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發展概況】
1.水利基建及農田水利建設 1985年進行的水利基建及農田水利建設計劃項目共1,922
處,(其中基建項目79處,農田水利建設項目1,843處) ;實際動工1,918處,(其中基建項
目79處,農田水利建設項目1,839處),年計劃投資總額為10,391萬元,實際完成投資14,
268萬元(其中包括地方自籌3,044萬元,其他投資669萬元) 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14
萬畝,投入勞動工曰1,850萬個。
2.水利工程的整修,歲修1985年各地出現程度不同的水旱災害。中共中央有關部門對此
發出整修水利工程的指示。根據指示精神,自治區水電廳對水利工程樞紐、渠道、堤防維修、
河道清障及機電泵檢修等提出了質量標準和要求,制訂出按工程的五個方面試行記分的評定
辦法。各地成立了冬修指揮機構,并推行了各種經濟承包責任制,將任務具體落實到每個工
程、或灌區、鄉鎮。由于領導重視,措施得力,1985年工程整修是近幾年來歲修工作完成得
較好的一年。據不完全統計,全自治區水利冬修計劃6,718處,實際動工9,358處,完成7,
777處。實際完成投資額2,562萬元 (其中國家投資1,195萬元,地、縣自籌868萬元,群眾
自籌499萬元)。1985年,冬修工作質量好、效果顯著的有三個地區及廿八個縣(市)。
3.地方電力建設 1985年廣西地方電力建設較過去幾年有較大增長。國家補助由1984年
的1,698萬元增至2,646萬元,貸款由1984年的685萬元增至1,626萬元。計劃裝機容量2.1
萬千瓦,實際新增裝機容量4,466萬千瓦。從廣西農村電氣化程度來看,八個電氣化試點縣
中,岑溪縣進展較快,三年來發電量增長1.48倍。全自治區87個市、縣已有85個市、縣有水
電站,其中有50個市、縣主要靠水電供電。全自治區1,224個鄉鎮中有69%的鄉鎮及57.3%
的農戶用上了電, 較1980年分別增長62%和44%。1985年供給農田排灌用電15,089萬度,
供給鄉鎮企業及農副產品加工用電16, 250萬度,較1980年分別增加13,242萬度和12,947
萬度。1985年地方電力建設資金中,國家補助2,657.04萬元,銀行貸款2,089.70萬元,與
1980年相比,國家補助基本上恢復到1980年水平,銀行貸款有所減少。
4.工程管理體制與經濟效益 工程管理體制:廣西水利建設546個國營工程管理單位,
1985年基本實現經費包干,并采取以承包為主的水利管理責任制(工程所有權不變),有的庫
鄉聯營, 有的庫村聯營。1985年已有277個國營工程管理單位經費自給有余,占國營工程管
理單位總數的50.73%。
“六五”期間廣西水利、電力建設情況
說明:定額上交國家從1980年起,開始有資料統計。
1985年冬修完成情況表
通過工程管理體制改革,1985年廣西水利(含地方電力)建設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該
年國營工程總收入 (折合產值) 為5, 811.32萬元, (其中,水費1,450.44萬元,電費2,
648.16萬元; 水產178.43萬元;綜合經營及其它收入1,534.29萬元。1985年上交國家金額
達529.14萬元) 。一些工程管理單位開展多種經營效益較顯著。如岑溪縣赤水水庫,從過去
單一為農田灌溉服務,發展為社會多方面服務,在重點供岑城鎮用水的同時,兼營發電、種
柑果、養魚等,1985年總收入(折合產值) 達40.98萬元(其中城鎮供水收入占34.1萬元);玉
林市老虎坑引水工程,在所屬工程范圍內利用自己的設備及技術潛力,生產民用建筑的預制
構件,1985年總收入(折合產值) 達12.71萬元,象州縣長村水庫以漁業為主,1985年總收入
(折合產值)達9.44萬元等。
5.科研與教育 1985年廣西水電系統進一步開展以推廣科技成果為主的科技活動。5310
