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文章集:袁枚文選在線閱讀原文翻譯賞析
- 發布時間:2017-12-19 22:34 瀏覽:加載中
次
- 祭妹文
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為后人傳誦的不多。但袁枚的《祭妹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后人傳誦。這篇文章是我國文學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現了兄妹之間深摯的情感。作者對亡妹的哀痛之情不單單是因為對妹妹的摯愛,還飽含著對她的同情和憐憫,對邪惡不公的憤懣,對“一念之貞”的痛恨,對自己未盡職責的無限悔恨。這就使得文章包孕了豐富的思想內含,增強了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
乾隆丁亥冬〔1〕,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2〕,而奠以文曰:
嗚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3〕,離吾鄉七百里矣,當時雖夢幻想〔4〕,寧知此為歸骨所耶〔5〕?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6〕,致孤危托落〔7〕。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授經,汝差肩而坐〔8〕,愛聽古人節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嗚呼!使汝不識詩書〔9〕,或未必艱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10〕。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11〕。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12〕。適先生戶入,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13〕。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14〕,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15〕,汝掎裳悲慟〔16〕。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17〕,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18〕,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19〕。凡此瑣瑣〔20〕,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凄!玻玻薄,如影歷歷,逼取便逝;诋敃r不將情狀,羅縷紀存〔22〕。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23〕,家中文墨汝辦治。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義諳雅故者〔24〕,汝嫂非不婉〔25〕,而于此微缺然〔26〕。故自汝歸后,雖為汝悲,實為予喜。予又長汝四歲,或人間長者先亡,可將身后托汝,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終宵刺探,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后雖小差〔27〕,猶尚,無所娛遣。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歡。嗚呼!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綿已極〔28〕,阿奶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29〕,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游,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后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詩,吾已付梓〔30〕;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31〕。先塋在杭,江廣河深〔32〕,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寧汝于斯,便祭掃也。其旁葬汝女阿印〔33〕。其下兩冢,一為阿爺侍者朱氏〔34〕,一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曠渺〔35〕,南望原隰〔36〕,西望棲霞〔37〕,風雨晨昏,羈魂有伴〔38〕,當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后〔39〕,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予雖親在未敢言老〔40〕,而齒危發禿,暗里自知,知在人間尚復幾日!阿品遠官河南〔41〕,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
