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國的經濟、交通、科技、工業、金融、貿易、會展和航運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地處長江入?,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申。四、五世紀的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后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
簡介:上海地區縣級以下行政性建置的記載,始見于唐代的鄉。宋開寶七年(974年)起,鄉成為縣以下的一種地理區劃與地籍區劃。宋代上海地區出現鎮、巡檢司的記載。元明時期,上海地區縣以下的基層建置主要為巡檢司。清康熙年間,嘉定縣出現基層行政組織廠。乾隆年間...
簡介:一、秦至明時期 秦置海鹽縣,治今金山縣張堰鎮南。海鹽縣區域范圍及縣以下的區劃難以考證。西漢后期海鹽縣徙治后的約600年間,上海地區分屬于鄰近各縣,各縣在上海地區的治理范圍亦難以考證。南朝梁天監七年(508年)置前京縣、中大通六年(534年)置胥浦縣...
簡介:1949年5月~1957年,上海地區分屬上海市和江蘇...
簡介:1912年1月,江蘇省撤道,裁府州廳,存縣。上海地區廢除上海道,裁松江府、太倉州。撤婁縣,并入華亭縣。改川沙撫民廳為川沙縣。上海、華亭、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隸江蘇...
簡介:明代,崇明島形成。明中葉(距今約500年前),大陸地區海岸線已達今白龍港東海泥城一線。清代,長興、橫沙地區沙洲漲出海面并有所開發。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平江南置江淮行省,治揚州路(今江蘇省揚州市)。至元十四年,升平江府為平江路,嘉定縣屬平...
簡介:唐代,上海地區海岸線已達今高橋川沙惠南大團大金山一線。唐后期(距今約1200年前),海岸線已達今欽公塘一線。 唐朝,上海大陸地區分屬江南東道蘇州華亭縣、昆山縣。崇明地區江面已有沙洲漲出。唐武德四年(621年)平江南,改吳郡為蘇州。武德七年,復置嘉...
簡介:距今6000年前,上海地區岡身(今外岡、方泰、馬橋、鄔橋、胡橋、漕涇一線)以西地區已經成陸。松江、青浦縣內湯村廟、姚家圈、廣富林等地,考古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表明6000年前先民已在上海岡身以西地區生息。遺址中還發現商、周時代遺物。約至春秋時期,...
簡介:元 至元九年(1272年) 上海地區最早的義墪璜溪義塾設立。 至元十四年(1277年) 華亭縣戶口13萬,升華亭縣為華亭府。隸屬于江淮行省嘉興路。 是年 在崇明沙置崇明州,隸屬于江淮行省揚州路。 是年 元廷在上海鎮設市舶司。 是年 華亭府繳稅糧458900石有奇。...
簡介:秦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 在今金山區東南甸山一帶設有海鹽縣城,為上海地區首個縣治。西漢后期陷為湖泊,徒治武原鄉(今浙江省平湖縣東)。 東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孫權封陸遜為華亭侯。始見華亭之名。 三國 吳在今金山區亭林以南一帶沿?诎吨...
簡介:約 6000年前 形成海岸沙岡岡身。岡身從今嘉定區外岡,經今青浦區徐涇,閔行區諸翟、俞塘,至今奉賢區江海,直達柘林。今上海岡身以西地區已經成陸。 20世紀60~90年代考古發掘,在青浦縣崧澤和福泉山、金山縣的查山等3處下層村落遺址中發現石斧、玉玦和夾砂...
簡介:上海百年要事錄 (1900~1999年) 大規模越界筑路。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大規模越界筑路。 復旦大學創辦。 1905年,馬相伯在吳淞鎮行轅舊址創辦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 整治黃浦江航道。 1906年,黃浦河道局聘用荷蘭人奈格為總工程...
簡介:上海市地處東經120度52分至122度16分,北緯30度42分至31度48分,位于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點,長江和錢塘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