎士比亞說,“嫉妒是一頭綠眼魔鬼”。它燃燒著人的軀體,灼燙著人的心靈。
龐涓受不了欲望的煎熬,后悔把孫臏召到大梁,F在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除去昔日的好朋友,才能保證一生的榮耀。
同是厚黑子弟,龐涓比老前輩公叔座差不止一個檔次。公叔座“厚而無形,黑而無色”,趕走吳起、雪藏衛鞅,一件比一件做得漂亮,直到現在我們仍為魏惠王不采納公叔座建議起用衛鞅感到惋惜,贊嘆公叔座的識人之明。而龐涓呢?他的手段簡直像個第一次拿刀殺雞的書生那般手足無措。
幸福來得如此突然。一個齊國平民,剛剛畢業的高材生,在遍地高大男人的齊魯之邦,身高只有1米60的孫臏實在只能算其貌不揚。有師兄提攜,免去面試的苦惱,而且竟然有幸見到最大的老板,前途哪可限量。孫臏活在天真里,展望著充滿鮮花的未來,甚至一度相信相書所說“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貴”。
.現實與理想差距很大,人生險惡,故而老子說:“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闖社會,像冬天踩冰過河那般小心謹慎,像防備敵人進攻那樣充滿警惕。有人會說,那樣活真的太累。如果你想掙錢做官拼事業就照老子說的去做,即使你是富二代。
天堂和地獄實際離得很近,只在一念之間。孫臏沒有人生經驗,怎么也不會想到最好的朋友會害他。
孫臏莫名其妙地觸犯了法律。戰國法律殘酷,孫臏被砍去雙腳,臉上刺字。這是何等的痛苦和羞辱,戰國法家摧殘人的肢體,宋明理學禁錮人的心靈,西方文明放縱人的欲望,難道就沒有一條美好的路讓人們去走,幸福地去走。
龐涓冷漠地注視著昔日的好友,心情復雜,良知難以戰勝欲望,“你別怪我,怪只怪為什么比我強,現在的你永遠不可能再超越我。”
人終會醒悟,不要企盼世人永遠做傻瓜。孫臏殘廢了,頭腦卻清醒了,人在世界上打拼,不能靠施舍,要靠奮斗,自己的奮斗。
以恩報恩,以怨報怨,大丈夫恩怨分明。孫臏要離開魏國,要報仇雪恨。天下之大,哪里是一個殘疾人的容身之處?
孫臏想到自己的故鄉——齊國,他洞察到齊魏之問必有一戰,那將是孫臏雪恥的最好機會。
魏軍包圍韓國宅陽的同時趙成侯出訪齊吲,目的不言自喻。公元前356年,在魏軍強大的攻勢面前,韓國終于屈服,韓昭侯、魯共侯、宋桓侯、衛成侯等國君同時來到大梁,承認魏國霸主身份,以魏、韓為軸心的軍事同盟宣告成立。
趙成侯不甘示弱,與齊威王、宋桓侯相會于平陸,接著馬不停蹄去燕國訪問,趙、齊軍事同盟浮出水面。雙方外交穿梭繁忙,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孫臏來到齊國駐大梁大使館,見到齊國外交官。外交官說白了就是間諜,持合法執照的間諜。
孫臏說了一句話,淡淡的一句話:“魏國與齊國即將發生一場戰爭,我知道魏國的一切。”
齊國外交官驚詫地望著這位失去雙腳的年輕罪犯,問道:“你是誰?”
孫臏一臉寧靜,緩緩道:“孫臏,魏國將軍龐涓的門客。”
兩人談了很久,齊國外交官不僅相信孫臏確實知道魏國的戰略計劃,而且相信孫臏是天下奇才。
一輛馬車把孫臏偷偷載到齊國都城臨淄。
那是一座繁華的都市,“舉袂成幕,揮汗成雨”。人民生活富足而又愉悅,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賽狗、下棋、踢球,與酷法之下苦苦煎熬的秦國相比,簡直就是天堂。
奢侈滋生腐敗,富足使人喪失斗志。在群狼奪食的戰國,生于溫柔之鄉的齊國人如何是列強的對手,幾乎亡國?墒驱R國人神奇般起死回生,因為他們有一個神奇的國君,齊威王田因齊。
第四章 孫臏和龐涓:友誼不可信
1.高山流水
孫臏和龐涓是朋友,很好的一對朋友,而且他們是同學,同窗之誼純潔高尚、一塵不染,因為那時年輕,未經社會金錢名利的誘惑,沒有俗世權謀機詐的污染。
孫臏和龐涓的老師無可考證,史書沒有記載,相傳二人同拜鬼谷子為師。鬼谷子確有其人,千百年來已如神仙,因為他有兩位著名的高足,張儀和蘇秦。張儀連橫,“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蘇秦反間,“兼三國之相,鼓動五國攻秦,助弱燕破強齊”。徒弟名動天下,師傅名聲自然更強。孫、龐二人是戰國初期的名將,人們將他們歸于鬼谷子門下亦是合情合理。
沒有友誼的世界只是一片孤寂的沙漠,孤單行走于沙漠的寂寞可想而知。
誰也不想寂寞。高山流水,同心相知。同為優等生的孫臏和龐涓的友誼如醇酒一樣甘甜,晝則同窗,夜則同寢,吃著相同的飯菜,住著相同的屋舍,飲著同一道山泉,走過同一條小路,唱著同一首山歌,學著同樣的兵法謀略,渴望著相同的功業。‘ 戰國給軍事謀略家們提供了一個表演的舞臺,軍事人才是戰國時代最炙手可熱的行業,它的前途無限光明。
龐涓下山,豪情萬丈,帶著年輕人對未來的憧憬。孫臏十里相送,盼望師兄從此長風萬里,大展宏圖。
龐涓與孫臏道別:“他日若得富貴,定不相忘。
孫臏時刻記得師兄的話:“我們的前程必如繁花,因為我們才華}j{眾,天下屬于你我二人。第四章戰國永遠彌漫著兵戈之氣,沒有一個國家畏縮,全都虎視眈眈。秦國崛起;齊國田氏步三晉后塵,奪取齊國政權,列為諸侯;韓昭侯起用申不害變法’國力日強;燕國也在兼并戰爭中露出崢嶸。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并立形勢確立。
魏惠王遷都大梁,企圖重新修復破碎的三國同盟。他與韓昭侯在巫沙會面'與趙成侯在葛孽相會,費盡唾沫,磨碎嘴皮,可惜破鏡難圓,由于三國的利益沖突和不信任,昔日的三國同盟無法再現,更不用說重新擁立魏惠王為盟主。
眼見外交努力失敗,魏惠王再次揮起戈矛,他要用武力讓趙、韓屈服,使魏國重新成為天下霸主。
龐涓來到大梁,因為他是魏國人,為自己的家鄉效命是每個人的第一選擇。望著高大宏偉的國都,龐涓知道,新的人生開始了。
龐涓選對職業,所以仕途非常之順利。求才若渴的魏惠王任用龐涓為將,出動魏國強大的軍隊進攻韓國。宅陽之戰,魏軍擊敗韓軍,逼迫韓昭侯重新回到巫沙的談判桌上,承認魏國盟主地位。
龐涓一戰成名,深受魏惠王器重。他沒有忘記下山時的諾言,給孫臏寫了一封信,讓他到魏國來。龐涓興奮地寫道:“就像我們以前預料的那樣,憑借你我的才華,天下不足平。”
孫臏下山了,帶著對友誼的懷念和建功立業的渴望來到龐涓身邊。
他們誰也沒有想到,人性的丑陋把偉大的友誼涂抹得漆黑一片。其實每一個人早就應該清楚,烏鴉是黑的,從一開始就是黑的。
魏惠王從衛鞅一事中吸取教訓,擦亮眸子,饒有興趣地觀察著臣下們,甚至不肯放過他們的門客。
一個靦腆的年輕人用他特有的氣質和才華打動魏惠王,他問龐涓:“這個人是誰?”
