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錢學森是將軍嗎?不是。錢學森是士兵嗎?不是。錢學森是一個科學家。錢學森和戰爭根本不搭邊,他也不會投入到戰場,他只會做做研究、講講課,但是他比5個師的兵力還要強。我引用錢學森的例子并不是要說明什么,我只是單純的強調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并不一定就在戰場上。
不可否認一位優秀的將軍可以改變戰爭的勝負幾率,但是“一力破萬法”,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陰謀詭計都不堪一擊。人們對戰爭有一個非常大的誤解,那就是戰爭的勝負是在開戰之后決定的。但是往往戰爭在開戰前就已經決定了勝負,非洲的小國與中美開戰只有死路一條,十個孫武都不能彌補實力的差距。我們言歸正傳,江郎今天文章的主題是從農業發展上看,為什么長平之戰趙國會輸給秦國。為什么從農業發展上看這件事?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農業對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性。
農業對封建王朝的重要性
農業對軍事的影響
在冷兵器時代人海戰術是一項非常厲害的戰術,《孫子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在古代軍隊數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很多將領夸大軍隊數量,提高士氣的同時還能恐嚇對方,就連韓信都覺得“多多益善”。影響軍隊數量的一項重要因素就是國家人口,影響國家人口的重要因素就是土地(農業)。土地(農業)-人口-士兵,這是息息相關的,土地(農業)的增加會引起一系列的增長,因此古代中國的基本國策多數都是重農抑商。
農業對經濟的影響
土地收入是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基本上土地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三成以上,因此農業的增長一定會使經濟得到增長。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首先國家可以大面積推廣鐵制農具,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而且國家可以通過一些惠民政策改善民生,吸引更多百姓耕種,這一方法在亂世比較常見。另外經濟還有用到教育、軍備方面,對各方各面的影響都非常大。在亂世時會出現“馬太效應”,比如說戰國時期秦國鼓勵耕種,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一系列的鼓勵耕種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三晉流民,人口、農業、經濟都得到了飛速發展,造成了“窮者(三晉)越窮,富者(秦國)越富”的情況出現。
綜上所述:農業對古代封建王朝非常重要,帶來的連鎖反應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古代中國對外貿易并不發達,商人基本上都是負責生產資料的流通,不會產生更多的生產資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商人的地位普遍比較低,“士農工商”這個地位排名就是一個例子。也正是因為商人的產出不如農民,所以封建王朝普遍比較重視農業發展,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重農抑商。周朝和秦朝的交替其實就是奴隸制經濟向封建經濟的轉變,但是當時都不知道怎么轉變,誰(商鞅)能先摸索出未來誰(秦國)就是最后的勝利者。
秦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
秦國是從商鞅變法之后才開始重視農業的,商鞅變法可以說是秦國一個分水嶺。變法之前秦國還是比較弱的,根本就打不過魏國;變法之后秦國的發展非?,攻守易勢魏國根本就不是對手。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重農抑商,想盡一切辦法將百姓的上升通道固定到“耕戰”上。秦國的對農業的主要政策如下:
1:盡可能增加耕地