嗚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1〕乾隆丁亥冬:乾隆三十二年(1767)冬天。
〔2〕三妹素文:名機,字素文。與高氏子指腹為婚。后來高氏子惡劣無賴,高家人請求解除婚約,但素文受封建禮教的影響,不肯解約。她婚后受盡虐待,不得已,與高家斷絕關系,回居娘家。死時四十歲。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袁枚為她營葬!∩显蛏剑涸诮窠K南京,當時屬江蘇上元。下文“斯”即指羊山。
〔3〕浙:指杭州。
〔4〕當時:指袁機初生的時候!簦汗之惖膲。
〔5〕寧知:豈知,哪知。
〔6〕仳(pǐ)離:離棄,這里是不合之意。
〔7〕托落:孤獨不遇。
〔8〕差肩:比肩,并肩。
〔9〕使:假使。
〔10〕同臨(lìn)其穴:同到它的穴邊憑吊。臨,哭吊死者。
〔11〕憬然赴目:清楚地呈現在眼前。憬然,醒悟。
〔12〕《緇衣》:《詩經·鄭風》里的一篇。
〔13〕則則:贊嘆的聲音。
〔14〕九原:墓地,這里指地下。
〔15〕弱冠(ɡuàn)粵行:剛成年時前往廣西。袁枚曾于乾隆元年(1736)到廣西去看叔父袁鴻。弱冠,男子成年;,廣西包括在古代“百粵”范圍之內。
〔16〕掎(jǐ):牽引。
〔17〕披宮錦:指中進士。唐朝進士及第,披宮袍,后人就稱中進士為“披宮錦”。下文“長安登科”即指這件事。
〔18〕瞠視:直視。
〔19〕云爾:用在話語之后,表示如此而已。
〔20〕瑣瑣:細小的(事)。
〔21〕凄梗:悲咽,哭不出來。梗,阻塞。
〔22〕羅縷:詳細。
〔23〕阿奶:指袁枚的母親。下文“汝嫂”,指袁枚妻,“阿爺”,指袁枚父,“阿兄”,指袁枚自己。這些稱呼都是向袁機說話的口氣。
〔24〕雅故:過去的文章典故。
〔25〕婉:柔順和靜。
〔26〕微缺然:稍有點欠缺。
〔27〕小差(chài):(。┥詼p。
〔28〕綿惙(chuò)已極:病勢危急。
〔29〕已:既。
〔30〕付梓:指書稿付印。梓,梓木,書的雕版。
〔31〕窀穸(zhūnxī):墓穴。
〔32〕江廣河深:由南京到杭州,乘船要先經長江,后經運河,所以這樣說。
〔33〕阿。涸瑱C有兩個女兒,阿印是其一,早死。
〔34〕侍者:妾。
〔35〕曠渺:廣遠。
〔36〕原隰(xí):平原和低下的地方。
〔37〕棲霞:山名,在江蘇南京東北。
〔38〕羈魂:旅魂。羈,寄居在外。
〔39〕戊寅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
〔40〕親在未敢言老:父母在,自己不稱老,這是古禮。
〔41〕阿品:袁枚弟弟袁樹的小名。
《祭妹文》構思精巧,別巨匠心,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從素文墓地入筆到病根禍源的交代,從野外同捉蟋蟀到書齋共讀《詩經》,從胞妹送哥眼淚流到把盞喜迎兄長歸,從離家出嫁到中道歸返,從侍奉母親以示其德到關愛長兄以顯其情,從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節層層推進,感情波起浪涌,敘事歷歷可見,抒情句句見心,文情并茂,渾然一體。
峽江寺飛泉亭記
峽江寺在今廣東清遠峽山上,又名飛來寺。峽江寺的飛泉亭因便于觀賞瀑布而使袁枚“意難決舍”,并給予高度評價。這是一篇將詩、畫、音樂完美結合的散文。文章描繪了峽山寺附近山水的勝景,并刻畫了抒情主人公飄逸的形象,高僧“只在此山中”的仙風,書童和寺僧的對弈之趣。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各有其形象,各有其意境。
余年來觀瀑屢矣,至峽江寺而意難決舍,則飛泉一亭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悅,其體不適,勢不能久留。天臺之瀑,離寺百步;雁宕瀑旁無寺〔1〕;他若匡廬〔2〕,若羅浮〔3〕,若青田之石門〔4〕,瀑未嘗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5〕,踞危崖〔6〕,不得從容以觀〔7〕,如傾蓋交〔8〕,雖歡易別。
惟粵東峽山,高不過里許〔9〕,而蹬級紆曲,古松張覆〔10〕,驕陽不炙〔11〕。過石橋,有三奇樹,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結為一。凡樹皆根合而枝分,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12〕!登山大半,飛瀑雷震,從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飛泉亭也?v橫丈馀〔13〕,八窗明凈。閉窗瀑聞,開窗瀑至。人可坐,可臥,可箕踞,可偃仰〔14〕,可放筆硯,可瀹茗置飲〔15〕。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置幾席間作玩〔16〕。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17〕!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與其對枰〔18〕,于是水聲、棋聲、松聲、鳥聲,參錯并奏〔19〕。頃之,又有曳杖聲從云中來者,則老僧懷遠,抱詩集尺許,來索余序。于是吟詠之聲,又復大作。天籟人籟,合同而化。不圖觀瀑之娛,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帶玉堂,正對南山。云樹蓊郁,中隔長江,風帆往來,妙無一人肯泊岸來此寺。僧告余曰:“峽江寺俗名飛來寺。”余笑曰:“寺何能飛!惟他日余之魂夢,或飛來耳。”僧曰:“無征不信。公愛之,何不記之?”余曰:“諾。”已遂述數行,一以自存,一以與僧。
