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懿侯聽了很高興,就跟趙成侯合兵一起進攻魏國。趙成侯與韓懿侯親率兩國軍隊,聯兵大舉討伐魏國。聯軍向魏國都城安邑進發(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罃坐鎮都城,連忙派出魏軍在濁澤迎戰。韓趙聯軍勢大敗魏軍於濁澤,進而包圍安邑。
此時,韓懿侯和趙成侯發生了分歧,趙成侯主張除去魏君,擁立魏緩,割地而退。韓懿侯認為這樣會被其他人視為貪暴,他主張把魏國分裂為兩國,使魏國不強於宋國、衛國,則韓趙兩國日後再無魏國之患。
雙方固執己見。韓懿侯不悅,遂乘夜率領韓國軍隊離去。趙成侯見趙軍勢孤,不能再戰,也領軍撤走。聯軍不戰自破,安邑之圍即解。魏罃殺死魏緩,自立為君,是為魏惠王。
過程
周烈王七年,國君魏武侯去世,兒子子罃和公中緩爭做太子。公中緩勢力較弱,逃往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境)求助。魏國大夫公孫頎也從宋國進入趙國,再轉去韓國(今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都城鄭(今河南新鄭),勸韓國發兵破魏。這時,趙成侯與韓懿侯為了削弱魏國,乘其內亂,親率兩國軍隊,聯兵大舉攻魏。聯軍在黃河以北集結匯合,然后進攻魏國城邑葵(今河南焦作西北),一舉將其攻克,鼓舞了士氣。接著,揮兵西進,攻打魏都安邑(今山
西夏縣西北)。子罃坐鎮都城,連忙派·出魏軍在濁澤迎戰。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聯軍勢盛,大敗魏軍·,進而包圍安邑。子罃在安邑城內束手無策,只好靜觀其變,尋機破敵。聯軍營壘中發生了分歧,趙成侯主張“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韓懿侯則認為“不可”,主張“魏分為兩,不強于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史記·魏世家》)。雙方固執己見。韓懿侯乘夜率其軍隊離去。趙成侯見趙軍勢孤,不能再戰,也領軍撤走。聯軍不戰自破,安邑之圍即解。子罃自立為魏惠王。
點評
此戰,聯軍在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由于趙、韓的嚴重分歧,因不能協同而由勝轉敗,使魏國終免于分割。而魏子罃戰敗后,在幾乎頻于絕境的情況下鎮靜待敵,采取靜觀其變的策略,尋找機會,各個擊破,卻反敗為勝,保衛了魏國領土的完整,給韓、趙兩國以沉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