龐涓回答道:“臣的師弟孫臏。”
魏惠王的眼睛一亮,“你的師弟,這么說他絕不是一個平庸的人。”
龐涓道:“那是當然,孫臏才華不在臣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魏惠王笑得很燦爛,“看來魏國人才濟濟。”
龐涓突然感覺一陣難過,從未有過的難過。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超越他的人就是孫臏,雖然孫臏不是敵人,但比敵人更具威脅。魏惠王一定會用他,孫臏的功業遲早超越自己,魏國第一名將的頭銜勢必落到他的頭上。
原來友情并不可信,那些開心的日子竟然抵不上高官的誘惑、名利的誘惑。龐涓開始痛恨孫臏,嫉妒他的才華。有人的地方就有嫉妒,它讓人丑陋不堪。莎士比亞說,“嫉妒是一頭綠眼魔鬼”。它燃燒著人的軀體,灼燙著人的心靈。
龐涓受不了欲望的煎熬,后悔把孫臏召到大梁,F在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除去昔日的好朋友,才能保證一生的榮耀。
同是厚黑子弟,龐涓比老前輩公叔座差不止一個檔次。公叔座“厚而無形,黑而無色”,趕走吳起、雪藏衛鞅,一件比一件做得漂亮,直到現在我們仍為魏惠王不采納公叔座建議起用衛鞅感到惋惜,贊嘆公叔座的識人之明。而龐涓呢?他的手段簡直像個第一次拿刀殺雞的書生那般手足無措。
幸福來得如此突然。一個齊國平民,剛剛畢業的高材生,在遍地高大男人的齊魯之邦,身高只有1米60的孫臏實在只能算其貌不揚。有師兄提攜,免去面試的苦惱,而且竟然有幸見到最大的老板,前途哪可限量。孫臏活在天真里,展望著充滿鮮花的未來,甚至一度相信相書所說“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貴”。
.現實與理想差距很大,人生險惡,故而老子說:“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闖社會,像冬天踩冰過河那般小心謹慎,像防備敵人進攻那樣充滿警惕。有人會說,那樣活真的太累。如果你想掙錢做官拼事業就照老子說的去做,即使你是富二代。
天堂和地獄實際離得很近,只在一念之間。孫臏沒有人生經驗,怎么也不會想到最好的朋友會害他。
孫臏莫名其妙地觸犯了法律。戰國法律殘酷,孫臏被砍去雙腳,臉上刺字。這是何等的痛苦和羞辱,戰國法家摧殘人的肢體,宋明理學禁錮人的心靈,西方文明放縱人的欲望,難道就沒有一條美好的路讓人們去走,幸福地去走。
龐涓冷漠地注視著昔日的好友,心情復雜,良知難以戰勝欲望,“你別怪我,怪只怪為什么比我強,現在的你永遠不可能再超越我。”
人終會醒悟,不要企盼世人永遠做傻瓜。孫臏殘廢了,頭腦卻清醒了,人在世界上打拼,不能靠施舍,要靠奮斗,自己的奮斗。
以恩報恩,以怨報怨,大丈夫恩怨分明。孫臏要離開魏國,要報仇雪恨。天下之大,哪里是一個殘疾人的容身之處?
孫臏想到自己的故鄉——齊國,他洞察到齊魏之問必有一戰,那將是孫臏雪恥的最好機會。
魏軍包圍韓國宅陽的同時趙成侯出訪齊吲,目的不言自喻。公元前356年,在魏軍強大的攻勢面前,韓國終于屈服,韓昭侯、魯共侯、宋桓侯、衛成侯等國君同時來到大梁,承認魏國霸主身份,以魏、韓為軸心的軍事同盟宣告成立。
趙成侯不甘示弱,與齊威王、宋桓侯相會于平陸,接著馬不停蹄去燕國訪問,趙、齊軍事同盟浮出水面。雙方外交穿梭繁忙,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孫臏來到齊國駐大梁大使館,見到齊國外交官。外交官說白了就是間諜,持合法執照的間諜。
孫臏說了一句話,淡淡的一句話:“魏國與齊國即將發生一場戰爭,我知道魏國的一切。”
齊國外交官驚詫地望著這位失去雙腳的年輕罪犯,問道:“你是誰?”
孫臏一臉寧靜,緩緩道:“孫臏,魏國將軍龐涓的門客。”
兩人談了很久,齊國外交官不僅相信孫臏確實知道魏國的戰略計劃,而且相信孫臏是天下奇才。
一輛馬車把孫臏偷偷載到齊國都城臨淄。
那是一座繁華的都市,“舉袂成幕,揮汗成雨”。人民生活富足而又愉悅,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賽狗、下棋、踢球,與酷法之下苦苦煎熬的秦國相比,簡直就是天堂。
奢侈滋生腐敗,富足使人喪失斗志。在群狼奪食的戰國,生于溫柔之鄉的齊國人如何是列強的對手,幾乎亡國?墒驱R國人神奇般起死回生,因為他們有一個神奇的國君,齊威王田因齊。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出訪齊國,齊威王設國宴款待,這是一次不愉快的會面。魏惠王出訪目的昭然若揭,希望齊威王承認魏國霸權,承認魏國國際警察的地位,不要和試圖破壞現行國際秩序的趙國摻和到一起。齊威王為他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田獵。戰車滾滾,長戟生輝,齊國最勇猛的技擊戰士列隊前進。很顯然,田因齊向魏惠王炫耀齊國武力。
魏惠王不屑一顧,魏國有一支天下無敵的“武卒”,裝備之精良,訓練之嚴酷,士氣之高昂,遠非齊國技擊戰士可比。魏國武卒自創立至今,唯獨敗在秦軍手下。石門之戰是魏軍永遠的恥辱,秦國銳士斬殺六萬魏兵:少梁之戰更被秦軍生擒主將公叔座。為避秦軍鋒芒,魏惠王被迫遷都。除去秦國,中原各國尚不放在眼里。
魏惠王心道:“就你這些士兵怎么和我的勇士比,得了,咱們比比財力吧。”于是,故意轉移話題,對田因齊道:“主君有寶物嗎?”田因齊冷冷道:“沒有。”魏惠王略帶夸耀的語氣道:“像寡人這般小國,尚有直徑一寸的寶珠十顆,每顆寶珠足以照亮前后十二輛車,為何擁有萬輛戰車的大國卻沒有寶物?”田因齊多聰明,豈能讓魏惠王討了嘴上的便宜去,正色道:“我國之寶與貴國不同,檀子鎮守南城,楚人不敢侵犯;朌子守衛高唐,趙人不敢到黃河捕魚:黔夫守北境,燕趙之民紛紛歸附;種首捕盜,齊國路不拾遺。這樣的珠子光照千里,何止十二輛車子!”
