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歷史常識簡介
- 發布時間:2017-09-14 14:28 瀏覽:加載中
次
-
光武中興
劉秀當上皇帝以后,便鎮壓和收編各地的農民起義隊伍,削平割據勢力,經過近十年的奮戰,統一了全國。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光武帝多次下令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減輕賦稅,精簡地方機構,懲治貪官污吏。在劉秀統治的這一時期,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史稱“光武中興”。
外戚、宦官專權
東漢的皇帝從漢和帝開始都是幼年即位。和帝即位的時候只有10歲。殤帝即位的時候還不到半周歲。安帝即位時13歲。順帝11歲即位。沖帝即位時兩歲。質帝8歲即位;傅奂次粫r15歲。他們的年紀都比較小,當然還沒有能力管理國家大事。就由他們的母親皇太后臨朝聽政,處理政事。外戚指的就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皇后的親戚們。外戚把持朝政在歷史上叫“外戚專權”。年幼的皇帝長大后,想奪回外戚手中的權力,就依靠身邊最親近的宦官打擊外戚;鹿僦傅氖菍m中伺候皇帝及其后妃的人;鹿俚玫交实鄣男湃,同樣把持朝政,拿皇帝當傀儡。這樣外戚又會利用皇帝對宦官的不滿,卷土重來。這樣東漢就出現了持續不斷的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的斗爭。
黨錮之禍
東漢后期,宦官專權,政治十分黑暗。這不僅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且引起大地主出身的官僚以及一般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不滿。首都洛陽的太學生們。利用太學這個陣地討論政治。抨擊宦官,聲勢極大。他們的活動得到官僚的支持;鹿賯儗Υ撕拗牍,誣蔑太學生和官僚結成朋黨,要對朝廷不利,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于是,造成了前后兩次“黨錮之禍”。
第一次在公元166年,在宦官的蠱惑下,桓帝通告各郡,逮捕“黨人”,牽連了200多人。第二次開始于公元169年,有六七百黨人牽涉其中,他們或被殺死,或被流放,或被監禁。接著又有1000多太學生被關押起來。所有黨人和黨人的學生、父子兄弟,以及親戚,一律免除官職,禁錮終身,不許再做官。這次黨錮之禍持續的時間達10多年之久。
十常侍專權
漢靈帝時專權的宦官集團。人稱“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他們將小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十常侍橫征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面對他們的剝削、壓迫,人們終于無法忍受,紛紛起來反抗。郎中張鈞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黃巾大起義
東漢后期,政治極端腐敗,宦官、外戚爭相專權。靈帝親政以后,更加荒淫無恥。他公開標價賣官,大興土木。他事事依賴宦官,宦官們大肆搜刮民財。他們給自己修建的宅院不亞于皇宮。上層統治者為了享受奢侈腐敗的生活,無限度地加重農民的負擔。甚至宮殿失火重建,也要向人民加稅。在這樣的壓迫摧殘之下,農民破產,無以為生。此時,階級矛盾已經達到了十分尖銳的程度。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全國28個郡同時爆發了農民起義。起義的農民頭裹黃巾,燒官府、殺長吏,一路勢如破竹,勢不可擋。
黃巾軍是利用宗教的形式發動起義的。巨鹿(今河北省巨鹿縣南50里)人張角是太平道的首領,自稱大賢良師。太平道在貧苦農民中間,廣泛宣傳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他們還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輕視天道、不愿積德、賤道養惡、聚斂財富等“六罪”。太平道還用“符水”等辦法為貧苦無靠的農民治病。這些,都從思想上動員和組織起了農民。
張角還派八個信徒分赴全國各地傳道,使得更多的貧苦農民來投奔太平道。經過十幾年的傳播,道徒發展到幾十萬人,遍及各地。他把信徒們組織起來,以“方”為單位,分為36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各設立渠帥。
太平道的首領們還做了充分的輿論準備。他們以《太平清領書》作自己的教義,還在布道時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他們還派人到各地,在官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以鼓舞參加革命斗爭的廣大人民群眾。由于政治危機嚴重,連統治階級內部的很多宦官、宮廷衛士也都信奉起太平道,并表示愿在起義時作為內應。
組織條件、輿論條件都已成熟,張角通知各方,準備在中平元年,即甲子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發動全面起義。
可是,在這關鍵時刻,一個叫唐周的信徒叛變,向朝廷告密,泄露了起義計劃。東漢王朝立即逮捕并殺害了幾位太平道領袖,僅洛陽遇害的道徒就有1000多人。
在這危急關頭。張角當機立斷,派人騎快馬分赴各地通知:起義時間提前。于是,全國八州28郡、36方、30余萬道徒“一時俱起”。因為他們頭裹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軍”。他們聲勢浩大。人數眾多。官府稱他們為“蟻賊”。
