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等城中諸山_《桂林市志》
- 發布時間:2018-02-07 23:37 瀏覽:加載中
次
獨秀峰
位于市中心的古王城內。海拔216米,相對高度66米,東西長120米,南北寬50米,山體
面積0.6萬平方米。唐代建中元年(780)鄭叔齊《獨秀山新開石室記》認為,獨秀峰山名來源
于南朝始安郡太守顏延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詩句。當晨曦初微或夕陽西沉時,光
耀山崖,燦若金紫。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 張祥河于山崖題“紫袍金帶”榜書,故山又名
“紫金山”。獨秀峰是由淺灰色厚層狀及中厚層狀質純的石灰巖構成,主要由三組幾乎垂直
的裂隙切割,從山頂直劈山腳,通過水流作用,不斷溶蝕、崩塌,故形成今日絕壁孤峰。它
“凝秀獨出,頗與眾山遠”,其平地峭拔,孤峰高聳,端嚴秀整,側視如卓筆,獨立于城中,
被古人譽為“南天一柱”。清代詩人袁枚《題詠獨秀峰詩》:“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
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狈逦髀从惺汶U道直上峰巔,中經允升門、
清代小謝亭遺址、南天門,而每一道轉折都有不同的景觀出現,其中有樂山、探奇、瞻云之
別,有諸如“秀奪群峰”、“螺磴穿云”、“高標獨秀”、“昆侖天柱石”、“凌霄”等題
刻。身臨絕頂,憑高四望,“遠近諸山環拱,如煙云杳靄間,蓋城中登眺,以攬數十里之奇
勝,莫如此峰”。峰東麓有讀書巖,分上、下層,上層有天然石窗、石榻,明朗空曠;下層
為水洞,與月牙池相通。南朝始安郡太守顏延之常來此讀書賦詩,后人因名之為“讀書巖”。
從巖口西上,有天師巖,巖口原刻有張天師像,巖前原有太平樓,今僅存遺址。由此下為太
平巖,舊名西洞,明嘉靖十五年(1536)靖江王命人開拓,獲太平通寶錢一枚,以為吉兆,即
以太平名巖,洞口刻劉海戲蟾圖,做亦稱劉海洞。巖內高敞曲折,長31.5米。峰西北麓有雪
洞,洞壁乳石潔白狀如藕,因名雪藕洞或雪洞,洞深32米,南通太平巖。獨秀峰地處城中,
開發甚早。唐代大歷年間(767—797)桂州刺史李昌巙在山南建宣尼廟,辟學宮,開辦了桂林
最早的學校。宋代又建鐵牛寺(報恩寺),宋元yòu年間(1087—1094),桂州知府孫覽為追懷顏
延之,特在讀書巖旁建“五詠堂”。元代至順二年(1331),元太子妥歡鐵木兒徙居于鐵牛寺,
登基后改建為萬壽殿。明代靖江王筑王城,納峰于城中,峰下辟為御花園,于峰北麓開拓月
牙池,又在山上山下大建亭臺樓閣,盛極一時。清光緒十七年(1891),朱樹德將“獨秀奇峰”
列入桂林續八景之中。民國14年(1925)為紀念孫中山,以峰為中心建立中山公園,又在峰東
麓建仰止亭、 中山紀念塔。歷代對獨秀峰的題詠頗多,現存摩崖石刻有136件,“桂林山水
甲天下”一語最早出自南宋嘉泰元年(1201)權知靜江府事王正功題詩中,詩刻讀書巖口。
伏波山
位于濱江路北端, 東瀕漓江,北臨疊彩山,西南與獨秀峰相望。海拔213米,相對高度