會談在不愉快的氣氛中結束,魏惠王感受到田因齊的殺氣,咄咄逼人的殺氣,這種殺氣是霸主才具有的殺氣,齊國不服魏國霸權表現得淋漓盡致。
受到魏、齊邦交不睦的鼓勵,趙成侯指揮軍隊入侵衛國,引發了一次諸侯間的大會戰。
趙國對衛國土地的執著令人欽佩,你就不能把眼光放遠點,向北望,取中山國,定塞北,這也是趙武靈王成就霸業的戰略。趙成侯不那么想,他就是要取衛國。衛國多繁華,花花世界,絲織品多,漂亮女人多,塞北那些女人臟兮兮的,一身羊膻味,白給都不要。
魏國的執著更令人頭痛,只要趙國攻打衛國,魏國指定幫忙。小兄弟有難,大哥袖手旁觀,以后怎么做大哥。從安邑遷到大梁注定魏國悲慘的命運'除了燕國之外,和所有的強國發生利益沖突,真是一方有難,八方落石。
魏國與宋國聯兵八萬救援衛國,龐涓擔任聯軍總指揮。聯軍主力直指趙國都城邯鄲,龐涓率一支奇兵插入衛境意圖伏擊攻打衛國的趙軍。
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援。楚國是當時的軍事大國,趙國上一次伐衛就是在吳起幫助下大敗魏軍?上瞧鹚懒,楚軍再也不會有那般銳利的攻勢。
楚國的大臣爭著出餿主意,有的說:“不能救,讓他們兩家打去,狗咬狗一嘴毛。”有的說:“要救,明擺著趙國打不過魏國,魏國咬死趙國回過頭來肯定咬我們。如果趙國一生氣,幫著魏國咬我們那就更慘了。”有的說:“這樣吧,派一股小部隊去騷擾一下,讓趙國以為我們幫他,他便不會投降,兩家就會使勁咬。”楚宣王一聽,最后一招最妙。
楚軍出動,聲勢雖然浩大,不過搶搶地盤而已,哪有吳起當年打過黃河去一舉滅魏的壯舉。
邯鄲被圍,趙國把希望全部寄托到齊國。
齊國也在開會,研究是否救趙國,很多人又把“狗咬狗”的理論提出來。段于朋道:“我只問一個問題,趙國完蛋,有沒有我們齊國的好處?”
田因齊明白其中寓意,每個人做事之前要反躬自問,“做這件事有好處嗎?”有好處就去做,沒好處離得遠遠的。魏國攻下邯鄲,趙國屈服,趙、魏、韓三國同盟就會重現,難道齊國還想挨打嗎?
田因齊把孫臏找來,“寡人要救援趙國,請先生為主將。”
孫臏道:“我一個殘疾之人不能為將。”
田因齊笑了:“先生是聰明人,真的不假。不求非分之福,不敢為天下先。”
八萬齊兵浩浩蕩蕩開往趙國,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涼風襲來,輕帷飄揚,孫臏端坐輜車中,手中把玩著竹簡,對跨馬同行的田忌道:“將軍以為齊國將士可是魏軍的對手?”
田忌滿面憂慮道:“打不過,無論裝備或者士兵的素質,齊軍均不如魏軍。”
孫臏道:“既然如此,將軍匆匆趕往邯鄲做什么?”
田忌道:“君命不可違,即使戰死,在所不辭。”
孫臏說:“擒賊先擒王,如果抓到敵軍的指揮官,便可大功告成。將軍知道龐涓在哪里嗎?”
田忌恍然大悟,下令軍隊向衛國挺進。
孫臏制止道:“錯,我們這樣去抓龐涓,將軍認為抓得回來嗎?如果我所料不差,龐涓已在衛境擊敗趙軍,現在正向邯鄲轉進。”
田忌問:“那軍師為何不讓我們去邯鄲呢?”
孫臏輕輕一笑道:“一團亂麻只能慢慢地解,不能亂扯。善于作戰的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況且齊軍遠不如魏軍精銳,只能以巧取勝。既然我們來勸架,又何必和他們打成一團呢。我們不去趙國,也不去衛國,而是去魏國。”
田忌疑團頓解,“圍魏救趙,原來軍師想打龐涓的埋伏。”
“龐涓伏擊趙軍,我們伏擊龐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孫臏遙望遠處的征塵,問道:“將軍,五都大夫之中誰最無能。”
田忌道:“莫過于齊城大夫和高唐大夫。”
孫臏道:“讓他們率本都兵馬攻打平陵。平陵是魏國的軍事重鎮,人口眾多,兵力強大,南面靠近宋國,北面靠近衛國,進軍途中要越過市丘。如果魏軍高興,很容易切斷我軍的糧道,從而將我軍一舉圍殲。”
田忌詫異道:“那不是讓他們去送死嗎?”