〔1〕雁宕:即雁蕩山,在浙江省樂清市東北。
〔2〕匡廬:即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
〔3〕羅。毫_浮山,在廣東省博羅縣西北。
〔4〕青田之石門:浙江省青田縣的石門山。
〔5〕暴(pù):通“曝”,曬。
〔6〕踞:蹲坐。
〔7〕從容以觀:悠閑地觀看。
〔8〕傾蓋交:路上認識的朋友。傾蓋,兩輛車錯車時車蓋傾斜挨在一起。
〔9〕里許:一里多。
〔10〕張覆:張開樹蓋遮蔽。
〔11〕炙(zhì):烤,曬。
〔12〕奇已:奇怪了。已,語氣助詞,表示確定無疑的語氣。
〔13〕縱橫:指長寬。
〔14〕偃(yǎn)仰:仰面朝天躺著。
〔15〕瀹(yuè)茗:煮茶。瀹,煮。
〔16〕九天銀河:指瀑布。李白《望廬山瀑布》詩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
〔17〕其仙乎:大概是個仙人吧。
〔18〕霞裳:劉霞裳,袁枚的學生。對枰(pínɡ):對弈。枰,棋盤。
〔19〕參(cēn)錯:參差交錯。并奏:一起響。
文章自然、清淡,寫景抒情均不刻意為之。表面上看似不著力,而讀來韻味雋永醇厚。文章采用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由景到人,由景入情的寫法,中間過渡毫無痕跡,渾然天成。作者描繪山寺景色,并不一味地從寂靜無聲上用力,反而著意寫了大自然的一切聲響,這聲響非但沒沖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僻靜之感。
黃生借書說
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應該化弊為利,努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條件,發奮求學。
黃生允修借書〔1〕。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2〕:“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3〕?七略四庫,天子之書〔4〕,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5〕,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6〕。非獨書為然〔7〕,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8〕,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9〕,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10〕,必高束焉〔11〕,庋藏焉〔12〕,曰‘姑俟異日觀’云爾〔13〕。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14〕。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15〕,歸而形諸夢〔16〕。其切如是〔17〕。故有所覽輒省記〔18〕。通籍后〔19〕,俸去書來〔20〕,落落大滿〔21〕,素灰絲時蒙卷軸〔22〕。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23〕。”今黃生貧類予〔24〕,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25〕。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26〕。為一說,使與書俱〔27〕。
〔1〕生:古時對讀書人的通稱。
〔2〕授:交給,交付。
〔3〕子:對人的尊稱,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您”。
〔4〕七略四庫,天子之書:七略四庫是天子的書。西漢末學者劉向整理校訂內府藏書。劉向的兒子劉歆(xīn)繼續做這個工作,寫成《七略》。唐朝,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的藏書,有經、史、子、集四庫。這里七略四庫都指內府藏書。
〔5〕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那汗牛塞屋的是富貴人家的藏書。這里說富貴人家藏書很多,搬運起來就累得牛馬流汗,放置在家里就塞滿屋子。汗,動詞,使……流汗。
〔6〕祖父:祖父和父親。“祖父”相對“子孫”說。棄者:丟棄的情況。無論:不須說,不用說,不必說。
〔7〕然:這樣。
〔8〕夫(fú)人:那人。指向別人借書的人。強(qiǎnɡ):勉強。
〔9〕惴惴(zhuì):憂懼的樣子。摩玩:摩挲(suō)玩弄,撫弄。
〔10〕業:業已、已經。
〔11〕高束:捆扎起來放在高處。束,捆,扎。
〔12〕庋(ɡuǐ):擱起來。
〔13〕姑:姑且,且。俟(sì):等待。異日:日后,將來。爾:而已。
〔14〕難致:難以得到。
〔15〕與:給。
〔16〕形諸夢:形之于夢。在夢中現出那種情形。形,動詞,現出。諸,等于“之于”。
〔17〕切:迫切。如是:這樣。
〔18〕故有所覽輒。ǎ瞑溃┯洠海ㄒ驗槠惹械匾x書,又得不到書,)所以看過的就記在心里。省,明白。
〔19〕通籍:出仕,做官。做了官,名字就不屬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說“通籍”。這是封建士大夫的常用語。籍,民籍。通,動詞,表示從民籍到仕宦的提升。
〔20〕俸:俸祿,官吏的薪水。
〔21〕落落:堆積的樣子。
〔22〕素蟫(yín):白魚,指書里的蠢蟲;医z:指蟲絲。卷(juàn)軸:書冊。古代還沒有線裝書的時期,書的形式是橫幅長卷,有軸以便卷起來。后世沿用“卷軸”稱書冊。