化學材料防滲,在全國首先試驗成功。被自治區水電廳評獎的科技成果有30項 (其中兩項成
果獲自治區科委三等獎) 。通過補課學習和考試,90%以上的職工初中文化補課合格,50%
左右的職工技術補課合格。1985年舉辦了各種培訓班 (如電子計算機、小水電、工程觀測維
修、財會等),共培訓職工270人。同時,選送71名干部和職工到有關院校代培或進修。
【水利電力體制改革】 1985年廣西水利電力系統體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水利電力主管部門實現了政企分開,宏觀控制指導,微觀放開搞活。
二是建設資金管理方面,基本建設資金仍由自治區水電廳掌握,農田水利資金的60%切
塊給地、縣,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此外,還建立了獎勵制度。
三是勘測設計方面,與1980年相比,1985年工作量有較大的增長;工程測量增加167%;
地質勘探增加168%;試驗任務增加117%。設計任務按完成設計投資計算,初步設計增加33
%;技施設計增加18%?睖y設計改革,主要是采取了下列措施:(1) 建立了設計質量的考
核制度;(2)制定了不按時完成指令性計劃的處罰規定;(3)對難度較大以及工程量較大的復
雜項目規定一定的難度系數,鼓勵設計人員主動承擔艱巨、復雜的任務;(4) 為了防止設計
單位多布置勘測工作的弊端,主管設計部門加強了審定工作;(5) 鼓勵設計單位在保證完成
計劃任務的前提下適當承擔計劃外任務。
四是工程歲修、整修方面,1985年實行各種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
堅持自力更生搞工程整修、 歲修的積極性, 除自治區撥一千多萬元外,各地、市、縣自籌
868萬元,群眾自籌498萬元,甚至一些困難山區縣也自籌4~5萬元進行工程整修、歲修。合
浦縣石康鎮群眾自籌資金2.1萬元, 該鎮的嶺腳底村30戶農民除捐款1,922元外,還組織30
多人上工地,完成了渠道清淤工作。
五是地方電力建設方面, 1985年把發展地方電力作為改革的突破口。1985年4月成立地
方電力局,主管全自治區地方建設及生產管理。根據國務院“關于鼓勵集資辦電和實行多種
電價的暫行規定”,多方集資大力發展地方電力建設。恭城、昭平、岑溪、鐘山、博白、貴
縣等六個縣的辦法是:除農村照明一般維持原電價外,其余用戶每度電在現行的電價基礎上
一律征集二分錢,每月核繳縣水電局專戶存儲作為電力建設自籌資金。岑溪縣改革發供用電
管理體制, 實行統一電網管理,統一計劃分配,統一電能質量要求,擬定以功率因數0.9作
考核依據, 統一提留大修資金,從每月電費收入提留7%作大修儲金,統一維修保養制度。
此外,改變電網的不合理布局,把輸、配電線路分開,改造不合理和導線過細的線路,改大
片供電為小片供電,擴大縣網的并網電流,并采取多渠道銷售電力。
六是水士保持方面,1985年全自治區完成400平方公里小區域試點。
七是人畜飲水方面,1985年解決22萬人及13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同時注意水量和水質
并重。
【今后展望】根據廣西水利工程現狀及投資的可能性, “七五”期間將重點搞好現有水利
工程續建、維修、配套、加固,使全自治區有效灌溉面積恢復到1980年的2,425萬畝。同時
積極解決好人畜飲水困難、做好水土保持、防洪排澇、防汛抗旱與歲修工作;并處理好老移
民搬遷遺留問題。在地方電力建設方面,采取新建與挖潛并舉,擇優建設一批骨干電站;同
時延伸電網,擴大用電面,提高年利用小時,并注意電力建設與地方工業、鄉鎮企業同步發
展,在工程管理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改善經營管理,大力推行各種經濟責任制,提高工程經
濟效益。要實現上述設想,必須堅持改革,大膽創新,穩步前進。
(魏璟)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