孫臏道:“就是讓他們去送死,我們要讓龐涓認為我軍根本不懂戰略戰術,從而輕視我們。”
田忌道:“他們可是五都大夫,齊國的重臣。”
孫臏冷冷道:“不管是誰,在我們這個時代,愚蠢的人就該死,他們戰死總比被主君烹了好。況且,只有他們戰死,龐涓才會更加相信我們是一群蠢蛋。”
平陵沒有攻下,齊軍被魏軍包了餃子。齊城大夫和高唐大夫死了,死得很慘。他們以為自己為國捐軀,無上光榮。他們確實是齊國的烈士,國家需要這樣的烈士。在圍棋中,叫做棄子,不懂棄子的人不是高手,不會棄子的人不知其中的樂趣,更不會感受到勝利的喜悅。
齊軍一支輕車部隊奔襲魏都大梁,搶掠郊區,耀武揚威地奔馳到大梁那高大雄偉的城墻前。
龐涓生氣了,非常生氣。他忍了很久,齊軍攻打平陵,那是自討苦吃,死了兩位大夫,全軍覆滅,他們居然還敢進攻大梁?如果不是想攻下邯鄲,逼服趙國,龐涓早率一支輕裝部隊把齊軍滅了。
“這樣的敵人不值得我回軍,拿下邯鄲再收拾他們也不晚。”龐涓下達總攻令,魏、宋、衛三國聯軍向邯鄲城發起一輪又一輪瘋狂進攻。
戰鼓咚咚,旌旗晃動。第一批士兵開始爬城,那是一批注定送掉生命的人。城頭羽箭急如暴風,石塊密如驟雨。這群可憐的士兵推著云梯靠近城墻攀登而上,一次又一次,負傷了也要再爬起來,他們別無選擇。身后魏國最精銳的武卒彎弓搭箭虎視眈眈,無論是敵人還是戰友靠近他們只有死路一條。
持續的戰斗,城下死尸一片。中午過去了,雙方疲憊不堪。龐涓拔出長劍,向他的預備隊魏軍武卒發出進攻的信號。
這支戰國優秀的軍隊怒吼著向城頭疲憊不堪的趙國守軍發起最后的沖鋒,這是一次決定勝負的沖鋒,又是一場殊死的搏斗,魏軍武卒用勝利回報了他們平時殘酷的付出。
邯鄲城破。龐涓站在邯鄲殘破的城頭,傲慢地望著城內的被征服者,心道:“多么偉大的時刻,我龐涓攻下趙國的國都。趙國完蛋了,該去收拾一下那些狂妄無知的齊國人。”
龐涓問偵騎:“哪個蠢材在指揮齊軍?”
偵騎回道:“田忌。”
“貴族子弟永遠成不了大器。”龐涓哼了一聲,“一個連兵書都沒有看過的人就出來打仗,實在是可笑。分兵分兵,不斷分兵,難道齊國士兵的生命真的不值錢?這樣的人也配做我龐涓的對手,這個世界對我真是太殘酷了。”
龐涓帶著一支精銳的輕裝部隊,晝夜兼程,卷甲急趨,以急行軍的速度趕往大梁。他決不能容忍愚蠢的齊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多行兇哪怕一刻鐘。
桂陵,初冬的桂陵。寒氣足以沁人心脾,龐涓心中卻如炭火燃燒,他馬上就要戰勝天下兩大軍事強國,他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竹簡上。
魏軍前進的腳步停止下來,士兵向他報告:“前方發現齊國的軍隊。”龐涓傲慢道:“將他們趕跑。”士兵一臉無奈,繼續報告道:“對不起將軍,恐怕趕不跑了。”
龐涓縱馬趕到隊伍前面舉目眺望,發現自己錯了,鑄成大錯。這不是齊國的小股部隊,而是齊軍的主力。齊軍的主力出現在桂陵,只有一種可能,是有備而來,是來伏擊他的。
浩大嚴整的齊軍向魏軍逼來,這陣形太熟悉了,他們拆演過無數次,每次總是他落下風,但最后還是學到其中的精髓。
“孫臏?他到了齊國?肯定是他!沒錯!”龐涓的心涼如冰,被人欺騙的感覺真的不好受。如果換作平時,依靠頑強勇猛的魏國武卒,根本不懼怕孫臏,可是現在士兵們剛剛攻下趙國的那座堅城,幾乎不停歇地跑了兩百里路,人不是青銅不是鐵。
“行啊,師弟,你贏了。”龐涓拔出長劍指揮魏軍列陣應戰。會戰很快結束,龐涓帶的魏兵全軍覆沒。
孫臏見到他的師哥,現在是他的俘虜,只淡淡說了一句話,聲音空洞寂寂:“師兄,感謝以前你沒有殺我,我也放你一馬,我們肯定還有下次,恐怕你的運氣不會有這次那么好。”
孫臏離開了,不想再見龐涓。這個人改變了他的一生,改變了他的命運,改變了他的性格。
孫臏本不是將才,一個善良的人無法指揮大軍,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他不過是個做軍師的材料,也許是后世的趙括,如果趙括被砍去雙腳,那么長平躺下的人將是那個百戰百勝的白起。
可以說龐涓成全了他,讓他飽嘗世間的苦難,感受到人間的冰冷,可以厚著臉皮、黑下心來去棄子,去傷害那些愚蠢而又無辜的人。
田忌問道:“為什么不殺他?孔子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孫臏平靜地回答道:“那樣做對他不公平,知道龐涓為什么沒有死嗎?”
田忌輕蔑地一笑:“喪師辱國、茍且偷生的人多了去,不止一個龐涓。”
孫臏道:“你錯了,龐涓不是那樣的人,他的心里沒有愛和感情,只有榮譽,如果敗了只有死。之所以沒有死,那是因為他并不知道我在將軍身邊,他不服。我再給他一次機會,公平的機會,讓他心服口服。”
田忌奇怪地望著神態安詳的孫臏,心中在想:“如果這個人失敗了,會不會選擇死亡,達到某種競技巔峰的人是不是把光榮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換成我呢?”田忌嘿嘿一笑:“臉皮太薄的人終究活不長遠。”
桂陵戰爭的勝利改變了古老中國的形勢,宋、衛兩國像哈巴狗一樣匍匐在齊國腳下,齊軍向襄陵挺進。楚國和秦國趁火打劫,侵奪魏國不少土地。桂陵雖敗,魏國仍有足夠強大的軍隊,據《戰國策》講,魏國帶甲三十六萬,損失區區幾萬人不在話下。魏惠王在韓國幫助下發動反擊,破齊、宋、衛三國聯軍于襄陵。
魏國四面火起,燒得最猛烈的當屬西方,貪得無厭的秦國竟然一度攻克魏國舊都安邑。魏惠王只得與趙、齊、楚三國休戰,不惜將侵占的邯鄲歸還趙國,扭轉四面受敵的窘境,集中兵力反擊秦國。魏惠王布告天下,召集天下諸侯會于孟津朝拜周天子。
那時秦孝公沒有死,商鞅的腦袋和四肢尚緊緊聯結在軀干上。秦孝公害怕,魏惠王哪里是朝見什么周天子,分明想合天下之力打我秦國。
商鞅道:“主君不必擔心,魏侯有個弱點,大大的弱點。”
商鞅道:“我清楚魏侯的為人,非常好面子,虛榮心強,一直夢想稱王。我們就滿足他的虛榮心,支持魏侯稱王,F今天下稱王的國家只有楚國,楚國只是一個蠻夷之國,魏國卻是中原上國。魏侯稱王一定會引起諸侯的不滿。諸侯反對,魏侯勢必惱羞成怒,必然再次發動戰爭。如此一來,秦國不僅能夠免去災難,又可坐收漁翁之利。”
不費吹灰之力解除危險,秦孝公自然同意。商鞅來到魏國,魏惠王果然聚集十二路諸侯,宋、衛、鄒、魯等等小國朝見周天子'下一步收拾秦國。
商鞅一句話點破魏嬰心事:“您雖然雄霸天下,但是十二諸侯不足王天下,這些都是小國。如果獲得秦國支持,您就可稱王。”
魏惠王想那頂王冠想得發瘋,但心中畢竟尚有一絲冷靜,搖頭道:“不行,齊國和楚國不能同意。”商鞅道:“有秦國大力相助,再爭取到燕國,就不怕齊、楚兩國。”
望著昔日的手下,魏惠王感慨萬千,拉著商鞅的手道:“寡人最后悔的一件事莫過于沒有聽公叔座的話用你為相,只有你最了解寡人的心思。”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各路諸侯到逢澤開會,“乘夏車、稱夏王,”正式當起大王。從此,魏惠王可以改叫魏惠王。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想收拾一個人就不斷地滿足他,讓他狂妄,讓他輕率,讓他的事業過早達到頂峰。那只是一種假象,當他的能力不足以支撐局面的時候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虛榮心強的人看不到利益,看不到危險,只陶醉于虛榮之中。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項鏈》刻畫出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瑪蒂爾德,為滿足一時的虛榮心,借了別人的金剛鉆項鏈出席舞會不慎將項鏈遺失,又為了臉面借款買了項鏈歸還,花費十年辛勤勞動才付清借款,最后得知那串項鏈不過是個假貨。
魏惠王像那個小女人一樣迷失在虛榮里,陶醉在“天子宮殿、紅色龍袍、九帶七星龍旗”帶來的強烈滿足感中,一點沒有意識到危險來臨。
“逢澤之會”只有宋、衛等小國和策劃此事、包藏禍心的秦國派公子少官到場,其余諸侯根本沒人捧場。
魏惠王稱王之舉激怒列強,尤其齊國和楚國反應最為強烈,又是譴責,又是軍事演習,趙、韓兩國提出口頭抗議:“周天子稱王,一個新興諸侯憑什么稱王?楚國是南方野蠻人,不懂事三百多年了。你魏國中原禮儀之邦,怎么也干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眼里有沒有周天子?”