黃巾起義的爆發速度很快,東漢王朝頓時慌了手腳。面對勇猛的黃巾軍,東漢軍隊節節敗退。年僅34歲的漢靈帝又氣又急,一命歸天?上Ц髀菲鹆x軍各自為戰,缺乏統一領導和配合,逐漸被各路官府武裝各個擊破。但黃巾余部還是不斷活動。
黃巾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東漢王朝受此打擊后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文姬歸漢
蔡文姬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才女,生活在東漢末期。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有名的大學者。受父親的影響,蔡文姬從小就開始讀書、學習音樂。長大后,蔡文姬不僅能夠寫很精彩的詩歌,而且還很精通音樂。
當時社會秩序非常亂,戰爭接連不斷。人民生活在這樣兵荒馬亂的年代中,不僅生活艱難,而且時時面臨著家破人亡的悲慘命運。
而這種不幸的命運也降臨在了蔡文姬身上。有一天,亂軍洗劫了蔡文姬的家。并將其家人都無情地殺害了。目睹家人的慘狀,文姬悲痛欲絕。
亂軍見文姬年輕貌美,沒有殺她,而是把她劫持到了很遙遠、很荒涼的匈奴。
蔡文姬被迫嫁給了一個匈奴人為妻。并生了兩個孩子。雖然蔡文姬每天穿的都是匈奴衣,聽的都是匈奴語,可她的心里,卻沒有一刻不思念遙遠的故鄉。就這樣,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整整12年。
在這12年中,曹操平息了東漢的戰亂。由于曹操和蔡文姬的父親曾經是朋友。當他聽說了蔡文姬的悲慘遭遇后,就命人帶著貴重的金璧來到匈奴,將蔡文姬贖回,使她重返故鄉。
蔡文姬雖然回到了漢朝,可她心靈經受的苦難和創傷是難以磨滅的。于是,文姬就把自己的遭遇,寫成了一首非常感人的詩歌——《胡笳十八拍》。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的前身是天師道,由張陵創建。
張陵,字輔漢,東漢時沛國(今江蘇省豐縣)人,本來是太學生,精通五經。東漢順帝時入蜀,在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內)學道。公元141年,張陵造作道書,說自己是“天人下降”,特地來給百姓們傳授“正一盟威之道”,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開始傳教。因為人道者必須繳納五斗米以作酬謝。所以稱作“五斗米道”。
143年,張陵到達青城山,在這里建立了二十四教區。并在各區設治頭,張陵自稱天師,掌管全教事務。張陵的五斗米道,主要在巴蜀地區活動。張陵死后,由其子張衡繼續傳道。張衡死后,張修接掌五斗米道的領導權,一時五斗米道聲勢甚大。黃巾起義失敗后,張角被殺,張修躲藏起來,最后被張陵之孫張魯殺害。
張魯在漢中實行政教合一制度,雄踞巴漢近30年,五斗米道的勢力在漢中達到鼎盛。至建安20年(215年),曹操攻漢中,張魯降。五斗米道因而隨之傳往北方中原地區。在晉統一后,它又傳向東南沿海一帶。
豪右與門閥
豪右原是西漢時期出現的占有大量田產的豪族。他們占有大量的田宅,在鄉里橫行霸道,雖屢遭壓制而不禁。東漢建立時,豪右勢力紛紛擁眾起兵,幫助劉秀建立并穩固了政權。所以,東漢建立后豪右勢力進一步擴張,發展成為東漢時的豪強地主,并成為此后門閥士族的雛形。
東漢時期,顯貴家族的正門外豎有兩柱,用以夸耀功績,左柱稱閥,右柱稱閱,這種門第較高的豪族世家就被稱為閥閱或門閥。東漢以后。隨著士族制度的發展和興盛,門閥士族子弟享有很多特權,他們縱情于聲色犬馬,過著腐朽的生活,隋唐以后逐漸腐朽沒落。
號角
古代軍旅中使用的號角是用獸角做成的,故稱“號角”。號角是東漢時由邊地少數民族傳人中原的。由于它發聲高亢凌厲,在戰陣上用于發號施令或振氣壯威。后來。號角被廣泛使用,制角的材料也改用較易獲得的竹木、皮革,還有銅角、螺角。角的型號長短大小有別,以適應不同的需要。
王充
王充,東漢思想家,出身“細族孤門”。王充自幼聰明,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王充著《論衡》,用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尖銳批判了當時盛傳的讖緯神學和其他陳腐的傳統思想,提出了天地萬物都由元氣構成的“元氣自然說”。王充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元氣,元氣也叫“陰陽之氣”,是構成萬物的最基本的因素。“陰氣生為骨肉,陽氣生為精神。”還提出火光之喻等闡述骨肉精神的關系。“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王充的形神理論,體現了他“疾虛妄”的戰斗精神。
蔡倫
大約公元57年前后,蔡倫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家,從小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在永平末年(75年)入宮做了太監。進宮之后,蔡倫做了小黃門,職位相當低。但他頭腦靈活,機敏多才,做事又小心謹慎。到了公元89年漢和帝即位后,蔡倫即被升為中常侍,掌管文書,傳達詔令,并時常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后來又升至尚方令,負責皇室器皿的制造,尚方是專門生產御用品的機構,資金雄厚,技術完備,這給蔡倫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
蔡倫在少年時代就對造紙有著濃厚的興趣,做過許多次試驗,雖然未能造出紙來,但卻讓他對造紙的材料和一些基本工藝有了很深的了解。進宮后,他看到皇帝批閱的奏章大多用的是竹簡或木牘,極為笨重,也有用縑帛的,但由于成本太高。難于在民間普及。于是他利用做尚方令的有利條件,認真揣摩過去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經過長期反復實驗,對造紙的原料和工藝都進行了改革。他把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作為造紙的原料嘗試造紙,這樣,即擴大了原料的來源。又降低了造紙的成本。