《墾草令》就是為了增加耕地而下發的政策,其主要內容就是通過免(降)稅、免(降)徭役,獎勵開墾的手段刺激百姓開墾荒地的積極性,盡一切可能開墾國內的荒地,增加國家可耕地面積。在當時百姓想要吃香的喝辣的只能靠種地來達成夢想,畢竟秦國重農抑商,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不如種兩畝地實在。
2:增加種地積極性
降低土地稅收是增加種地積極性的最好方法,因此商鞅把耕農的稅收降至十抽一(在當時已經算低的了),而且頒布了階梯納稅法,也就是農民種地越多,納稅比例就越小。所以別以為你不種地就沒事了,你不吃飯事小,少納稅事大,秦國會想盡一切辦法讓你盡可能的種地。這一措施是盡可能避免百姓荒廢土地,要讓耕地最大化利用。而且這種方法有很多,比如處罰那些不好好種地的人、提高農具的效率、不增加開墾荒地的稅賦、提高糧食價格、強令百姓分家(家有兩個兒子就需要讓成年人分出去),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都是為了增產,用一個通俗的例子來說就是先把羊群養多、養大,然后每只羊少薅一點羊毛。薅的羊毛少,羊不痛不癢,少薅的羊毛就靠數量彌補。
3:阻斷經商的道路
商鞅禁止商人販賣糧食、加重商人銷售稅、禁止百姓經營旅店、商人必須為軍隊提供軍械、加重流動商人的稅賦,這一系列的目的就是提高、加重經商的成本,避免老百姓都想著靠經商賺錢。這一切的目的都是讓老百姓盡可能走靠農業發家致富的道路,一點都不夸張的說在當時農業就是“荷蘭病”,人們的上升通道固定在耕戰上面了。而戰爭是有風險的,但是種地沒什么風險,國家一直在給你兜底。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發展十分迅速,以至于司馬遷評價道:關中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后世描述秦國境內“粟如丘山”、“秦國富天下十倍”“天下莫若”。
秦國非常注重農業,因此國家發展十分迅速,在長平之戰前秦國絕對是一個龐然巨物。而與之相比的趙國在農業上就不如秦國,因此在長平之戰時昏招頻出。
趙國對土地的重視程度
趙國和秦國不一樣,趙國地處中原,農業發展的底子就比秦國強。在趙國建國之前智氏曾經進攻過趙氏,但是“邯鄲倉庫實”,智氏久攻不下,直到最后趙氏反擊后一敗涂地。趙簡子時期趙國就以軍功授田,對土地對重視可見一番。在趙肅侯游大陵的時候,相國進諫:“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可見在當時趙國是非常重視農業的!妒酚·蘇秦列傳》中記載:“趙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但是在之后趙國的農業政策就發生了改變,以至于在長平之戰時需要去借糧。這期間發生了什么?影響趙國農業的主要因素為:
1:秦國農業的追趕
《禹貢》對各地的土地質量都做了評價,對趙國(冀州)土地評價是中中,對秦國(關中)土地評價是上上。原本趙國的農業比秦國強是因為趙國的農業底子強,但是商鞅變法之后秦國對土地的重視程度迅速提高,農業發展也飛速提高。農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就會陷入瓶頸,土地質量決定著農業的天花板,趙國的土地質量不如秦國,所以農業被趕上來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趙國的農業想要突破瓶頸只能通過兼并土地或者農業技術革命性更新,可惜的是趙國并沒有大肆擴張土地,也沒有引進新的農業技術(原本都是用鐵制農具耕種,但是秦國采用了新的耕種技術-牛耕,趙豹曾說秦用牛耕不可與戰,這就說明趙國并沒有采用農耕或者說沒有大規模普及農耕),所以農業上越來越落后秦國。
2:荷蘭病
蘇秦說趙國“粟支數年”,但是在長平之戰的時候趙無粟,而且在之后世人評價趙國:“商賈錯于路,諸侯交于道;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務本。”為什么趙國的農業會出現雪崩式衰退?史書不會解釋原因,史書只會陳述現象,我們需要從蛛絲馬跡中尋得原因。史書記載的是趙國重商,在當時趙國身處中原地帶,交通十分便利,出現走商也不足為奇,呂不韋就是邯鄲附近的投機商人。走街販賣的商人影響并不是最大的,影響最大的就是“荷蘭病”。當一個國家的某一領域經濟異常繁榮就會導致其他領域經濟的衰落,這就是經濟學家經常說的“荷蘭病”。