列國表面義正詞嚴,其實滿肚子嫉妒,魏國雖然強大一些,有一支不錯的軍隊,也不能騎到我們頭上去嘛,當個國際警察就算了,當大爺可不行。
天下形勢為之一變,到處充滿兵戈之氣。聰明人都知道魏國這回懸,小國們紛紛站回到齊國大旗之下。
面對鋪天蓋地的譴責,魏惠王萬分氣惱,不給你們點顏色瞧瞧,不知道馬王爺三只眼。上一回先打服韓國,再打服趙國,這一回還是先從小兄弟韓國下手。
公元前342年,魏國不宣而戰,開動魏軍武卒兩條腿發動閃擊戰,一舉包圍韓國國都新鄭,新一輪列國大戰再次展開。
僅憑韓國一家之力根本無法抵擋魏國兇猛的武卒,韓國使者飛馬向齊國求救。齊威王田因齊不滿魏惠王牛哄哄的樣子,準備出兵,偏偏齊相鄒忌堅決反對。
鄒忌反對戰爭,反對窮兵黷武,倡導和平發展,和平崛起。誰愿意打誰打,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來才好,只要不打我齊國,咱就不管。
鄒忌是個美男子,本事和人物成正比,能從人才濟濟的稷下學宮中脫穎而出,足見過人之處,他靠一張琴發家成為齊相。
我們上回說過,說服一個人極其困難,必須投其所好,鄒忌投齊威王喜琴之好。田因齊喜歡彈琴,琴彈得相當好。鄒忌自詡古琴國手,兩人有共同語言,談得特別開心。田因齊興致高漲,去琴房撫琴。一曲剛開始,鄒忌推門而入,贊嘆道:“啊呀,您,彈得好哇!”
一般人聽到贊揚聲早眉飛色舞,田因齊何等人物,想拍我馬屁,純粹找死。田因齊推開琴握劍起身,冷冷問道:“你只看到我彈琴的樣子,根本沒仔細品味,憑什么說彈得好?”那架式,回答得不好,馬上捅你一個透明大窟窿。
跟著英明的領導好混還是跟著平庸的領導好混?
答案當然很明顯,跟著平庸的領導好混。和英明領導共事困難,比如說話:英明領導不喜歡聽假話,也不喜歡聽真話。所有的人都講真話,想說什么說什么,領導尊嚴在哪里?威信在哪里?所以英明的領導大多有一個小圈子'這個小圈子里面的人可以講真話。能進圈子的人不容易,必須聰明、悟性高、會說話。
鄒忌會說話。他一巴掌拍到馬腿上,換作別人早慌作一團,鄒忌敏捷善變,不慌不忙道:“大弦聲音渾厚溫和;小弦聲音高亢清脆;手指持弦緊而有力;手指放弦舒緩輕盈;琴聲悠揚,曲折婉轉。我一聽就知道您是琴道高手。”
田因齊臉色平和下來:“鄒子解音律。”鄒忌道:“何止解音律,治國之道亦在其中。,田因齊又拉下臉來:“你什么意思?治國和音樂有什么關系?”鄒忌道:“大弦聲音渾厚溫和,有如君王寬廣的氣度;小弦聲音高亢清脆,有如宰相的精明干練;手指持弦緊而有力,手指放弦舒緩輕盈,有如國家政令有張有弛;琴聲悠揚,曲折婉轉,顯示國家安定昌明,欣欣向榮。”
鄒忌高人,根本不相關聯的兩種事物可以融會貫通,說得頭頭是道。鄒忌見齊威王后僅三個月就拜相,一年后封侯。
他的那些比喻真的有用處嗎?沒什么用,只不過把真話委婉表達出來,如同在苦藥之外加一層糖衣,我們現在吃的西藥或膠囊不都這樣嗎?這就是說話的藝術。
如果你覺得老板氣度小,你會說:“老板啊,您以后肚量大一些,瞧您把某某人逼得跳槽,到對手那邊去了,他可是個人才,對公司不利。”聰明的領導知道你是好意,但他不喜歡聽。換成鄒忌,又把琴搬出來,絕口不提人的事兒。聰明的領導會自己從中悟出道理來,絕不傷老板的面子。無論什么樣的領導都喜歡會說話的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就是語言藝術。
鄒忌為什么反對戰爭,他怕田忌立功,因此兩人不和。這倆忌子都是齊威王的寵臣,一國不容二君,一相也不容二臣。想攬權就要擠對人,公叔座、龐涓、鄒忌一個德行。寧肯國家利益受損害,也不能損害個人利益。
公孫閱對鄒忌道:“您錯了,應該同意出兵,一出兵田忌準保掛帥。如果打贏,您謀劃有功;如果打敗,田忌有罪。”
鄒忌改變主意同意救韓,只為搬掉田忌這塊礙腳的石頭。
田忌不急于出兵,他有獨到的看法,“現在出兵等于把戰禍引向齊國,魏、齊打得頭破血流,韓國毫發無損,最后坐大,對于齊國來說得不償失。只有等他們筋疲力盡、能源耗盡,才是出兵的最佳時機。
戰國謀略精彩紛呈,翻開古今戰史大多涵蓋其中。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坐收漁翁之利正是用了田忌的戰略。第二戰場遲遲不見開辟,等第三帝國與蘇聯拼盡全部精力不支之際,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才宣告開始。
做漁翁要善于掌握時機。如果你不肯救援,韓國極有可能投降,上一次戰爭韓國做了魏國的仆從國,導致齊軍在襄陵戰敗。
為了讓韓國人感受到齊國的誠意,田因齊信誓旦旦地對韓國使者道:“齊國與魏國世仇。你回報韓侯,寡人必定救援貴國,天地可鑒。”
韓國得到齊國的許諾,士氣大振,整軍與魏軍大戰。戰事令人沮喪,雙方會戰五次,韓軍均敗于魏軍大將龐涓手下。
韓國戰局形勢到了危急關頭,而齊軍遲遲沒有動靜,韓國人不斷派人催促。烹飪佳肴,火候一定要掌握好,否則弄巧成拙。田因齊不能再等,拜田忌為統帥、田盼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齊軍大舉救援韓國。
4.第二次相逢
十三年一晃而過,孫臏和龐涓這對冤家再度狹路相逢。恩怨情仇,一劍了之。孫臏依然寧靜地坐在輜車上,溫文儒雅,像一尊古佛。十三年的光陰沒有改變孫臏任何東西,容顏光潔,頭發烏黑,沒有欲望的人永遠年輕。
重復著十三年前的一幕,田忌問道:“軍師,這一仗我們怎么打?”