〔23〕少時:年輕時。歲月:指時間。
〔24〕類:似、像。
〔25〕公:動詞,同別人共用。吝:吝嗇。
〔26〕歸:還。
〔27〕為一說,使與書俱:作一篇說,把(它)同(出借的)書一起(交給黃生)。
文章圍繞中心,夾敘夾議,層次清楚地闡明事理。一開始就提出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隨后圍繞著這個中心,逐層展開闡述。文中還多處運用對比方法,從正反兩方面去闡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與“若業為吾所有”作對比;以“余幼好書,家貧難致”的勤學與“通籍后,俸去書來”的疏懶作對比;以“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作對比;以自身的“不幸”與黃生的有“幸”作對比,等等。這樣鮮明地闡述觀點,既加深了讀者的理解,又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隨園記
隨園是袁枚辭官之后所居之處,他的許多詩文都寫到隨園。此文記述其購置與修葺該園的經過。
金陵自北門橋西行二里〔1〕,得小倉山。山自清涼胚胎〔2〕,分兩嶺而下,盡橋而止。蜿蜓狹長,中有清池水田,俗號干河沿。河未干時,清涼山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稱金陵之勝者,南曰雨花臺,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鐘山,東曰冶城,東北曰孝陵,曰雞鳴寺。登小倉山,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煙之變,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時,織造隋公當山之北巔〔3〕,構堂皇〔4〕,繚垣牖〔5〕,樹之千章〔6〕,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時〔7〕,號曰隋園,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寧,園傾且頹弛,其室為酒肆,輿臺呶〔8〕,禽鳥厭之,不肯嫗伏〔9〕。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余惻然而悲,問其值,曰三百金,購以月俸,茨墻剪闔,易檐改涂。隨其高,為置江樓;隨其下,為置溪亭;隨其夾澗,為之橋;隨其湍流,為之舟;隨其地之隆中而欹側也,為綴峰岫;隨其蓊郁而曠也,為設?〔10〕;蚍龆鹬,或擠而止之,皆隨其豐殺繁瘠〔11〕,就勢取景,而莫之夭閼者〔12〕,故仍名曰隨園,同其音,易其義。落成嘆曰:“使吾官于此,則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則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園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書史居隨園。
聞之蘇子曰〔13〕:“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則余之仕與不仕,與居此園之久與不久,亦隨之而已。夫兩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勝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園,園之奇可以見矣。己巳三月記〔14〕。
〔1〕金陵:即今南京市。
〔2〕清涼:山名,在南京市西北。胚胎:指事物的開始或形成。此句意為小倉山由清涼山而來,為其分支。
〔3〕織造:官名。隋公為雍正時江寧織造,名赫德。
〔4〕堂皇:官府的大堂。
〔5〕繚:營造。垣:墻。牖:門戶。
〔6〕(qiū):通“楸”,木名!稘h書·貨殖傳》:“山居千章之。”章:株。
〔7〕翕(xì)然:聚合的樣子。
〔8〕嚾呶(huánnáo):喧鬧。
〔9〕嫗伏:鳥孵卵!痘茨献·原道訓》:“羽者伏嫗,毛者孕肓。”
〔10〕宧亂(yíyǎo):指房屋。
〔11〕豐殺繁瘠:意為豐富或缺乏的。
〔12〕夭閼(è):亦作“夭遏”,摧折,遏止。
〔13〕蘇子:指蘇東坡。
〔14〕己巳:乾隆十四年(1749)。
袁枚號“隨園老人”,居處叫“隨園”,著作有《隨園詩話》,他喜愛這個“隨”字,一生追求“隨”意。這篇《隨園記》便夫子自道地表明了這“隨”的內涵,體現了他的個性和人生態度。乾隆十四年(1749),三十四歲的袁枚借口有病辭去江寧縣令之職。此前他先后在溧水、江浦、沭陽等地為官,頗具吏才,有政聲。然而為官非易,須“為大官作奴”,“身往而心不隨”,真是“官苦原同受戒僧”。于是步陶淵明后塵棄官歸隱,于小倉山營造隨園。在修葺花園時他處處強調一個“隨”字,“……隨其高,為置江樓;隨其下,為置溪亭;隨其夾澗,為之橋;隨其湍流,為之舟……”短短一段文字便有八個“隨”字,它是自由的代名詞,也是袁枚人生哲學的表白。它決心“舍官而取園”,就是不再“自以形為心役”(陶潛語),不再“為大官作奴”,這不僅表明了他的人生態度,也是他“性情得其真,歌詩乃雍雍”的文學主張“性靈說”的根源!
-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舌头伸进我下面好爽动态图,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香蕉久久人人97超碰CAOPROEN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