63米,東西長120米,南北寬60米,山體面積0.7萬平方米。山舊名波,因山前浸江濱,波浪
洶涌,有麓遏瀾回之勢,故名。傳說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征安南曾駐軍于此,因唐代建伏波廟
于山南, 因此又有伏波之名。山體巖石由3.5億年前的淺灰色厚層狀、中層狀的質純石灰巖
構成。山拔地擎天,孤峰峭立,雄峙江濱,有“艮維矗孤峰,玉簪依天杪”之勢。山略東南
傾斜,其臨江東壁,陡峻如削,直插江中,景致奇險勝絕,昔有“伏波勝境”之稱。明代徐
淮《增建玉皇閣記》稱:“癸水門之北,有山突起,盤矗霄漢,俯枕江滸,波流縈回,殆嶺
南一勝地也”。清代詩人張聯桂《伏波山放歌》:“城邊一峰拔地起,cuó峨俯瞰漓江水。江
流到此忽一折,百道灘聲咽舟底!鄙鷦拥孛枋隽朔ㄉ降纳叫嗡畡。山西麓、東麓均有石
級危磴上山。登臨至頂,勝景不絕,遙目老人山,神態畢肖;遠望穿山,月巖如懸月高掛,
城中青山秀水盡入眼中。山腹有還珠洞,南北貫通,多支洞,主要有千佛洞、珊hú巖、海螺
洞;臨江洞口處有石垂懸而下,距地寸許,名試劍石,前臨伏波潭,深不及20米,清澈如鏡,
倒影如畫,有“蓉鏡”之稱。山東面山腰峭壁上有大悲古洞,舊時供奉觀音菩薩。據史載,
唐代后期,伏波山是桂林佛教盛地,現還珠洞內尚存有唐大中年間(847—859)佛教摩崖造像
45龕219尊。 宋代,還珠洞臨江處被作為桂林水路游覽的主要發落點,自此登舟南下可游象
山、雉山、南溪山,而北上可達疊彩山、虞山,橫江至對岸二江口入小東江,可覽七星山、
穿山、塔山,入漓江后又可經雉山游陽江,入西湖可觀西山、隱山,經朝宗渠過騮馬山、老
人山、鸚鵡山、回龍山、虞山,再回到漓江。嘉yòu七年(1062)廣南西路經略安撫史吳及在山
西北邊筑蒙亭,紹圣四年(1097)桂州知府程節在山西北面建八桂堂,乾道年間(1165—1173)
經略使范成大在山北臨水處建癸水亭、在山西麓筑正夏堂,其他風景建筑有進德堂、喜豐堂、
所思亭、 月光亭、迎碧亭、凌虛亭、玉皇閣等,還珠洞、大悲古洞等處現存的112件摩崖石
刻中,宋代石刻占62件,反映了當時游覽之盛。明代在山頂建有龍王祠。民國36年(1947)辟
為河濱公園,并將疊彩山定粵寺大鐵鐘、鐵鍋移至山麓,別成一景。至解放前夕,伏波山風
景建筑大多廢圮,或僅存遺址。解放后,對伏波山進行了整理,重建新建了山門、癸水亭、
聽濤閣、臨江閣、鐘亭、聚味樓等,為山景重添光彩。
疊彩山
位于中山北路與疊彩路交匯處, 東臨漓江,南望伏波山、獨秀峰,西峙寶積山,北對鐵
封山。 海拔251.3米,相對高度103.6米,山體面積10.8萬平方米。山由3.6億多年前沉積的
石灰巖和白云質灰巖構成,巖層呈中厚層、厚層及薄層狀,層層橫斷,重重若彩緞相疊,故
山名疊彩山。唐代桂管觀察使元晦《疊彩山記》云:“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
故以為名!蔽宕鷷r楚王馬殷在山上筑石壇,故又有馬王臺、越王山諸名。明代以疊彩山屏
障北面,為桂林主山,因而又稱之為桂山。又因山有風洞,故俗稱風洞山。
疊彩山由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峰、仙鶴峰組成。于越、四望在前(南),東西屏列,山
