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是福建省下轄的地級行政區,為福建古代三大城市之一(漳泉福),與亞洲四小龍臺灣隔海相望,東與廈門相鄰、南接廣東省,是泛珠三角、海峽西岸中心城市之一,中國“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生態競爭力位居福建第一,是“海上絲綢之路”九大申遺城市之一、國家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
漳州地處“閩南金三角”,核心城區為薌城區 、龍文區,圓山新城,中心城區有漳州臺商投資區、漳州開發區,是廈深高鐵、龍廈高鐵、鷹廈鐵路交匯的重要樞紐城市、國家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
簡介:(一)寺 院 龍溪古稱佛國。到明初,境內大小寺院有423所,歸屬幾個大寺院管理。萬歷元年(1573年),寺院銳減。開元寺原管院90所,只剩30所。招善寺管院49所,只剩8所。西湖管院70所,只剩31所。東湖管院4所,尚在?こ枪茉23所,只剩8所。近郭管院26所,剩14...
簡介:梁初置縣,傳入佛教派別不詳。唐開元年間(713年—741年)以后,龍溪城先后建成不少寺院。貞元年間(785年—804年),著名的有開元、北山寺等。佛教禪宗的青原、南岳兩派相繼傳入龍溪。南岳派浮石、羅漢和尚等名僧,都在龍溪城修行,城西建有羅漢院。寶歷初(約82...
簡介:xiāng城民風淳樸,崇尚善舉長久不衰。封建社會中,舉凡鋪路造橋,建寺修祠,無不慷慨解囊集資興辦。境內山溪隴畔,原本道路極其崎嶇,田徑阡陌曲折,羊腸鳥道皆是。農閑之間,一鄉之長,長期召集鄉中子弟,在轄區內共同修路,甲鄉如此,乙鄉亦如此。倘有不...
簡介:xiāng城民性慷慨豪爽,素有濟困扶貧的美德。古往今來,宗親觀念濃厚,不論是工農商學,“親引親”、“鄰幫鄰”的傳統習俗經久不衰。社會生活中,衣食住行、婚喪喜慶,一家有困難,四鄰共扶助。 清末民初,龍溪縣民間自發的社會慈善事業漸興。創辦養老所、育...
簡介:封建社會里,平民百姓入仕出人頭地的主要途徑是讀書登第。南宋,朱熹任漳州知州,倡儒學,史稱為“朱子過化”。后來書院附設朱子祠成為一俗。元明清朝代,鄉里設有社學。每逢歲前,將諸生姓名列出,敬請有學識可為師表的人過目,若許可,則在歲后擇日,備禮...
簡介:xiāng城素有憐老尊老之舉,民間家庭中,小輩辦事都要事先征求長輩意見;小輩有事外出,先告知長輩,回家后主動面見長輩;長輩身體疾苦病痛,小輩則送藥端湯、精心護理,使老人“生有所養,老有所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關心人民疾苦,尤其是...
簡介:(一)酬天敬地 每逢農歷正月初九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都要高擺香桌,備設五牲大禮,敬奉“天公”,俗稱做“天公生”。每逢農歷八月十五日都備酒肉、月餅敬祀“土地公”,以酬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天地庇佑之恩。另每月逢農歷初一、十五要敬神。生意人初二、十...
簡介:船民,即蛋民,又稱連家船民,俗稱“泊水”,自稱“船底人”。唐武德八年(625年),泉州都督王義童遣使招撫船民。貞觀十年(636年),始課半稅。北宗元豐二年(1079年),詔立水居船戶,宋有唐化里,明有水居社管轄。民國元年(1912年)3月,孫中山令開放閩粵蛋民,...
簡介:xiāng城區境內的回民歷史悠久,五代、宋朝即有西域人前來貿易香藥;元朝有大批回族人到漳州城做官。有漳州路總管馬潤、達魯花赤迭里彌實、總制陳馬兒等。 明初,回族人被大量編入漳州衛。龍溪縣軍戶到嘉靖十二年(1533年)仍有4478戶,24822人,占全縣人口的...