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他造的優質紙張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用后,覺得紙張輕薄而不透漏,寫起來非常舒適,對蔡倫大加贊揚,并通令推行全國。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蔡倫因造紙有功,被封龍亭侯,人們便把這種紙稱作“蔡侯紙”。經過他的改進,不僅紙張的質量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許多,于是很快就在全國流傳開來。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和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一起,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張衡
公元78年,張衡出生在南陽西鄂一個世族大家庭,祖父張堪曾任蜀郡太守,但后來家道中落,加上父親去世得早,家境十分貧寒。
漢和帝十二年(100年),張衡為了謀生出任南陽太守主簿,掌管文書。此間,他用了10年的時間,將自己游歷時的所見所聞寫成了長達五六千字的文學著作《二京賦》,即《西京賦》和《東京賦》,用優美的詞句描繪了兩京的社會風貌,用率直的言語諷刺了時勢,將漢賦推向了又一高峰。
漢安帝元初二年(115年),張衡任太史令,主持觀測天文氣象、掌管歷法等事物,這為他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條件。經過多年的實際觀測和潛心研究,終于寫成了世界天文學史不朽的著作《靈憲》和《渾天儀圖注》。打破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論,提出了渾天思想,并從哲學的角度闡述了天地的形成、結構和日月星辰的本質和運動,還對日食和月蝕作出了科學的解釋。元初四年(117年),張衡四十歲,他將自己的理論應用于實踐,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能夠比較準確地測定天象的渾天儀。
張衡的另一個不朽的發明是地動儀。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張衡的地動儀就曾準確測出發生在千里之外的甘肅東南部地區發生的地震。同年,張衡上書皇帝要求辭官回鄉。但回鄉的第二年,這位杰出的科學家便與世長辭了。享年62歲。
另外,張衡還推算出圓周率是3.1622;他在地理方面也頗有建樹,他繪制的地圖流傳了幾百年;他的《二京賦》被譽為“長編之極軌”;他的《溫泉賦》、《歸田賦》及《四愁詩》也都稱得上是傳世佳作?傊,張衡的一生可謂“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張仲景
張仲景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他出身大族,自幼飽讀詩書,加上他自身的聰慧好學,很是父母的驕傲。他最愛讀的是《史記》,常常被書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弄得如癡如醉,特別是《扁鵲倉公列傳》所記神醫救死扶傷、妙手回春的故事,不僅讓他為之傾倒,更激發了他學醫的興趣。從此他四處搜集醫學典籍,立志要成為一名像扁鵲那樣能夠救民疾苦的良醫。然而,父母從沒想過要他行醫,而是希望他能夠在仕途上有所發展。因為在東漢時期,行醫不但不受敬重還要受到歧視。
張仲景全然不顧世人的不解和鄙視。他學醫不是為了圖虛名、謀私利,而是為了救死扶傷、為了喚醒那些篤信巫術的人們。所以,他對醫術總是一絲不茍,從不含糊,遇到不懂的地方,他總是虛心而誠懇地向那些先輩們討教。虛心求教的態度,專心致志的精神,讓他的老師們深受感動,于是將自己家傳的秘技、自己的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予給他。經過多年的苦學和求教,在張仲景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他的內科醫術已經相當高明了,在內醫界也已頗負盛名。
但張仲景并未滿足于他在內科醫學所取得的成績,他聽說數百里外的襄陽有位號稱“王神仙”的外科醫生,專治瘡癰達背,而且手到病除,因而人稱“王神仙”。立即動身,前往拜師,見到“王神仙”后,張仲景言辭懇切,態度謙恭,“王神仙”看到仲景確為救人而行醫,沒有半點雜念,于是將自己的醫學知識和盤托出,全都教給了他。
張仲景窮畢生精力鉆研醫術、救死扶傷,不圖名、不為利,無論從其高超的醫術還是高尚的醫德都不愧“醫圣”的美名。
《傷寒雜病論》
東漢末年,連年災害,加上諸侯混戰,使得疫病肆虐。張仲景的家鄉南陽地區也接二連三地發生瘟疫,很多人都因此命喪黃泉。真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專泣之哀”。10年之間,張仲景的家也由200多口人的大家族變成了幾十口人的小家庭,這些人大多是因患傷寒而死。于是,張仲景痛下決心,一定要研究出治療傷寒病的方法。經過幾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和不計其數的臨床經驗,張仲景終于寫成了繼《黃帝內經》之后的又一部寶貴的醫學典籍——《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為《傷寒論》,中卷和下卷為雜病論,書中共有113個處方,個個都有奇效,因此,被后人稱作“經方”。對現代中醫學上的一些疑難病癥也有著很好的療效,中醫學常稱《傷寒雜病論》為“醫方之祖”。該書總結了自秦漢以來的理、法、方、藥等醫藥理論,確立了辯證論治的基本方法,這一思想對后世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絕對的主宰作用,F在的“傷寒學派”就是由歷代醫家繼承發揚張仲景的醫學理論而成長起來的。其影響不僅限于國內,在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和朝鮮都受到很大的推崇。