世界上的事總是無聊地重復,我們閉上眼睛會想到許多似曾相識的日子,美麗也好,苦澀也罷。
孫臏靜靜道:“進攻大梁。”
齊軍取最短的距離,穿越宋境,浩浩蕩蕩殺向魏都大梁。魏惠王大怒。又是齊國,怎么又是齊國,每次我想做點事兒,齊國人總是搗亂。想起桂陵之敗,魏惠王怒火更盛,新仇舊恨一起算。魏惠王立刻差人調回攻韓部隊,召集十萬大軍,太子魏申為上將軍、總指揮,龐涓擔任大將、副總指揮,迎擊齊軍。
公子魏理對太后道:“太子哥哥年紀小,不習軍旅。聽說田盼是齊國著名的戰將,孫臏善于用兵。太子和他們交戰必不能勝,母親何不勸勸父王,不要讓太子出征。”
惠王太后一聽,覺得有道理。打仗的事兒說不準,只要去就有危險,不如不去。于是,王太后勸魏惠王。魏惠王板著臉道:“上一次我軍與齊軍交鋒,大敗于桂陵,銳氣喪盡。這一次我若不讓太子去鼓舞人心,國人誰肯向前。我寧失太子,不失國土。”
龐涓回到大梁,與太子魏申會合,聯兵向東進發。偵騎來報:“齊軍撤了,撤得非常狼狽。”
太子魏申哈哈大笑:“世人都說齊國人怯懦,果然不錯,唯知享樂,沒有堅忍精神,上無雄主,下無強兵。見我大軍來伐,竟然倉皇逃命。這一次決不會放過他們,兵進外黃,由宋境追擊。龐涓將軍,你率一支精兵奔襲如何?”
又是奔襲。龐涓比十三年前成熟許多,鬢角竟有絲絲白發。這十三年備受煎熬,就等這一天,長劍早已錚錚作響,沒想到師弟臨陣脫逃。
龐涓一臉冷峻,沉思著,一只手緊緊握住劍柄,說道:“一員良將抵得上十萬雄兵,齊軍今非昔比,因為他們有一個狡猾的軍師,比狐貍狡猾三分。我們不能不防,必須慎重,仔細觀察。”
太子申笑道:“龐涓將軍,放松放松,憑我十萬大魏精兵難道不是一個殘疾人的對手!”
龐涓臉上沒露一點笑意:“殺人不一定需要劍,有一顆聰明的腦袋足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戰爭的勝負,廟堂之上早已決定。”
魏軍大隊人馬接連追趕多日,太子申和龐涓沿途仔細察看了齊軍的行軍路線和宿營地,發現一件極為有趣的事情。齊軍的爐灶越來越多,開始是三萬人的爐灶,接著有五萬人的爐灶,到了魏、宋邊境地帶竟然出現十萬人用的爐灶。
太子申又笑了:“我本來就說嘛,齊國人懦弱,入我國境時尚有十萬大軍,不過一天跑了一半,最后只剩三萬人狼狽逃竄。吏強卒弱,兵法上怎么說的,日陷。有一頭好獅子,架不住帶著一群膽小的兔子。”
龐涓露出一絲難得的笑意,心道:“師弟還是那么善良,善不帶兵,或許他只是個軍師,不負責訓練軍隊?”
太子申見他仍在沉思,似乎舉棋不定,問道:“難道孫臏就那么可怕?龐涓將軍不是全天下最優秀的將領嗎?是不是桂陵的慘敗給將軍心里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
龐涓全身的血“刷”地沖上頭頂,臉色鐵青,惡狠狠道:“桂陵之戰是我龐涓的奇恥大辱,我之所以活到現在就為洗刷恥辱。孫臏比我強?笑話。我請率一旅騎兵追擊齊軍,生擒田忌和孫臏。”
“好!”太子申一臉興奮,“我就知道龐涓將軍打仗天下第一。”
魏國最鼎盛期有五千騎兵,伐齊軍隊中最多不過三千騎兵,龐涓帶著三千輕騎風馳電掣般向北狂追而去。
外黃人徐子道:“太子何必激怒龐涓,即使您打敗齊軍,占領齊國的一些土地,您仍然是太子,將來的魏王。一旦失利,您未來的王位可就危險了。既然齊軍撤退,為何不見好就收?”
太子申臉色變得陰沉,苦笑道:“先生的話我怎么會不知道,父王希望洗刷桂陵之戰的恥辱,振我大魏霸主之威。弟弟公子理說我不習軍旅,F在齊軍逃跑,我都不敢追擊,父親失望,弟弟得意。再說,正因為齊軍不戰而退,將士們渴望立功獲利,大撈一把,我想停下,他們也不同意呀。”太子申頓了頓,對身邊傳令官道:“傳我將令,全速前進!”
龐涓的騎兵隊倍道兼行、不分晝夜趕路,隆隆的馬蹄聲和著揚起的塵土回蕩在原野上空,一直窮追到馬陵。
馬陵具體位置在哪里有爭議,有人說山東范縣,有人說山東莘縣,有人說山東郯城。我覺得山東郯城可能性極小,齊軍怎么可能穿越整個宋國,撤到靠近海邊的野蠻人部落九夷那里去。由宋國邊境過衛國邊境北返,比較符合常理。之所以出現爭議,可能因為無論范縣還是莘縣都是平原地帶,沒有山陵,而郯城恰好有一座馬陵山。
魏騎到馬陵時日落西山,龐涓舉目望去,遠方林木籠罩在暮色下一片蒼茫,一條狹窄的道路穿林而過。龐涓未假思索,帶領騎兵們進入林間小路。行進不久,前方道路被雜七雜八倒伏的樹木封死。龐涓指揮魏軍下馬清路,一名騎兵手指路旁的一棵大樹叫道:“將軍,樹上有字!”