勢低緩;明月、仙鶴在后(北),并峙特立,山勢高聳,其間高谷深壑,嘉樹繁蔭。山勢東行
瀕水,“前拔起,次宛轉,后[山龍][山從]”,連屬起伏,cuó峨特秀,呈三疊式景觀特征,
更兼山上蘿懸絕壁,樹裂蒼石,翠覆重巒,勝跡密布,有“江山會景處”之譽。于越山布列
東南,相鄰四望山,小巧玲lóng;北面山腰有康巖、素洞,系清光緒二十年(1894)康有為來桂
講學時發現并以自己的字號命名。四望山布列西南,于越山之西,山石奇特,其滿山石芽、
石槽、石塊如“玉疊蓬壺”,明代張鳴鳳《桂勝》中有如下描寫:“四望之下,亂石縱橫,
枕藉排突,半起半伏,坡陀隱軫,門徑延曼,亦他山所稀有!泵髟路迓柫|北,為疊彩主
峰,以高、險、峻、秀而著稱,峰尖如筍;若臨峰頂,云山、城景、江水盡奔眼底。黃昏時
節,晚霞映照,尤稱絕妙。清代宋宴春《重游疊彩山》描述道:“白云招我上層巔,無數奇
峰落眼前。 四面林嵐供畫布,萬家煙火映山川!1963年1月,朱德、徐特立、吳玉章、謝
覺哉四老同登此峰,并在峰頂留下唱和詩刻,峰也因此而被譽為“英雄峰”。峰山腰有風洞,
南北對穿,其洞風有清、和、暖、冷之別,向為人們所嘆賞。峰東麓臨江有木龍洞,長10米,
南北對穿,狀類城關,洞口原有盤曲古樹如虬龍,故洞名木龍。北沿石級下行有臨江巖,分
上、下兩層,狹長而幽邃;巖外有唐代石塔。仙鶴峰高聳四望山之北,為疊彩山最高峰,山
勢陡峭,尤以北面崖危徑險,若佇立在城西北仰觀山峰,則山形酷似仙鶴,正昂首北向,欲
展翅騰空、翱翔天宇之狀,前人曾用“振翮鳴皋”來形容山勢。山腰有仙鶴洞,東西通透,
如拱形長廊,北面山半又有瞻鶴洞。
疊彩山是桂林開發最早的游覽勝地。因山在城中,唐代曾在風洞前建圣壽寺,今存風洞
摩崖造像24龕98尊(大多為宋代重鐫) 。會昌四年(844)元晦進行開拓,在于越山頂建越亭,
山下建茅齋、寫真崖、流杯亭、花藥院、棲真閣、石室、蓮池等,四望山建銷憂亭,明月峰
風洞南口建景風閣,北口建齊云亭,使之成為“公私宴聚較勝爭美”之地。五代馬殷在明月
峰頂筑馬王臺。宋淳熙二年(1175),靜江知府張栻又筑堯山、漓水二壇,以祭山川。元初在
瞻鶴洞建慶真閣,祀真武。明正德年間(1506—1521)在明月峰北山腰建望江亭,北牖洞、口
建迎風樓。清代順治八年(1651),定南王孔有德在山南麓明代普明庵故址上建定粵寺。道光
二十一年(1841)廣西巡撫梁章鉅在明月峰南麓立“常熟瞿忠宣、江陵張忠烈二公成仁處”碑,
以彰明末抗清將領瞿式耜、 張同敞的節氣。 抗日戰爭時期又于碑旁建仰止堂。同治十一年
(1872)廣西巡撫劉長佑在山東南麓建桂山書院。由于歷代對疊彩山的開發和游覽,至今留存
有唐宋以來摩崖石刻201件。解放后,疊彩山全面整修,除了重建望江亭、于越亭、疊彩亭、
迎風樓、拿云亭等之外,又新建了疊彩樓、一拳亭、疊彩瓊樓,并增辟山道等。
鸚鵡山
位于中山北路與翊武路交匯處,東對鐵封山,南有寶積山,西鄰教子山,北為觀音閣山。
海拔269.3米,相對高度119.3米,在四周山峰中僅次于老人山。東西長250米,南北
寬130米, 山體面積2.03萬平方米。因山形如蹲坐的鸚鵡而名。宋代稱壽星山、鵓鳩山,明
代稱寶華山。山體略向西傾斜,下廣上銳,挺拔高聳,四面峭直如豎,僅可自山南登至山腰,
難以攀援至頂。東與鐵封山相峙而立,形勢險要,自古為桂林北面天然屏障,舊有城門連接
兩山,山、城一體,異常堅固,有“鐵鎖云封”之稱。至今在山麓東西兩側仍保存有部分宋