簡介:畬族,自稱“山哈”,即山客的意思。畬族先民“山客”在12世紀初,已活動于粵東山區。南宋建炎、紹興后,漸遷徙入閩。分布于龍溪縣西江(西溪)、九龍江流域,時稱“西畬”!肮俑恢,畬田不稅,久矣”。 宋元畬族以李、陳、吳等姓為主,今無以聞。明代,龍...
簡介:明清時,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于東郊東岳廟。 早稻浸種多在灶房,取一盒稻種置于灶頭,一敬灶神,二察看出芽率。禁止醉漢wèn種,怕褻瀆灶神,影響發芽率。秧田平整后“關田”,要插上樹青,以防牲畜或外人上秧田踐踏。稻谷將熟,要在田間插草人,頭上掛一串...
簡介:xiāng城民間自古以來,喪禮隆重,喪儀祭儀繁瑣奢侈。 (一)葬 式 唐代為土坑墓葬。五代、宋、元,民多信佛教,或實行火葬;或聽風水先生之言,停厝寺院,長期不埋,屢禁不止。明永樂三年(1405年)二月,明成祖令福建民間有喪,以禮安葬,禁暴露焚燒。時漳屬各...
簡介:壽慶,俗稱“做生日”,人逢周歲、16歲(弱冠)、20歲、壽誕(50歲以上)均要慶祝。平常生日,做壽慶的人吃染紅的雞蛋或用雞蛋煮線面,全家吃“生日面”。 舊俗認為年滿50稱“壽”,因而50歲開始做“大生日”,又稱“做大壽”,設宴酬神請客。以后每逢十年一次的...
簡介:為祈求得子,久婚未孕婦女有向授子女神——注生娘娘許愿的風氣。如果婦女懷孕了,則孕婦必須堅守各種禁忌。孕婦忌“喜沖喜”,忌夜出,忌食喜喪事的食品,忌參與喜喪事。 懷孕初期二三個月內俗稱“病子”。懷孕期間,孕婦多食營養補品,此謂“補胎”。民間俗...
簡介:南宋“娶婦之家,必大集鄰里親戚,多至數百人,椎牛行酒。女子嫁也,以妝奩厚薄,外人不得見,必有隨車錢、大率多者千mín,少者不下數百貫,若不如此,則鄉鄰訕笑,而男婦皆不滿……故男女有時而不得嫁娶”。明以來,基本上沿襲封建禮教的六禮。 民國普通人...
簡介:中元節為“鬼節”,延為“鬼月”。整個七月,大肆鋪張,各街道里巷以及農村,從初一到三十日,排日輪流做“普渡”。 七月初一稱“開巷口”,即“開地獄門”,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一盞“普渡燈”,終月不熄。直至七月三十“關巷口”,即“關地獄門”才把燈取...
簡介: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端午這一日,家家戶戶在門楣上懸插艾、菖蒲、松、柳枝、大蒜頭,叫“五端”;飲雄黃酒或以之在兒童額上涂寫“王”字;繡香包內裝中藥茱萸、檀香等香料,佩帶在兒童胸前;飲午時水、午時茶(午時到井中汲水,用以泡茶)...
簡介:清明節掃墓以祭祀祖先,《竹枝詞》詠道:“門前插柳雨初晴,令節今朝又一更。簌簌棠梨城畔路,誰家上冢祭清明!眡iāng城習俗掃墓有二種形式:一種叫“巡墓”,只用糕餅致祭,為墓冢除草添土、焚楮錠,以紙錢置墓頭。另一種叫“培墓”,先拜后土,再拜正墓...
簡介:農歷正月十五,俗稱“上元節”。 明代,用木做燈架或結燈棚于繁鬧處,十一晚即試燈。燈用紗或紙做,雜以五色,剪人物極其精巧,有一燈費數十金者。十四、十五日連街接市,熒煌如火城。游人絡繹,或擁細樂徐行,簫弦縹渺,謂之“行街”。兒童結隊張船燈,步駕...
簡介:春節俗稱“新正”。正月初一,黎明即起,穿新衣裳,禮神祭祀祖先,開門放鞭炮,叫做“開正”,1994年底市區禁止放鞭炮,此俗廢,但鄉村依舊。主婦煮甜線面湯、敬祀神祗后,每人必食,祈求全家幸福長壽。再以3碗飯,插上紅紙花,俗稱“飯春枝”祭祀先人,祝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