龐涓跳下馬來,士兵們點燃火把,高高舉起,那棵大樹被剝得光禿禿,上面刻著八個大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龐涓大駭'如同全身落人冰窖之中,通體冰涼,大吼道:“上馬,撤!”
猛然間,鳴鏑之聲破空響起,密不透風的箭雨從天而降。魏軍驚慌失措,頓時大亂,士兵們搶上前來撥打羽箭,護衛龐涓上馬逃命。
龐涓不顧飛射的箭矢,一把推開衛兵,重新望了一眼大樹上的那八個大字,慘淡地一笑:“用兵之道何其簡單,卻變亂莫測。。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我熟讀兵書卻不懂變化,兩次違背兵法而行。真斗、假斗,斗不過你。也罷!”龐涓拔出長劍,橫在項下,大聲道:“我龐涓今日成就你小子的名頭!”
龐涓死在大樹之下,死得無話可說。這是一場公平的決斗,失敗者必須付出生命。
對于龐涓來說,榮譽比生命重要,他不能一次又一次承受羞辱,龐涓的心黑可臉皮不厚。真正的高手沒有欲望,沒有欲望也就無所謂榮譽,無所謂感情,無所謂財富,無所謂功名。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魏軍騎兵大部死于亂弩之下,齊軍趁勢大舉反攻,生擒太子申。魏軍大敗,伏尸遍野。
孫臏安詳地望著龐涓的尸體,淡淡道:“師兄,你砍去我兩只腳的時候就注定不如我了。”
田忌興高采烈騎馬過來,喊道:“軍師,我們回去吧!”
孫臏的聲音仍然很淡泊:“回哪里去?”
田忌呵呵一笑,說道:“當然是國都臨淄。馬陵之戰全殲魏軍十萬,生擒魏國太子,魏國再也不得囂張,齊國從此威震天下,這不夠嗎?難道你想滅掉魏國不成。”
孫臏道:“恐怕將軍回不得臨淄,連齊國也待不下去。”
田忌一愣,問道:“為什么?”
孫臏沒有回答田忌的話,反問道:“將軍想干一番大事業嗎?”
田忌更加迷惑:“什么大事業?”
孫臏的語氣很淡:“將軍不要解散甲兵,帶兵入齊,分派老弱兵眾守衛任地隘口,防備齊國南方軍隊。任地齊南天險,只能通過一輛戰車,一夫當關,萬夫不開。將軍率大軍背倚泰山,沿濟水進兵,過高唐,然后渡濟水,把軍中輜重屯到高宛,選派輕型戰車、精兵銳卒突襲臨淄雍門。只待大軍進城,鄒忌自然逃跑,那齊國就在將軍的掌握之中。”
田忌頓覺冷氣森森,孫臏竟然將一場兵變說得淡然平和,策劃得細致周詳。半晌說道:“我與鄒忌雖然不和,他也沒本事讓我有家難回。”
孫臏靜靜道:“不是鄒忌不想讓你回齊國,而是主君不想讓你回齊國。”
國家只能有一個主宰者,公司只能有一個老板,當你的風頭蓋過他們的時候,要么取而代之,要么離得遠遠的。
田忌默然不語,孫臏道:“聽說過范蠡和文種的故事嗎?”
田忌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記得這是越王勾踐滅吳國后,范蠡致文種的一封信。范蠡離開越國來到齊國定居,文種不肯離去,最后被逼自盡。”
孫臏一聲嘆息:“我要回家了,將軍保重。”
田忌道:“先生真灑脫,想做陶朱公嗎?”
孫臏道:“錢財身外之物,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將我所領悟的兵法記錄下來,留傳后世。”
田忌道:“田忌非野心之輩,龐涓如何,一身才華,死于荒郊樹下,萬箭穿身。若齊王果真不準我人齊國,我去楚國,楚國人喜歡貴族,會有我一席之地。”
孫臏道:“將軍也是聰明人。
田忌展顏一笑:“能做先生的朋友,愚蠢的人會變得聰明。”
孫臏走了,心愿已了。榮譽與財富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他喜歡自然、寧靜的生活。
臨淄城中,鄒忌埋怨公孫閱:“你出的什么好主意,田忌又打贏了,這一仗全殲魏國十萬大軍,看來只有拱手讓出相位。”
公孫閱奸笑道:“那他離死更近,您派人拿十金去市集上算命,就說:‘我是田忌家人,我家主人三戰三勝,聲名威震天下,想干一番大事業,算一算能不能成功?’然后,您派人把占卜先生抓起來押給主君審問。’
鄒忌半信半疑道:“一個子虛烏有的田忌家人,一個算命的先生,主君會相信嗎?”
公孫閱道:“您怎么還不明白,主君需要一個理由,一個理由而已。”
面對緊緊關閉的都門,田忌有種說不出的失落和傷感,若能在自己的國家幸福生活,誰會去異國飄零。田忌掉轉馬頭向南而去,走向那片陌生的土地和未知的人生。
5.徐州相王
馬陵慘敗,是魏國建國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敗,各國諸侯趁機伐魏,齊將田盼繼續進攻魏國東境,趙軍進攻魏國北境。秦國撕去偽裝,商鞅親自帶兵攻魏,用不光彩的欺騙戰術生擒公子昂,大敗魏軍。公元前338年,秦軍再敗魏軍,俘虜大將魏錯。
三面烽火'屢戰屢敗,魏惠王黔驢技窮,癱倒在王座之上踢出最后一腿。向列國招賢;菔﹣砹,帶來一出妙計。
惠施是宋國人,戰國有名的哲學家,接到魏國招賢書后玩命往大梁跑。路過一條河,惠施著急,不顧一切趟水過河。誰知河水挺深,惠施掉水里去了,又不會水。正那嗆水呢,有個船家救了他。船家很納悶,“你這個人真是的,不會水干嗎不等船來?”
惠施吐著嘴里的水草,抖抖身上的水珠,“你懂什么,時間緊迫,不能等。”
船夫聽不懂,問道:“什么事比性命要緊?”