長平之戰前秦國的人口、農業、軍備都急劇擴張,而且燕齊之間的國戰更是把兩國經濟打得稀巴爛。秦國的擴張(兵器、農具)、燕齊的重建工程,他們都需要鐵。根據供需原理,當市場上鐵的需求變大,那么鐵的價格也會隨之上漲。趙國是冶鐵大國,這一點是經過考古證實的。僅在邯鄲的煉鐵遺址就有二十多個,而且在趙國境內發現了大量的戰國冶鐵遺址,可見冶鐵是支撐趙國繁榮經濟的一項重要支柱。冶鐵業的繁榮勢必會導致其他行業的衰弱,就像美國,全民搞金融了那么制造業必定會衰微。而且秦國一直是進口鐵的大戶,秦趙戰爭一開貿易中斷就是大概率發生的事,趙國的虛假繁榮經濟勢必會衰退,農業衰微的弊端就會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就曾經出現過糧食戰爭的例子,此時秦國會不會通過提高鐵的價格誘使趙國把經濟中心轉向冶鐵,從而荒廢土地哪?這是一個迷,但是冶鐵業的繁榮導致農業衰落這是事實,在當時趙國的農業確實衰落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趙國的土地數量、質量、技術、重視程度皆不如秦國,而且趙國的經濟是靠冶鐵、走商撐上去的,戰爭一開這些東西勢必會受到打擊,經濟衰退很正常。但是秦國不一樣,秦國的經濟主要支撐支柱就是農業,商業占比要稍微小一些,商業衰退帶來的影響也比趙國小。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導權,趙國就相對來說要被動一些。而且雙方農業發展也不在一個層次,儲糧自然也不一樣。正所謂:“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雙方都或多或少面臨了斷糧的困境,因此雙方都因糧食出了一些昏招,但是趙國出的昏招要比秦國嚴重。
雙方在長平之戰中因糧食出的昏招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并且包圍了上黨郡。當時上黨郡守不愿意降秦,所以就想著去投降趙國。在接受上黨之前趙王還曾問過國內的意見,趙豹知道趙國與秦國在農業上的差距,所以認為不應該開戰。但是年輕的趙王聽信了主戰派(趙勝)的觀點,選擇接受上黨,隨即引發了秦趙戰爭。
在第一階段趙王聽信了趙勝的建議,讓老成的廉頗去迎戰。廉頗是老將,他與秦軍一番拉鋸之后就選擇堅壁清野,以逸待勞。但是趙國沒有糧食啊,趙王根本就耗不起。在當時趙國還向齊國借糧,可惜的是沒借到。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犯下了兵家大忌-“急于求勝”,秦國利用趙國的思想弱點散布“秦軍怕趙括”的流言蜚語,民間輿論、糧食短缺迫使趙王更替將軍,陣前易帥。
在這個時候趙王急于求勝,迫切得希望結束戰爭,然后讓軍隊、民夫回國,不要耽誤了秋收。趙括繼承了其父的勇,但是并沒有繼承其父的謀略。他急于求勝而且持才傲物(輕敵),這兩點是致命的缺陷,也是日后秦軍的主要突破口。更替將軍的主要原因就是糧食短缺,如果不是糧食短缺,那么趙王大可以讓廉頗和秦軍耗著,反正自己的運輸成本比秦國的運輸成本要低。這樣就算不能拖垮秦國也能讓秦國陷入焦慮中,自己逐漸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如果能做到,那么就不會有長平之戰的慘敗,但可惜沒有如果。
之后趙括急功急利忘記了窮寇莫追,以至于自己落入白起的包圍圈。但是白起包圍趙括之后始終不能殲滅趙括,趙括堅守了40多天。我并不認為白起這是要活活困死趙括,因為戰爭的不穩定因素太多了,這里僵持一天那么后勤成本就會大一分,山東六國合縱連橫的可能性就多一分,戰敗的幾率也會多一分。白起應該不會拖著,畢竟時間越長越危險。而且秦昭襄王動員河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去支援長平,可見在當時秦軍也不容樂觀。這個時候添油戰術的強大就彰顯出來了,秦國不斷添油,而趙國無力添油。本質問題就是趙國農業不如秦國,耕地養活的人口數量遠遠少于秦國。
在包圍四十多天后,趙軍因為斷糧而宣告投降。而在之后秦國坑殺了趙國降兵,坑殺原因后世議論紛紛,但是糧食不足這一原因是主流觀點都承認的。秦國因為糧食不足所以坑殺了趙國降兵,從而激起了趙國的反抗情緒,導致邯鄲戰爭的失敗。這一昏招雖然沒有使秦國戰敗,但是卻阻礙了秦國統一的道路,山東六國對秦國的抵抗情緒有加無減,尤其是第一梯隊的趙國。
總結
錢學森的貢獻是在軍事裝備上的,美國人認為他能比得上五個師。而商鞅的貢獻是在農業上的,雖然沒有直接提高秦國的軍事力量,但是農業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人口激增、儲糧豐富)絕對是影響秦國戰斗力的因素。而秦國對農業足夠重視,因此才能在角逐中勝出,完成統一大業。這一點值得后世學習,農業才是國家立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