城殘垣。南宋時,山南多屯兵,并建有三面亭供將帥游觀飲宴。山腰南壁還保留有摩崖石刻
6件, 其中以宋代《靜江府城池圖》最為珍貴,高3.29米,寬3.08米,是全國現存最大的石
刻城圖。
鐵封山
位于中山北路東側, 東瀕漓江,南望疊彩山,西峙鸚鵡山,北眺虞山。海拔248.6米,
相對高度98.6米,東西長430米,南北寬180米,山體面積4.75萬平方米。舊名“鎮南峰”。
山西與鸚鵡山并立,自古為桂林城北交通要道,扼此則城固,勢若鐵封,有“鐵封鎖鑰”之
譽,因而名為鐵封山,又因山東南麓有宋代東鎮門,故亦稱東鎮門山,民間則俗稱粟家山。
山東西走向,有東、西兩峰,呈馬鞍形。山體綿長,北面山壁峭立如削,南面稍緩,可攀援。
兩峰間殘留有宋代城墻、便門、藏兵洞,城墻依山勢向東南伸展,接東南麓東鎮門,再沿江
延至疊彩山。山南現尚存唐宋摩崖石刻6件,以唐《大歷平蠻頌》最珍貴。
寶積山
位于翊武路北端東側,東隔中山北路與疊彩山相對,南眺獨秀峰,西臨西清湖,相望老
人山、 螺螄山,北遙鸚鵡山。海拔208米,相對高度58米,東西長350米,南北寬120米,山
體面積7.75萬平方米。唐以前稱為盤龍崗,因山勢呈盤行之狀。唐會昌五年(845) 元晦開發
華景洞,后人因名為華景山。寶積山名見于宋人記載中,以山坳奇石堆壘如珠寶。宋代紹興
年間,呂源于山前小坡立“桂嶺”石刻,故又有桂嶺之名。又明代耿良在山上建諸葛武侯祠,
故山又名臥龍山。山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山勢迤邐起伏,似蟠龍游動。兩峰突起,其間凹下
呈馬鞍狀。山北壁陡峭高險,山南低緩可攀。山西北麓有華景洞,洞前有華景塘 (又名鐵佛
塘) ,明代張鳴鳳《桂勝》記載:“橫塘深廣,晨飄霞綺,夕麗金波,得水而觀益增!焙
有拱宸洞,曾塑有鬼谷子像,洞前為平臺。山東面有呂公巖,巖口東向,低矮,巖內石乳融
結,瑰奇萬狀;南麓有寶積巖,曾發現距今三萬年的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唐宋時,寶積
山已成為游覽勝地。唐代桂州刺史元晦于華景洞前筑巖光亭,“以巖拂水而寫光也”。五代
時馬賨在山東南筑亭,舊有老榕樹生于山崖間,如垂翠幄,其下有石壇,稱“榕臺”,再下
有唐代都督王峻祠。宋代以寶積山形勢險要,諸山相鄰,而依山筑城,“城壁峻峭,皆轉崖
為之” ,今尚存城墻300余米,便門及藏兵洞。宋代士人游寶積山之盛,有“非東之疊彩,
則西之寶積”之稱。其他勝跡尚有元代武侯祠、孔明臺,明代魯班廟,清代鐵佛寺、飛云臺,
今俱無存或僅存遺址殘碑。由于該山石岈支離,林木交翠,晴和時節,山嵐飛撲,若憑高望
遠,奇峰森列,近景遙光,景色之美,無不畢現,因而在元、明之際被列為桂林八景之首,
名“桂嶺晴嵐”。在華景洞及山南登山道旁現存宋明清三代紀勝內容的摩崖石刻32件。
-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舌头伸进我下面好爽动态图,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香蕉久久人人97超碰CAOPROEN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