建安文學
東漢建安(公元196~220年)年間和稍前及稍后一段時期的文學,統稱為“建安文學”。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輝煌時代,主要代表作家有“三曹”及“建安七子”。
建安詩人大都經歷了漢末的離亂,所作詩歌主要是因事而發,悲壯慷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建安文學在悲壯慷慨的基調中,感傷離亂,悲憫人民和慨嘆人生相聯系,從而激起及時建功立業的政治豪情,顯得“志深筆長”、“慷慨多氣”,是品格沉郁的典型代表。這一獨特的風格使它被后世稱為“建安風骨”。
《漢書》
《漢書》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班固撰,原書一百篇,后人析為一百二十卷!稘h書》經班彪、班固、班昭、馬續四人方才完成,全書沿用《史記》體例,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并創立《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成為后世紀傳體史書的準繩。
《漢書》包括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所記史實起于漢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前206年),迄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記載了西漢230年的歷史!稘h書》既記載了西漢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及長安的興建沿革。又保存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民俗風情及歷史人物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研究漢代長安的最主要史籍之一。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證字源的字書,作者為東漢時期的許慎!墩f文》原書有十四篇,敘目一篇。正文以小篆為主,收入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還有古文、籀文(古代的一種字體,即大篆)等異體字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說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在流傳中被改動較多,現在的版本由宋朝徐鉉校定,和原書相比,徐氏版本的篇目很多,每篇又分成為上下卷,共三十卷,收入九千四百三十一字,異體字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說十二萬二千六百九十九字!墩f文解字》改變了秦漢以來的字書編纂方法。將收入的字編成四言、七言韻語的形式,部首編排法首次問世。許慎總結了前人的“六書”理論,創造了系統解釋文字之法:先解釋字義,再分析字形構造,最后注明讀音!墩f文》對古文字、古文獻的研究很有價值,因此對其考據的文人學者頗多,以清代為例,僅為《說文》作注的就有幾十家,其中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王筠的《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及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最受推崇。
佛教傳入中國
東漢時期,漢明帝有一次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頭頂上有一道白光的金人,繞著大殿飛行,忽然升到空中,往西去了。
他醒了以后。就把這個夢告訴了大臣。博士傅毅說:“天竺有一位名字叫做佛的神。陛下夢見的金人就是天竺的佛。”
傅毅所說的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一位王子放棄了宮廷的貴族生活,出家修行,創立了佛教。后來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把他的學說記載下來,編成了佛經。
漢明帝對傅毅的話產生了興趣,他就派兩名官員到天竺去求佛經。這兩人到了天竺以后,受到當地人的歡迎。當地人向他們介紹了佛教教義,并贈送他們佛經。
公元67年,兩名官員帶著兩個天竺僧人,用白馬馱著一批佛經和一尊佛像,經過西域,回到圜都洛陽。
從漢明帝開始,佛教正式進入中國,并不斷發展起來。佛教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白馬寺
白馬寺于公元68年建于河南洛陽市東12公里處,是我國最早的佛寺。漢明帝派使臣到西域取經歸來后,傳旨修建這座寺院。因為佛經、佛像是用白馬馱來的,故名“白馬寺”。白馬寺是我國官府建造的第一座佛寺。它坐北朝南,長方形的院落,依次排列著五重殿閣,即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昆盧閣。
-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舌头伸进我下面好爽动态图,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香蕉久久人人97超碰CAOPROEN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