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指哪五霸,“春秋五霸”的八種說法
- 發布時間:2017-06-23 20:20 瀏覽:加載中
次
-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期。在這290多年間,社會風雷激蕩,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480余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五個霸主:相傳,春秋初期的諸侯列國就有140多個。經過連年兼并,到后來只剩下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也是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也是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被稱為“春秋五霸”。歷史上的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最先成為霸主的齊桓公:齊國在齊桓公統治時期,任用管仲為相,促進了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
齊桓公是在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即位后,便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日益強大起來。齊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后來,齊桓公又召集諸侯國在蔡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會盟上正式承認了齊恒公的霸主地位。
不能算霸主的霸主宋襄公:齊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爵位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己莫屬。
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來,然后指揮500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宋國。最后宋襄公被楚國抓走后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講仁義是使宋襄公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而以仁義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過他也是有名無實,不能算是真正的霸主。
中原霸主晉文公: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
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他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相當于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后撤退90里。古代軍隊行軍30里叫做一舍,90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后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于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
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后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后,晉文公又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從此便成了中原的霸主。
另一個中原霸主楚莊王: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并了一些小國,國力日漸強盛。
齊國衰落后,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帶領秦國強大的霸主秦穆公: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日益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于向東的通路為晉國所阻,因此便向西吞并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
諸侯大國不斷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F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新興的地主階級也紛紛起來奪權,周朝的奴隸制實際是處于“禮壞樂崩”的境地。
小知識 “春秋五霸”的八種說法
從古至今,關于“五霸”至少出現過八種說法,這八種說法如下:
。1)“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史記》
。2)“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7)“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鄭莊公、楚莊王”——《辭通》
。8)“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夫差、勾踐”——部分中學課本。
-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舌头伸进我下面好爽动态图,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香蕉久久人人97超碰CAOPROEN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