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在我國歷史上非常知名,這一方面是因為以《三國演義》為首的通俗文學、戲曲作品對當時的許多軼事進行了改編和傳播,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的人物和故事確實非常精彩,讓人很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主動進行再次傳播。不過,隨著三國故事的廣泛流傳,其中的一些人物卻因為名字比較生僻而常被念錯。
舉例來說,這六個三國人物就經常被念錯名字,要全部認識可謂非常不容易。
我們第一個要說的,便是東漢末年起就割據一方的大軍閥士燮。士燮生于交州蒼梧郡的廣信縣,也就是今廣西梧州一帶,在當時,士家可以稱得上是交州聲望最高的大族,不但士燮的父親在桓帝時曾擔任日南太守,士家的其他成員也有不少都擔任著地方官。靈帝時,士燮被任命為交趾太守,而在交州刺史朱符對民眾橫征暴斂而遭到驅趕后,他便成為了交州百姓心中的新任領導者。
據《三國志》記載,士燮為人"體器寬厚,謙虛下士",因此當時很多名士都為了躲避中原戰亂前來投奔,為交州打了一個很好的"廣告"。東吳崛起后,士燮很識相地交出了領地,也得到了孫權的撫慰,最終,士燮病逝于黃武五年(226),享年九十歲。士燮的姓非常簡單,但他的名卻十分復雜,足有十七畫,發音是"xiè",意思是調和、調理。因為名字比較生僻,所以常有人叫他"士變",甚至有人故意將其名念成形近的"土鱉"。
第二個名字不簡單的人是傅巽,他是西漢時期"千里斬樓蘭"的著名將領傅介子之后。據《傅子》記載,傅巽為人外表端正、博學多才,但他最為人稱道的還是識人之明。當年他在荊州時,曾預測同為荊州名士的龐統是"半英雄",并斷定裴潛日后會憑借自己高尚的品行名揚天下。不久之后,龐統投靠劉備,始終位居諸葛亮之下,而裴潛官至尚書令,以德行出眾而聞名。
傅巽效力曹魏時,思維敏捷、辯才出眾的魏諷曾經憑借出眾的才能得到人們的夸贊,但傅巽卻料定他日后定會謀反,結果,他果然又說中了。傅巽名字中的巽讀作"xùn",有兩種解釋,一是八卦之一,代表著風;二是通"遜",表示謙虛恭順。筆者認為,除非他的父母是狂熱的道教愛好者,否則后者應該才是他名字的具體含義。
東吳重臣步騭的名字也常被人讀錯,他出身不凡,祖上是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人"中的步叔乘。東漢末年,步騭為了躲避戰火來到江東,后來被孫權征辟,靠著才干和勤勤懇懇的態度從小小的主記一步步做到了右將軍、驃騎將軍,甚至還在陸遜去世后擔任了東吳的丞相。他的名字應該被讀作"zhì",有評定、排名和雄馬的意思。
袁術麾下將領橋蕤的名字也算是比較生僻,他為人忠厚穩重,即使袁術性格惡劣,還大逆不道地僭越稱帝,他還是為其四處征戰,不遺余力。袁術稱帝引起公憤后,曹操便派兵前去討伐,橋蕤拼命死守,最終兵敗身亡。橋蕤的蕤字應該被讀作"ruí",指的是花蕊或是花草下垂的樣子,用今天的眼光看,可能更像是一個女生的名字,而不適合一個死戰到最后一刻的猛將。
除了名字不好認,三國時期還有一些姓氏特別的人物,如荊州名士蒯良,他在歷史上是為荊州牧劉表出謀劃策,并且是常常給出非常有價值的良策妙計?上У氖,劉表為人優柔寡斷,常常是不愿完全將其采納而錯失良機。蒯字的讀音是"kuǎi",關于其姓氏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取自商朝時就存在的蒯國,屬于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姓氏復雜難念的還有名將麴義,他本是冀州牧韓馥的下屬,但因為韓馥為人實在過于懦弱無能便選擇了反叛。后來,他與正想吸納人才奪取冀州的袁紹通力合作,成功逼韓馥讓出了州牧之位。在此之后,麴義便為袁紹四處征戰,并屢立戰功,表現非常出色。在袁紹與公孫瓚爭奪河北霸權的界橋之戰中,麴義也表現優異,他率領八百精兵斬殺了敵軍上千人,并把氣勢洶洶的公孫瓚一路趕回了大營。
不過,因為自認功勞頗高,麴義逐漸膨脹,甚至有了不軌的念頭,得知此事后,袁紹便先下手為強,將其召來見面,并趁機誅殺。麴字念作"qū",被認為最初是脫胎于麴姓,是西漢時被牽連而撤職的尚書令鞠譚為了避免加害而改。時至今日,麴姓依然存在,只不過已經是非常稀少了。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