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可以說是古代時期人們對外交流的窗口,城門方便了人們出入往來。不過,在戰爭時期的時候,城門則是以城墻包裹的封閉空間的薄弱點,是敵方將士用來攻城掠池的一個重大突破口。
一座城門在整座城池防御體系中的軍事地位,與其地理位置密切相關。
控扼兩江的朝天門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為重慶城其他八開門所不及。作為軍事防御工程,其正門之外筑有甕城,攻破甕城門而沒攻入主城門,會被甕中捉鱉。
甕門北向,與正門呈直角,兩座城門上均立有高聳的城樓。“朝天門”三個字刻在甕門上,正門額上橫書“古渝雄關”四個大字。
老地圖上的朝天門,九開八閉中唯一的三重城門
古地圖顯示,朝天門在歷史上曾豎立過第三重城門,這是非常罕見的規制。從氣勢來看,朝天門就像正門上所書的“雄關”那樣,仿佛渝中半島的門神,護佑著重慶城的安危。
攻方皆繞開朝天門
然而,我們遍閱歷史上重慶所經歷的戰事,發現朝天門從未處于攻守雙方的對峙中心,甚至受戰事波及的記載也非常寥寥。
以幾次重大的戰事為例——
張獻忠陷渝,由長江溯流而上,在抵達涪州后,并沒有繼續進逼朝天門下,而是從南岸繞行至重慶上游,從浮圖關一路攻入了通遠門。
天啟年間永寧土司奢崇明造反,其部下叛據重慶后,著名女將秦良玉趨兵卷甲扎營南岸的南平關,在將叛軍布置在兩江的戰船悉數燒毀的形勢下,仍然沒有進攻朝天門,而是聯合其他明軍從浮圖關一路攻入通遠門。
宋蒙戰爭時期,蒙軍對重慶城多次圍攻,分別攻打過太平門、千廝門、洪崖門,最后是宋軍內部的叛徒打開了鎮西門(通遠門前身),將蒙軍引入城內,才使得重慶徹底淪陷。
重慶歷史上發生戰爭最多的是通遠門
在這些重慶史上著名的戰役中,朝天門都不是戰火紛飛之地,更沒有哪一場“朝天門戰役”之說。
歷朝戰事記載僅兩次
仔細挖掘,朝天門出現在戰事中的記載只有兩次。
一是明朝滅大夏國時,明將廖永忠與湯和在朝天門前接受大夏國君明升的投降,兵不血刃拿下了重慶城。明軍從三峽開始一路節節勝利所造成的軍事震懾,使得廖永忠剛抵達銅鑼峽,明升就已覺得大勢已去、無力回天,只好奉表請降,給自己留條活路,所以這次等于是對重慶城進行和平接收,朝天門前沒有打響一槍一炮,算不上攻城略池。
在重慶建立大夏政權的明玉珍
另外就是順治十五年(1685),入川清軍剛剛取得對重慶城的穩定控制,夔東十三家聯合南明軍隊溯流而上反攻重慶,據當時清軍的塘報稱:“賊船一百余只蔽江而上直抵朝天門,與我兵對敵,鏖戰多時,一股分沖保江(即嘉陵江)至臨江、千廝等門,一股由大江上至南紀、出奇、金子等門,我兵兩江對敵,用大炮打壞賊船六只,傷賊無數。”
看來這次以船隊攻打朝天門的效果不佳,攻方一見討不到便宜就分兵沿兩江而上擾襲其他各門,結果被嚴陣以待的清軍以火以炮給轟退,損失慘重。
除此之外,朝天門再也沒有出現在其他戰事的記載中。
朝天門止戰之殤
這么重要的一座城門,不是重慶城的“火藥桶”,倒像是一個“滅火器”。
我們可以從朝天門的地理位置來作出分析:一是它地處兩江交匯的位置,二是它地處重慶城的位置。
重慶城被兩江環繞,是一個半島地形的洲城,這兩條大江既是重慶與外界聯系的重要航道,又是天然的軍事屏障,相當于巨型的護城河。輿地學家顧祖禹曾評價:“重慶三面臨江,春水泛漲,一望彌漫,不可卒渡,其出入必經之要道,惟佛圖關至二郎關一路耳”,就是對重慶城軍事地理的概括。
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峽大壩蓄水后的朝天門,水流平緩。兩江交匯之處的朝天門,過去江面寬廣,水流湍急,如果從這里攻城,除了面臨搶灘登陸的難度之外,還會受到從兩江方向的夾擊,處于軍事上的不利位置,為應付兩翼還不得不分散兵力,較之靠長江和嘉陵江一側的城門,其攻打的難度更大。
就算能在河灘登陸,背水仰攻崖岸上的山城,也是軍事大忌,一旦背后的江路被切斷,將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
民國時期,朝天門城下的江灘和對面的江北
因此,一個稍有眼光的將領在選擇怎樣進攻重慶城時,會看到朝天門不但不是這座洲城的薄弱點,反而是難度最大的硬骨頭,夔東十三家的失敗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從震懾意義上說,朝天門真還是守衛這座城市安危的一道閘門。
古渝雄關傲然挺立
攻打難度大不代表沒有死拼的必要,如果突破一個要塞就能擊潰整條防線,那么不管這個節點有多艱險、守方下了多大血本,攻方也一定會絞盡腦汁去攻堅克難。
然而就朝天門處于重慶城的位置來說,它不但不是這個城防體系的軍事高地,反而位于全城最低處。
朝天門崖壁高聳,易守難攻
重慶是一座立體的山城,一條大梁子將重慶劃分了上下半城,下半城位于朝天門至南紀門一線的長江沿岸,與上半城通遠門片區的落差有好幾十米,地勢上呈現出一種由東南向西北抬升的階梯狀。在這座層次分明的山城上,通遠門無疑是地勢最高的一座城門,同時也是重慶城唯一不濱江的陸路通門。
欺山不欺水,居高不臨下,在以冷兵器為主的古代戰爭中,這些樸素的原理對軍事行動的制約是非常明顯的,歷來攻陷渝城者多以通遠門為突破口,一是因為從浮圖關過來的陸路是重慶這個扼頸半島唯一不受江水影響的通道,二是因為通遠門是重慶城的制高點,突破了這里可以對四周與下半城形成有利的軍事控制。
所以,守方會千方百計的加強通遠門的防御,在這里架炮臺、吊閘門,而這個軍事高地依然是攻方孜孜以求的突破口。
反觀朝天門,就算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攻入城門,這里卻是全城的低地,你還得繼續仰攻,面對來自上半城的俯沖與側翼的夾擊。
其實下半城的城門都存在攻打價值的問題,即便一時攻入,只要居于高位的上半城仍然掌握在守方手里,整個城防體系就不會受到致命性打擊,守方就還有很大的反撲機會。這對于經歷萬難突破江險的攻方來說,確實有些得不償失。
攻打的難度很大,攻打的價值又很小,這就是歷史上朝天門很少發生戰事的原因。
朝天門正門上書寫的“古渝雄關”,闡釋著這座城門自古以來就雄踞渝州,未嘗攻破,一直護佑著這一城民眾的安危——販夫商賈可進,八方貨物可進,但攻城的兵士不能進。
九開八閉最重要的一個城門,因未嘗戰火,在經濟和交通上的重要作用,已經蓋過了軍事上的卻敵功績,傲然挺立在時間的長路上,就算門樓在百年前已經拆掉,它依然挺立在世代重慶人的心中。
歷朝戰事僅記載2次,為何歷史上的朝天門很少會打仗?看到這里,想必大家都已經知曉答案了吧!掌握歷史資訊,豐富我們精彩的生活,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