惠施一挺胸脯:“魏國無相,我要去擔任相邦。”
船夫樂了:“我以為你家著火了。如果不是我出手救你,你已經喂魚。游泳都不會的人做什么相邦。”
惠施嘴巴不饒人,沒好氣道:“論劃船、游泳,我不如你;論治理國家,你就像剛出生沒睜開眼的小狗。”
船夫目瞪口呆,這人怎么恩將仇報,非但不說謝謝,反倒罵人是小狗;菔┚瓦@么一個人,超凡脫俗,不拘于俗世的禮節。
我們觀察一個人,首先觀察身邊的人,能湊一塊的,多是志同道合的人;再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瞧瞧身邊的好朋友就知道他是個什么樣的人。當然這只是一般性觀察,許多高手自愿混跡于俗人之中,和光同塵。
惠施最要好的朋友即是莊子,道教大師莊子一天天云山霧罩,一般人理解不了的神仙。兩人最好,因為惠施能聽懂莊子大師說的話。高山流水,一對知音;菔┤ナ,莊子去送葬,哀嘆道:“我再也沒有說話的人了。”
惠施不屬道家,是戰國時代名家大師,名家主張“名實”,即名實相符。世界上名實不符的事情多了去,怎么辦呢?后來用上詭辯。什么“雞三足”“白狗黑”“郢有天下”“火不熱”等,都是這位惠施先生的杰作;菔┨焯炫c人辯論,最后把那些不服的人全說跑,然后仰天大言:“天地其壯乎!”我說的都是真理。只有這種人才能與莊子大師交上朋友。
惠施有沒有本事?有本事,肯定比鳧水、撐船本事大。這人看問題有一雙銳利的眼睛,惠施一眼看穿商鞅的陰謀。
魏惠王見到惠施時還大吹牛皮,不倒霸主的架子,“先生,齊國敗我大軍、擒我太子,寡人要報仇,傾國之兵伐齊。”
惠施對魏惠王說:“大王到現在還不醒悟,您上商鞅那個騙子的當了。您想稱霸不懂計謀怎么行。以前魏、秦兩國因西河土地世仇,魏國與趙國因衛國結怨。您聽商鞅的話稱王得罪齊國和楚國,還進攻韓國。魏國四鄰皆是敵人,您想進攻齊國,恐怕齊國打不下來,魏國先讓人瓜分掉。”
魏惠王聽得一身冷汗,惠施說得不假,環顧四方,魏國還有一個朋友嗎?連宋、衛那些哈巴狗都跑了。魏惠王心想總不能讓我把王冠摘下來吧,忙問道:“先生說怎么辦?”
惠施道:“這條計策秦國會用,大王您怎么不用?您叫上韓、宋、衛等國君一起去齊國,請齊侯稱王。韓侯剛剛受了齊國恩惠,正是報答的時候,自然應充,其他小國不去也得去。只要齊侯一稱王,楚國和趙國就把妒忌之心從大王您身上轉到齊侯身上去,魏國安全了。”
魏惠王道:“齊國稱王,寡人的風光不再啦。”
惠施道:“名實相符,魏國不再是以前的魏國了。這樣一來,您也一雪馬陵兵敗的恥辱。”
魏惠王嘆息道:“好吧,給田因齊送一頂倒霉的大帽子去,不知道他會不會接受。”
惠施笑道:“天下虛榮的人多了去了,以前夾著尾巴做人,那是因為實力不強。如今齊國兩勝強大的魏國,齊侯的尾巴早翹到天上去了,孫臏歸隱田園,田忌投奔楚國就是明證。”
偉大的“徐州相王”見證人類的虛榮。聰明絕頂的田因齊戴上那頂惹禍的王冠,曾經不可一世的魏惠王頭戴布冠,與一幫子大小諸侯,“變服折節”,以臣禮朝見齊威王于徐州。
投桃報李,齊威王承認魏惠王的王號。不是所有的齊國人都是傻瓜,齊國大將匡章諷刺惠施道:“你不是天天喊平等嘛,怎么跑來給齊侯上尊號,人為制造不平等。”
等級是人類特有的東西,有些杰出的人試圖消滅等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倒也顯得悲壯。法國大革命的偉大之處在于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西方社會努力為之實踐。
王權推翻,又出現錢權。金錢造就的等級比人為造就的等級更多,多少錢多少等級。有人住別墅,有人住樓房,有人住平房,有人住地下室,有人露宿街頭;有人坐飛機,有人開汽車,有人坐公交,有人騎單車。這能平等嗎?“人在權利上生來并永遠平等”,聽起來美麗,卻任重道遠,首先要明白一個詞“人”,是指美國人?以色列人?非洲人?伊拉克人?還是巴勒斯坦人?
惠施撇撇嘴’“我尊齊侯為王是為了魏國老百姓免受刀兵之苦。,這句話的潛臺詞是:“誰讓你們齊國不拜我為相呢,我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你們齊國死人活該,關我什么事。”
氣得匡章對魏惠王說:“惠施這種人純粹就是蝗蟲,整天什么事不干,什么價值不創造,專門偷吃農民糧食。”
惠施典著臉道:“看過蓋房子的嗎?三伏天農民工搬石頭運土、拿瓦刀砌墻,累死累活,汗流浹背,老板坐車里乘涼。我就是老板,沒有我,他們能吃上飯嗎?有錢賺嗎?我怎么是蝗蟲呢?”
什么自由、平等、博愛,都是噱頭,騙人的東西。有錢賺、吃飽飯、過得好才是正道。論起大道理,惠施恐怕比誰懂得都多,做起來不過如此。臉皮厚一點,心黑一點,就過去了。你見過不吃肉的老虎嗎?見過不掙錢的商人嗎?見過戰爭中不殺人的士兵嗎?如果見過的話,那他們都是死尸了。
徐州相王使魏、齊兩國關系得到緩和,齊國和楚國交惡。楚威王為表示對齊侯稱王的憤怒,率大軍攻打徐州,擊敗齊軍,兩國關系極度惡化。
惠施雖然穩定住東線,但西線形勢不容樂觀,簡直糟糕透頂。秦孝公和商鞅死了,秦惠公沒有停止對魏國的進攻。他們目的很明確,重新拿回河西之地。
公元前332年,秦軍兵分兩路大舉進攻魏國。秦將公孫衍指揮北路軍突破魏國長城,兵圍上郡雕陰,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戰,俘虜魏國大將龍賈,斬首八萬,大敗魏國西河和上郡主力軍,接連取得雕陰、岸門、封陵、高商、趙莊一系列戰役的勝利。為防止發生類似于巴勒斯坦的民族糾紛,殘暴的秦軍殺死三晉數百萬軍民,變西河為無人區。
秦將樗里疾率南路秦軍出函谷關沿黃河東進,攻占曲沃和焦。樗里疾比較人道,沒有執行三光政策,只是強行趕跑城里的所有居民。公元前329年,秦軍兵鋒越過黃河,攻占汾陰等地。
面對遍地的難民和破碎的山河,魏惠王欲哭無淚。如果當初不貪圖中原的繁華,讓趙、齊、楚、韓去爭,而自己一心一意攻掠秦國,何至于此。大錯鑄成,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魏國霸業不在,淪落為戰國二流。
恰在此時,一位權謀術頂尖高手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橫空出世。后世諸葛亮效仿此人孤身入江東聯吳抗曹,舌戰群儒。此位權謀高手舌戰列國,外連橫而斗諸侯,足與孔明先生媲美。
舌头伸进我下面好爽动态图,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香蕉久久人人97超碰CAOPROEN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